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川乐氏源流
乐(Yuè或lè)姓,黄帝后裔。尧帝受禅后,始封三弟契(黄帝的第五世孙)于商地,并赐子姓。契下传的第十四代成汤,推翻夏王朝,建立了殷商王朝。西周初期,周武王克殷,将在黄河南岸的丘县以东至铜山县以西一大片土地,封给殷纣王之子武庚禄父,让其承续殷的祭祀,封为宋诸侯国,隶属于周。周武王逝世,武庚等人乘机造反。周公旦奉成王之命讨平叛乱,杀掉武庚,收服殷之遗民。周成王于是把宋地转封给微子启(纣王长兄),并封其为宋公,续建宋诸侯国,定都商丘,以奉商汤之祀。周宣王二十九年(公元前799年),宋国君位传到微子启的第九世孙——宋哀公儿子撝(huī)公。撝公先后生有六个儿子,第三子名子衎(kān),字乐父,史称公子衎。子衎生倾父泽,倾父泽又生季甫和夷父须。季甫生乐僕伊,夷父须生乐克。子衎的孙辈逐步地以子衎的“字乐父”中的“乐”字,确定为自己的姓氏——乐姓。这就是乐姓的起源。
关于乐姓入粤情况,据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广东重修的《乐氏族谱》载:宋末元初年间,忽必烈大肆征伐,南宋没落王朝的王公贵族纷纷逃难广东。乐氏先祖春秋公、万文公,作为他们的“扈从”和“保驾”,一起逃亡到广东。从春秋公到汉龙公150年间,乐姓随着战乱逃难,一路谋生做官,历尽艰辛,变动不居,飘忽不定,先后辗转广东省四会县桐长崀、龙川县麻布岗生仁村马齐湖,福建省汀州府宁化县通盛乡等地。直到明朝洪熙年间,成年后的汉龙公受王氏亲戚所邀,从福建省汀州府宁化县通盛乡回迁至广东惠州府龙川县十一都兴良约马齐湖(现麻布岗镇赤化村,天祖父万文公生活过、死后下葬之地)。汉龙公在马齐湖买田置地,修建了“乐福围”客家围龙屋(位于麻布岗壮士坪村,现为当地王氏祠堂)。大约在明朝正统、景泰年间(1436-1456),汉龙公与王氏同庚好友兼亲戚商妥,互换宅基地,从“乐福围”移居平越汶水坪。汶水村土地开阔,群山环抱,林竹葱茏,溪流涓涓,甘泉喷涌。在平越汶水坪,汉龙公带领家眷开山辟地,探源引流;修阡筑陌,架桥通路;建屋造房,育林种树。先祖汉龙公在这里安居乐业,生息繁衍,逐渐枝叶茂盛,源远流长,成为这里的开基祖。
乐氏汉龙公开基汶水村至今600年,已经繁衍至第25世。至2017年,龙川县汉龙系乐氏主要分布在岩镇的汶水村、管塘村、田心村、黄坑村,麻布岗的富州村、下别村、溪尾村、渡田河村、赤贝村、向前村,细坳的永安村,贝岭的上盘村。总人口约2116人。
汉龙公子孙历经分迁,陆续到广东省龙川各地,佛山市的三水,肇庆市的四会、高要,江西省的泰和、万安、兴国、吉安、吉水、宁都、崇义、上犹、寻乌、修水,福建的松溪、建阳,云南的彝良等县市开基立业。汉龙公成为横跨粤赣闽滇四省17个县市50多个村庄的乐氏一世祖。
龙川乐氏宗祠
汉龙公祠堂坐落于汶水村,从始建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上经过多次维修,双梁双架,甲挑屏风;椿墙瓦面,雕梁画栋。彩绘或描龙凤灵兽,花草虫鱼,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上中下三厅,其中上厅双层瓦面,檐前镶嵌“昌国培风”匾额,雕刻着先祖乐毅公将帅五国雄师讨伐齐国,连下七十余城,被封为昌国君的故事。但祠堂在几百年的时间里,历经日晒雨淋,加之十年“文革”摧残,终究承受不了历史的重负,中厅1985年轰然中塌,上下厅也摇摇欲坠。2008年,在汉龙系乐氏龙川和三水宗亲的倡议和推动下,成立宗族理事会,启动乐氏宗祠重修项目。重修本着“修旧如旧”原则,历时3年而告竣。
重修后的乐氏宗祠,坐西向东,乾山兼戌;三幢五进,回廊连接;梁柱檐宇,气势轩昂。上中下3栋2天井,中厅18擎天柱7米多高,正中悬挂“昌国培风”金匾,两侧雕刻“汉统传承先祖开基汶水千秋颂,龙光照应拓展神州百世歌”对联一副。上厅正中墙前木雕神龛,安置汉龙公考妣神位,古朴典雅,肃穆庄严。2011年3月汉龙系乐氏宗亲,举行了盛大的乐氏宗祠落成典礼。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华乐氏通谱》总编乐志强等宗亲参加了典礼。
备注:此文由乐氏汉龙公后裔元忠提供《中华乐氏通谱》等材料,鞠文平整理而成。
资料来源:龙川史志(2017第一期·总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