位于肇庆市端州区的羚羊峡古道入口(郭剑泉/摄)
肇庆府城①东南羚羊山(又称峡山)山麓沿江边修筑的羚羊峡古道,最早是由纤夫踩踏而成,历经明、清和民国初年多次重修,是明代以来进出端州的陆上通道,直至20世纪50年代后才彻底荒废。2016年,这条古道被重新修整,以供人们旅游观光、休闲徒步。
羚羊峡峙西江浔
“交广咽喉路,中流见峡迎。果然天设险,不似地空平。”这是清代初年“岭南三大家”之一的著名诗人梁佩兰在《羚羊峡》一诗中描写山高狭窄而地势险要的西江羚羊峡的诗句。②
羚羊峡西口曾有一座建于南朝萧梁时期(502—557)的峡山古寺,唐末被毁,明末重建,至清朝嘉庆年间颓败。清康熙十二年(1673),在肇庆知府史树骏主持编纂的《肇庆府志》中,峡山寺被列为端州八景之一,称“峡山刹胜”。唐代御史大夫裴铏著的《孙恪传》记载有发生在端州峡山寺的归猿故事,讲述了峡山寺僧人所养的猿,脖子上戴着碧玉环,于唐开元年间被高力士用帛换走带往洛阳献给皇帝,“安史之乱”时逃出宫外变形为袁姓美女,于广德年间与落第秀才孙恪结婚。十几年后,孙恪被推荐到岭南的南康州③做经略判官,携全家南下到端州时拜访峡山寺,袁氏把碧玉环归还僧人,还原为老猿回归峡山。
西江是南来北往的重要航道,广东、广西往来的船只,都从这里经过。古代来广东、海南做官或被贬官员至此,多数走西江水道。唐神龙二年(706),流放驩州④遇赦北归的唐代著名诗人沈佺期,途经端州,登上香火鼎盛的峡山寺,欣然写下《峡山寺赋》,描述峡山寺和峡山(羚羊山)胜景:“峡山寺者,名隶端州。连山夹江,颇有奇石。飞泉回落,悉从梅竹下。过渡口,至山顶。石道数层,斋房浴室,缈在云汉……。”⑤杨衡、许浑等著名诗人也留下不少与峡山寺有关的诗词歌赋。由羚羊山和烂柯山夹西江形成的羚羊峡,位于肇庆“西江小三峡”(三榕峡、大鼎峡、羚羊峡)的下游,水流湍急,逆水西上的船只往往要撑篙摇橹,用缆绳系船,由船工登岸俯身拉纤,一步一步地在山麓沿着江边行进。当年船工挽船转弯抹角行走,在羚羊峡石崖突出的地方,留下了一道道绳缆磨擦的痕迹。江边的岩石上,也留有长年逆水用篙撑船形成的一眼眼篙穴。古时这里虎啸猿啼,晚上漆黑一片,纤夫不敢登岸,从西往东的船只唯有停泊江边,待天明再拉纤启航。若遇汛期,西江水涨,往往要两、三天才能穿峡出谷。曾有路经此处的骚人墨客,把长江三峡流传的民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改为“牂牁三峡羚峡长,猿啼虎啸泪沾裳”⑥的诗句,成为当年失落文人和纤夫经过羚羊峡的写照。
清初《南越笔记》载:“古时肇庆称两水夹洲,盖两江之水,一从城南出羚羊峡,一在七星岩出后沥水。”⑦肇庆府城,除西江流经城南出羚羊峡外,还有城北的沥湖(今星湖)水从七星岩经羚羊峡东口的后沥流出汇入西江。人们从东面进出,一般要乘船经羚羊峡。这里在唐代时,常有猿猴出没。自宋以后,随着社会发展和环境变迁,已难觅猿猴踪迹。唐代诗人写有不少关于西江三峡古猿的诗词。初唐进士宋之问于唐景云元年(710)流放广西钦州,经端州时所作的《发端州初入西江》和《端州别袁侍郎》这两首诗,便有“破颜看鹊喜,拭泪听猿啼”“客醉山月静,猿啼江树深”诗句。⑧曾任唐朝翰林学士、户部侍郎的李绅,与元稹、李德裕并称为文学诗才“三俊”,于唐宝历元年(825)被贬为端州司马,亦留有《闻猿》诗,以抒发其哀伤情怀。晚唐诗人许浑在其《岁暮自广江至新兴往复中题峡山寺》诗中吟道:“薄暮缘西峡,停桡一访僧。鹭巢横卧柳,猿饮倒垂藤。水曲岩千叠,云重树百层。”⑨
