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十九年(1591 年),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贬谪雷州徐闻,在徐闻留下一个深深的历史印迹——贵生书院。在纪念汤显祖逝世400 周年之际,游览贵生书院,缅怀汤显祖的人络绎不绝。汤显祖在徐闻逗留多久,对徐闻文化发展产生了多大影响,成了人们喜欢谈论的话题。有人说,汤显祖是徐闻教育的开山祖,有贵生书院后徐闻教育才有起色。
还有人说,汤显祖在徐闻掀起了一场启蒙运动。史实如何,这得去追寻汤显祖当年南下徐闻的踪迹。
游山览水到徐闻
万历十九年(1591 年),汤显祖因上《论辅臣科臣疏》批评朝政,明神宗“以南都为散局,不遂己志,敢假借国事攻击元辅”①的罪名,下旨将汤显祖贬为徐闻典史。谕旨下达后,汤显祖并不后悔,不把发配瘴疬之地看成绝境。他给帅机的信中说:“去岭海,如在金陵,清虚可以杀人,瘴疠可以活人,此中杀活之机,与界局何与耶!”②当朋友们为他的处境而担心时,他却“夷然不屑”。他早就向往岭南的名山胜水,打算借南下之机,将之游览一番,罗浮、擎雷、大蓬、葛洪炼丹井、马伏波铜柱等名胜是他首选的游览项目。
万历十九年(1591 年)农历五月中旬,朝廷对汤显祖作出处分决定后,他就离开南京经杭州回江西临川老家。因为抑郁忧愤,加上旅途的劳顿,一到家中就病倒,患了疟疾。七月初七日,朝廷给汤显祖的贬官凭证从北京下达到南京吏部,限汤显祖必须在农历九月初动身前往徐闻。汤显祖的挚友、南京国子监司业刘应秋,江西吉水人,是汤显祖的同年进士,未过门亲家。徐闻知县熊敏是江西新昌(今宜丰)人,是新科进士,前一年赴任徐闻知县。
刘应秋与熊敏通信,介绍汤显祖,汤显祖也与熊敏建立了通信联系。刘应秋从南京吏部取得贬官凭证,附上亲笔信,寄给汤显祖,要他好好养病,恢复健康;同时也致函岭南的诸位朋友,要他们多加关照汤显祖。
徐闻地处雷州半岛最南端,自然与社会环境都比较一般。汤显祖能发配至此,许多人虽说这是“九庙神灵默护”,其实主要是刘应秋向新任吏部尚书陆光祖进行斡旋的结果。陆光祖是个对文人的不幸遭遇富有同情心的人。刘应秋时任南京国子监司业,为汤显祖到徐闻作了妥当的安排。他在信中对汤显祖说:暂不必带家眷,到后看那里情况再定,呆不下去就请假回归;若作长期打算,那就带家眷去也可;到徐闻报到的“凭限尚宽,九月后起身未迟”③。
八月下旬,汤显祖康复,九月初开始南下。
汤显祖乘船从临川溯汝水而上,行进了二十多里,就在外祖家乡广溪靠岸,在这里住一宿。第二天经浒湾,过石门峡,溯盱江而上,九月初九重阳日到达南城。
南城是建昌府治所在地,少年时汤显祖在这里师从罗汝芳。汤显祖会同旧友重游从姑山,登上从姑两峰绝壁间的“步天桥”,俯瞰盱水,瞻仰先师罗汝芳在崖壁上亲书的“飞鳌峰”三字。有感先师驾鹤西去,学友各奔南北,自己仕途挫折,发出了“世上浮沉何足问,座中生死一长嗟”④的慨叹。
离开南城,继续前行,经南丰到广昌靠岸,然后走陆路到宁都。在宁都乘船经于都、赣州、南康到大庾上岸。
大庾,地处庾岭北麓,“南控百粤,北挹三江”,自唐代张九龄开庾道以来,这里就成为五岭以北通往岭南的必经官道。唐代的宋之问、宋代的苏轼等名臣被贬,都经此地,留下不少悲凄哀怨的诗篇。
汤显祖来到庾岭,追思前贤,联想自我,目睹梅岭秋色浓重,惆怅满胸怀。写下《秋发庾岭》:
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梧云初晻霭,花露欲霏微。
岭色随行棹,江光满客衣。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
翻过庾岭,便是广东的保昌(今南雄)县境。
汤显祖从保昌乘船顺浈水南下,在曲江县城入住芙蓉驿站。曲江县城东南的曹溪之畔便是南华寺,汤显祖去看了那里的六祖惠能留下的衣钵。
南华寺规模宏大,有一千多名僧侣。寺庙前临曹溪,背靠象岭,峰峦叠翠,空山幽静,犹如世外桃源。汤显祖作《南华寺二首》,赞美南华寺:“西天宝林只如此!”
游过南华寺后,行船顺北江而下,过英德,进入飞来峡。汤显祖在这深山峡谷中漂流,觉得自己就像一只南飞的孤鸟,听说前头就是“弹子矶”,联想到弹子射鸟,顿有生存危机感。发出哀叹:“南飞此隔影,箐峭行人稀。鸟口滩边立,前头弹子玑。”(《凭头滩》)
十月小雪前后,汤显祖顺流来到岭南古都——广州。广州的繁华使他为之一震,赋诗曰:“临江喧万井,立地涌千艘。气脉雄如此,由来是广州。”(《广城二首》之一)
抵广州后,按理汤显祖应该沿着官道向西走,而他折向东,前往博罗游览岭南第一山——罗浮山。
此山位于东江之滨,雄伟壮丽,是道家修炼的第七洞天、第三十四福地。山上寺观遍立,鼎盛时有九观十八寺之多。冲虚古观为东晋道教学者葛洪所创立,有炼丹井、洗药池和衣冠冢等遗址。十月廿九日,汤显祖抵达山上的朱明观,夜宿朱明曜真之馆,夜坐冲虚观,观看山上的日出和大帘泉。得游此道教名山,汤显祖心满意足,写下了《游罗浮山赋》。
十一月初四日汤显祖下山,十一月初六日回到广州。如按常规走官道到徐闻,应该取道西江到端州(肇庆),经阳江、高州、化州到雷州入徐闻。
但是,汤显祖却绕道乘船去游南海、香山、澳门。游览澳门后,汤显祖乘船到开平长沙登陆,经恩平抵达阳江。这时已是农历十一月中旬,在江西老家早就寒意阵阵了,而阳江却还有几分热气。汤显祖借故避暑,在阳江乘船入海,往西南扬帆而去,可是船到雷州、徐闻,他都不上岸,竟然穿过琼州海峡,去了涠洲岛。
涠洲岛属廉州合浦,在徐闻西北三百多里海面上,东南有斜阳岛。这里自汉代以来一直是南珠的产地。汤显祖到此是为了看珠池。他在涠洲岛盘桓数日,看海上日出日落,看珠民下海捞贝取珠。碧海珠池,岸崖熔岩,海积地貌,尽显大自然的神奇奥妙,涠洲、斜阳两岛给他留下美好的印象。他在寄廉州知府郭廷长的诗中,以“日射涠洲郭,风斜别岛阳。交池悬宝藏,长夜发珠光”⑤的诗句,赞美涠洲、斜阳岛。汤显祖到涠洲,自圆其说是“船过徐闻靠不了岸,只得随风漂流”,其实可能是他故意为之。
海上行船是十分辛苦的,汤显祖游涠洲岛后就从合浦上岸,休息几天就起身走陆路,入雷州半岛,经遂溪、海康到徐闻。他到徐闻时已是十一月底。
上述就是汤显祖留在诗文中的南下徐闻的踪迹。可见,他从江西临川到徐闻用了近三个月时间。
创办书院的前前后后
汤显祖一到徐闻,就登门拜访陈文彬【嘉靖四十三年(1564 年)中举,曾任随州知州,时赋闲在家】,建立交情。万历十九年(1591 年)农历十二月,在陈文彬等人的陪同下,他乘舟畅游琼州海峡。
时值腊月隆冬,北国雪花飘零,这时的雷州徐闻却似江南之春,阳光和煦,满目葱茏,气候宜人。汤显祖一行从徐闻县东南的白沙湾荡舟到沓磊湾,碧海无涛,轻舟穿波而行,海阔天空,好不惬意。
汤显祖坐在船头,浏览近处海岸的山光水色,同时遥望烟波迷茫处的海南群山起伏的远影,细心倾听徐闻弟兄给他述说雷琼两地的风土人情。他神游海南,诗情画意尽在眼中耳际。他们在沓磊湾登岸后,步上岸边的百丈楼,观赏碧波千顷的大海,远眺若隐若现的琼州。从游者张明威请汤显祖作诗纪游,汤显祖即兴作成《徐闻泛海归百尺楼示张明威》:“沓磊风烟腊月秋,参天五指见琼州。旌旗直下波千顷,海气能高百尺楼。”归来后,回味“泛海”所见所闻,又作《海上杂咏二十首》⑥。