明代之前,羚羊峡的纤道凹凸不平,断断续续。明正统年间的高要县知县陆驹,乘船经过羚羊峡,目睹纤夫于陡峭壁崖间艰难行走,甚至寒冬腊月还要涉足江边浅水处拉纤的情景,深有感触。明正统十三年(1448),他开始组织人力、物力,在羚羊山麓的山涧、沟壑、陷坑等处构筑桥梁。至明万历十年(1582),这里才凿石开辟了一条狭窄的山道,称为“峡山旱路”,使行人和船工能勉强通行。但一般的行人到了东边峡口的后沥,还是改乘小船,招募船夫撑驾通过羚羊峡。
羚羊峡古道转弯处崖壁的纤痕(郭剑泉/摄)
由羚羊山和烂柯山夹西江而成的羚羊峡(郭剑泉/摄)
陈一龙重修峡山旱路
明朝万历年间,在鼎湖山脚的水坑村,有位罢官回乡的绅士陈一龙,别号湖阳逸叟,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曾是朝廷的奉政大夫,官至镇江府同知,因性格刚直,不顺从当朝权贵,遭受诽谤,于万历三年(1575)被罢职。
罢官回乡后,由于陈一龙熟悉乡情,有文化见识,又曾在朝廷当官,驻在肇庆的两广总督曾请他做幕僚出谋划策,本地官员碰到疑难问题也会找他咨询。
水坑村与后沥相距十几里,村民去肇庆府城,大都从后沥码头找船前往。肇庆府城是两广总督驻地,又是高要县城,无论是朝廷官僚、军队官兵、平民百姓,还是做买卖的商人、往来的旅客,在羚羊峡来回不绝,常常划船经过。
陈一龙耳闻目睹此情此景,便发心修整羚羊峡古道,以便利日后往来的行人和商旅。
有人知道陈一龙要筑羚羊峡古道,便好言相劝,说羚羊峡古道固然要开辟,但要量力而为,此峡顽石嵯峨坚硬,陡峭的山崖像墙壁一样耸立,难以施工,且开支浩繁。但陈一龙心意已决,认为世上无难事,相信“至诚能赞化”而“心坚石自穿”。
于是,陈一龙带头集资,招工数十人,在万历三十九年(1611)二月初七正式开工,首先劈掉挡道的嶙岣山岩,再平整突出的碎石,扩阔狭窄的地方,用土、石把低洼之处填平。凿砌石阶,筑桥13座,加固颓坏的旧道,连接断续之处。日就月将,历时9个月,终得以在当年秋季正式开通江边峡道。从此,峡山旱路真正成为通途。
在肇庆民间,现在还流传着陈一龙修羚山峡路的传说:
从前,因为陆路十分崎岖难行,人们从肇庆到广州一般要乘船。决定开辟羚山峡路后,陈一龙招来一批民工,对他们说:“修峡路的报酬是:一日吃足三餐,一餐好晏,一餐六壶酒,七个肴,工钱任取。要求是早晚扶墙⑩,屈屈弯弯,一字到羚山(11)。”
民工们以为报酬很好,就和陈一龙口头订了契约。谁知,陈一龙每天只提供三餐粥给民工吃,而且,中午那顿,到一点多钟才派人挑去。每餐只有一碟菜,用一只绿色的茶壶装一点点酒。晚上发工钱,他把铜钱放进埕里,只准伸手放进埕里抓一把铜钱,因为埕口很小,钱抓得多了,手便伸不出埕口,只能抓三五个铜钱。民工们见如此待遇,就找陈一龙论理。
陈一龙说:“我是照契约办事,你们不是吃足(粥)三餐吗(12)?中午一点多钟才吃,不是好晏(迟)吗(13)?你们看,这壶酒是绿色的,不是六(绿)壶酒吗(14)?这菜碟是七寸碟,不是出个肴吗(15)?工钱不是任你们取的吗?有本事取多少,你们就取多少好了。”
民工们见陈一龙糊弄他们,也将“一字到羚山”改为“之字到羚山”。
所以,现在的羚山峡路是弯弯曲曲的。
当然,传说归传说。其实,陈一龙在百姓中有很高的威望。他平时勤俭朴素,回乡后热心公益,兴修水利,曾领头修祖祠、学宫,独资在村边建石桥,开挖两口水井,其中一口称“蝙蝠井”,村民至今仍在使用,被列为肇庆市文物保护单位。重修峡道前,便拿役田收入的五斗八升米⑩作经费,在后沥设义渡,让船只停靠峡口岸边,免费渡往来行人过羚羊峡。后来再由此义举而推想到修陆路,产生了修复峡山旱路便利行人的念头。