徐闻同岭南许多地区一样,在中原、江南人眼里是瘴疠之地,经济文化与江南不可比。汤显祖却知道,徐闻始建于西汉元鼎六年(前111 年),是岭南地区接受中原文化最早的县份之一,这里居民都是汉人。他认为徐闻这个地方“士气民风,亦淳雅可爱,新会以南为第一县”。⑦徐闻的教育状况,虽早就开办教育,但确实欠佳。据万历《雷州府志》记载,“徐闻儒学自宋始建,在旧县讨网村,元至正间随县迁于(宾朴)李氏家塾。”明洪武年间,雷州三县总人口达到225612 人,其中徐闻64410 人,在雷州三县中位居第二。明洪武至万历十六年(年)徐闻出了一批举人、进士,林宗溥、邓宗龄、吴谦、骆孝忠等都是在汤显祖未到徐闻前的正科进士。至天顺、成化年间,雷州受到“倭寇东窥,交夷(引者注:北部湾西岸的交趾人)西伺”的骚扰,经济文化大倒退。明天顺六年(1462 年)徐闻县城“遭西寇剽掠”,县治所迁移到海安,39 年后才搬回旧地重建县城。明成化八年(1473 年)县城又“为猺残破”(引者注:少数民族对雷州三县汉人区域冲击,徐闻县城破碎),“人口十存四五”,人口锐减。此后历经100 多年,雷州三县的人口才逐渐恢复到五万以上,但仍然不及明初的四分之一,其中徐闻仅有一万多人。⑧尽管如此,徐闻还是重视发展教育,明正德五年(1511 年)徐闻大兴土木建文庙,儒学颇具规模。万历年间,汤显祖到徐闻之前,徐闻不但有官办儒学学府,还有梦槎书院、崇德学社、广业学社、复初学社、明善学社等教育机构。⑨有人说,有贵生书院后,徐闻出的举人比没有贵生书院前多,这是史实。可是还有一个史实,就是汤显祖来后至明崇祯年间,徐闻只出举人,没有进士登榜。其实,明万历二十年(1592 年)后徐闻出多少举人,汤显祖与贵生书院所起的作用应该不大。
汤显祖来徐闻不是朝廷派他来讲学或“扶贫”的,是被贬而来,办贵生书院是汤显祖的无奈之举,也是善举。汤显祖到徐闻时,县的官办儒学学府,有教谕、教授,汤显祖没有资格受邀为县学府教授,给生员讲学。由于他久负才名,一到徐闻,雷州、琼州的学子都慕名而来,登门求教。因汤显祖是戴罪之身,不能安排住在县衙内的官邸,他未过门亲家刘应秋通过知县熊敏在衙门附近为他准备一间简单的寓所。
因为上门拜师求学的生员越来越多,汤显祖的寓所常常人满为患。汤显祖对求学者百问不厌,学生们十分喜欢他,感激他,都给他束修。出于知县熊敏的关照,县府也给汤显祖发“劳饷”(讲学补贴)。为改善讲学条件,满足琼雷弟子的求学要求,汤显祖将“劳饷”捐出,提议筹建一间馆舍叫贵生书院。知县熊敏拍手赞成,表示也将自己的薪水拿出来与汤显祖合力促成此事。
汤显祖少时就以临川才子闻名江南,二十一岁时以榜首第四名中举。但因生性刚直,重操守,不趋炎附势,不愿接受权贵笼络,参加会试,屡试不第,三十四岁才中进士。出仕后,好不容易才任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虽是留都闲职,却也是正六品京官,比知县高一级。他被贬为徐闻县典史,连降四级。典史这一官职,有的朝代是管治安的,但在明代是一个不入流的职位,是管档案文书和账务的小吏,连最低的九品官也不是,地位比衙役略高,当时衙役不入吃皇粮的国家编制。汤显祖受处分前,在南京任礼部祠祭司主事,俸禄是每月10 石,到徐闻当典史月俸禄只有3 石,减少了两倍多。有文字说汤显祖在徐闻任典史,是县“公安局长”,这抬高他了。⑩汤显祖在徐闻不过相当现在县政府的办事员罢了。他下放到县级任小吏,是朝廷对他的惩罚,只能给上门求教的生员讲讲学而已。他手头虽拮据,却还能把劳饷捐出建书院,这是十分可贵的助学精神。
流放徐闻压不垮汤显祖,他始终持乐观态度。他到徐闻后,以宋代苏东坡贬谪海南来自慰,希望像苏东坡能遇上黎子云那样聪明好学的学生,与之交朋友,自己在学业上帮助学生,学生在生活上帮助自己,度过这艰难的岁月。有诗为证:“凤凰五邑小,高韵远徐闻。正使苏君在,谁为黎子云。”(《海上杂咏二十首》之七,黎子云是苏东坡流放期间培养的得意门生,琼州第一位进士)于是,当他的寓所因为求学弟子多,人满为患时,他就产生了创办贵生书院的念头。
汤显祖农历十一月底到徐闻,过完春节,朝廷的政治形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与汤显祖犯类似错误的官员陆续复职。加之汤显祖亲家刘应秋的走动,汤显祖接到吏部的通知,获准可以离开徐闻回老家临川候命。这时,贵生书院开工建设没多久,汤显祖却要收拾行囊离开了。知县熊敏和乡绅们设宴为之饯行,席间熊敏给汤显祖夹送鸡舌,期望汤显祖此别能风生水起,官复原职。汤显祖知道宦海诡谲多变,沉浮难定,连忙婉拒知县的美意,作《徐闻熊明府以鸡舌赠别,期复即也,却赠》一诗。临别前又作《徐闻留别贵生书院》11一诗。
万历二十年(1592 年)春,汤显祖就踏上了归途,离开徐闻回临川老家。他走官道,经阳江、高要向北走,不再经广州。过阳江时作《恩州午火》12有“炎风不遣春销尽,二月桃花绛雪盐”句,可以佐证汤显祖正是二月桃花盛开的时候离开徐闻。过高要时,留有《高要送鲁司理》诗,表达了来回匆匆,在瘴云里回望流放地的复杂心情:
江楚西归欲问天,琼雷东断瘴云连。
留题共醉星岩客,梦里乘槎是此年。
尽管贵生书院还未落成汤显祖就离开了徐闻,来不及在这里讲学,但他留下的书院却为历代用来发展教育,几次倾覆几次重建,最初只不过是一间课室,一栋房子,后来则发展成为一个学府。明清两代贵生书院的学斋分列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等12 间课室,规模不小。没有当初的小,就没有后来的大,汤显祖功不可没。
汤显祖身处逆境,能顺势而为,开办书院讲学,传道解惑,诲人不倦,为徐闻做了一件功在千秋的好事。为了纪念他的功德,汤显祖离世后,徐闻人就给他“名宦”称号,他的牌位入徐闻名宦祠,享受百代供奉。
千代难解“贵生”谜
汤显祖从离开临川到徐闻,再回到临川,往返刚好半年,路途上花了一半时间,在徐闻实际只逗留三个月左右。他把贬谪徐闻称为“六月一息”13,说是一次长达六个月的休假。他在徐闻虽然只有几个月,但对徐闻的深情一直留在他的诗文里。汤显祖热爱徐闻的一草一木。徐闻许多名贵草木、花鸟虫鱼,都写入他的诗篇。在《海上杂咏二十首》可以看到徐闻所产的火鸡、山鸡、画眉、鹩哥、鹌鹑、喜鹊、膏蟹、江瑶子、草决明、益智、槟榔、花梨木、相思树等动植物。徐闻有木本红豆,也有藤本红豆(相思子),他认识后,欣喜异常,感叹:“相思不相识,红豆在君边。”他更爱徐闻人民,回到临川后仍然同徐闻人保持书信联系,并作诗寄怀。在《寄怀徐闻陈公文彬旧游》里还不忘同游琼州海峡和石门岭的情景:
雷翥天飞海色清,一时风雨滞炎溟。
石门望罢星河绝,犹记浮槎旧勒铭。
这首诗表达了他对陈文彬陪游徐闻山水的感激,也抒发了他对徐闻的眷恋之情。在《寄候徐闻邓母》中,即看到他对徐闻人民的感恩。徐闻邓母送给他一瓦煲美味的海蚌,他也念念不忘,自愧深恩难报:
真妃南斗向南图,游子登堂泪欲枯。
海蚌一瓯知味美,可怜无复报恩珠。
他离开徐闻后一直心挂贵生书院,多次来函过问书院建设的进展情况。书院建成前后,他作《贵生书院说》,书院落成后还请刘应秋作《贵生书院记》。
这些都足见他对徐闻一往情深。
贵生书院最能体现汤显祖对徐闻人民的深情厚爱。
汤显祖虽然在徐闻时间不长,但对当地的社会环境十分关注。他看到这里的民众或为宗族利益而相互起斗残杀,或因小事争执而以死相抗不惜生命,更有经受不住压迫而自杀的。他认为,徐闻人“不知礼义”,不懂得生命价值,人生意义,才会如此轻视自我,作践生命。于是,他用“贵生”给书院命名,又作《贵生书院说》劝导徐闻人珍惜生命。