陈一龙还参与纂修万历《肇庆府志》,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去世。到了清朝,当地百姓和官员联名向朝廷请求,由皇帝赏赐其乡贤匾,入祀肇庆文庙乡贤祠。
历经沧桑古道留迹
陈一龙重修峡山旱路后,明天启七年(1627)高要县令汪渐磐重建西面峡口的峡山寺,肇庆知府陆鏊于崇祯四年(1631)增建香云阁,使峡山寺成为肇庆的一道亮丽风景。“削壁江边东粤流,羚羊何雨化山头。泉香拟酌曹溪水,金布旋看碧霞秋。绝磴空盘开鸟道,藤萝烟锁对菘丘。端州亦有堪镌石,为写丰碑记郡侯。”(16)明崇祯《肇庆府志》录有当时吟咏肇庆府所辖各州、县风情的诗句,这首赞颂峡山寺重建后羚羊峡景色的《峡山刹胜》就是其中之一。
明末,永明王朱由榔在肇庆登基称帝,组织军民抗清,肇庆成为南明政权与清朝军队对抗的指挥中心。明末清初,肇庆战火纷飞,政权几度交替。峡山旱路作为进出肇庆府城的陆道得以被重视,清朝初期的两广总督周有德、金光祖分别于清康熙九年(1670)、十九年(1680)两次组织将其进行再修整。
后来,这条古道被一修再修。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来自德庆州的秀才梁受正,要兴修此道,采购了大批石料,但未能施工。到了清嘉庆二年(1799),高要知县裴盛清才取梁氏准备好的石材,再加以修整,增筑桥至19座。在当年羚羊峡风景美丽的清风阁,镌刻有“裴公十九桥”5个摩崖大字,以纪念裴盛清筑桥的功德,而此石刻至今尚存。
清道光年间,羚羊峡古道上的路、桥倾圮过半。高要绅士冯驯、举人梁以时牵头,肇庆、佛山和梧州等地的商铺及绅士捐款4000多两白银,自清道光十九年(1839)十一月开工,再次增修此道。他们先选择最险要的地方铺建木桥通行,再搬石改筑,把这条古道平整扩阔,增筑成24座桥,还在峡山中建龙门茶亭,作为牵缆纤工和旅行者休憩的场所。
次年年底,工程竣工。但不久,羚羊峡险遭不测,幸得地方官维护,才化险为夷。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正月五日,道光帝下令对英国宣战。随后被派往广东主持战事的靖逆将军奕山,采纳当时已被革职的林则徐之建议:先将英国的船驱逐出内河,然后秘密运输巨石,雇民伕乘夜填塞虎门附近的猎德、二沙尾、大黄滘等处,并调拨重兵防守两岸。当时听说羚羊峡的山石近水易运,有人还未拿到正式的采石牌,便到羚羊峡盖好工棚,驶来20艘石船准备开采。高要知县陆逊鼎知道后,认为这是“阳为采石,阴欲偷窃砚坑”,即命令10艘巡船驻守羚羊峡,阻止炸羚羊峡山石。同时,陆氏以“羚峡为附城保障,倘被凿破,不特门户有亏,洪涛直泻,无此钤束,以下围基必失水利”为由,禀明两广总督祁颉,在获得批准后,把禁止采石的告示刻成石碑立于峡中。(17)
至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正月,以肇庆知府、翰林院编修杨希铨的名义,筑路建桥的始末被撰写成“增修羚羊峡道(桥)碑志”,且被刻到用宋坑砚石作材料的石碑上,立于古道上的龙门茶亭旁边。碑名由本地著名才子彭泰来题写,碑上还刻有出资的绅士名字和肇庆府黄江厂、佛山巨丰行以及梧州有恒店等商铺名。
肇庆的地方志工作者于2006年10月前往羚羊峡古道考察,图为考察清道光年间立于古道旁边的“增修羚羊峡道(桥)碑志”(郭剑泉/摄)
刻于清代的“裴公十九桥”等清风阁摩崖石刻(郭剑泉/摄)
此后,羚羊峡便如后人所述:“巍峰插云,悬崖滴翠。山径盘扦,才通行人。牵缆者、旅行者,踯躅其间,如飞鸟度柯叶上。”(18)古道上,行人商旅络绎不绝。
民国初期,该峡路又因为年久失修,主理高要阖邑总局事务的吴远基、罗次唐于民国8年(1919),集资召来工匠再度整修,终如吴远基在当年12月写的“重修峡路记碑”里所记“全峡纤路,桥梁及茶亭,均修复。”
羚羊峡古道历经沧桑,留下一处处古迹。沿途有清风阁摩崖石刻、龙门茶亭石柱、纤痕、篙穴、系缆石、羚山炮台、战壕等文物古迹和裴公十九桥、峡山碑亭、峡山寺、灵华寺、天后宫等遗址。清风阁摩崖石刻上有清康熙三十年(1691)吴联所题的“江上清风”,刻于清嘉庆二年(1797)的“裴公十九桥”,清道光十八年(1838)张泉所题的“山川秀美”和中国近代海军奠基人、清朝兵部尚书彭玉麟于光绪十一年(1885)秋天所题的“天开灵岩”等字,已于1984年11月被肇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注释:
①位于现肇庆市端州区。
②梁佩兰:《羚羊峡》,梁佩兰撰,吕永光校点补辑:《六莹堂集》,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54页。
③今广东德庆。
④今越南北部。
⑤沈佺期:《峡山寺赋》,《肇庆市志·文化·文学遗产·历代文选·晋至唐》,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86页。
⑥《肇庆市志·名胜·西山小三峡·羚羊峡·峡山旱路》,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927页。
⑦《肇庆市志·地理·水文·湖泊·湖泊的形成》,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96页。
⑧宋之问:《发端州初人西江》《端州别袁侍郎》,《肇庆市志·文化·文学遗产·历代诗词选·唐代》,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786页。
⑨许浑:《岁暮自广江至新兴往复中题峡山寺四首》,中华诗词网,2017年9月26日浏览。
⑩指早上摸黑出,晚上摸黑归。
(11)指山形弯来变去,但路要修复象“一”字一般直,由后沥一直修到羚山峡西口。
(12)广州话“粥”和“足”同音。
(13)广州话“一餐好晏”,可解释为一顿好午饭,也可以解释为很迟才吃饭。
(14)广州话“六”和“绿”同音。
(15)广州话“七”和“出”同音。
(16)明朝万历年间一斗米约19斤,五斗八升米约110斤。
(17)肇庆市地方志办公室编:《肇庆市历史大事记》,肇庆:肇庆市地方志办公室1988年版,第75—76页。
(18)肇庆市文物志编辑委员会编:《肇庆市文物志·碑刻和金石木雕塑·市郊散存碑刻》,肇庆:肇庆市文物志编辑委员会1987年版,第185页。
(作者单位:肇庆市端州区史志办公室)
(责任编辑:黄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