文曰:
天地之性人为贵。人反自贱者,何也?孟子巩人止以形色自视其身,乃言此形色即是天性,所宜宝而奉之。知此则思生生者谁。仁孝之人,事天如亲。故曰:“事死如生,孝之至也。”治天下如郊与禘,孝之达也。子曰:“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何以宝此位,有位者能为天地大生广生。故观卦有位者“观我生”,则天下之生皆属于我;无位者止于“观其生”,天下之生虽属于人,亦不忘观也。故大人之学,起于知生,知生则知自贵,又知天下之生皆当贵重也,然则天地之性大矣,吾何敢以物限之;天下之生久矣,吾安忍以身坏之。
《书》曰:“无起秽以自臭。”言自己心行本香,为恶则是自臭也。又曰:“恐人倚乃身。”言破坏世法之人,能引百姓之身邪倚不正也。凡此皆由不知吾生与天下之生可贵,故仁孝之心尽死,虽有其生,正与亡等。况于其位,有何宝乎!
“天地之性人为贵”,语出《孝经·圣治章》,是自汉代以来儒家学说的重要命题。这里的“性”,即性命、生命。汤显祖用发问开篇:人是万物之灵,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可人反而作践自己,这是为什么?他接着引用儒家经典,阐明珍惜生命,不仅是满足于“食色性”的生理需要,更要讲仁义孝道,使自己行为遵循社会道德,不能胡作非为。他指出,天地的大德就是孕育生命,圣贤最看重的是名位。
有名位的人要使更多的人懂得生命的宝贵,没有名位的要效法他人爱惜生命。懂得生命宝贵的人才会珍惜自己的生命,并看重天下所有生命。天地间的生命广泛存在,这是自然现象,不能用物欲限制它的发展,更不应毁坏别人生命。一个人失去了仁孝之心,就会败坏了社会风气,将人引向邪恶。这种人虽然活着却像死去一样,没有任何价值。
离开徐闻时,汤显祖作《徐闻留别贵生书院》一诗:“天地孰为贵,乾坤只此生。海波终日鼓,谁悉贵生情。”再次重申生命是天地间最为宝贵的,希望人们洞悉他呼吁“贵生”的苦心。
“贵生”是汤显祖以儒、释的观点观察社会的社会观,倡导以生命为贵是儒家民本思想的体现。
离开徐闻一年之后,他被朝廷起用为浙江遂昌知县,在职期间重视民生,做了一些有益的事情。除夕放囚犯回家过年,可以视为是他实践“贵生”的尝试。
尽管在遂昌知县任上五年,政绩斐然,汤显祖还是未能恢复原先的六品职位。万历二十六年(年)他辞官回家,但仍对朝廷抱有幻想,指望有“起报知遇”之日,“朝廷有威风之臣,都邑无饿虎之吏,吟咏升平,每年添一卷诗足矣”。他并没有被朝廷再起用,才渐渐打消进仕的念头,潜心写作。不久,写出代表剧作《牡丹亭》,剧中出身宦官名门的女主人公杜丽娘,为情而死,为情而生,冲破封建礼教束缚,与书生柳梦梅结为夫妻。
万历四十四年六月十六日,汤显祖与世长辞。“贵生”是美好而善良的社会理想,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
汤显祖这个“至情”之人,对徐闻人的劝导、期望,实际也是对世人的劝导、期望。
①《明实录》第395 册。
②《寄帅惟审膳部》,徐朔方笺校《汤显祖诗文集》第44 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文中引用汤显祖的诗文,均出于《汤显祖诗文集》。
③《刘大司业集》卷4。
④《入粤过别从姑诸友》,《汤显祖诗文集》第11 卷。
⑤⑥《阳江避热入海,至涠洲,夜看珠池作,寄郭廉州》,《汤显祖诗文集》第11 卷。
⑦14《贵生书院说》,《汤显祖诗文集》第37 卷。
⑧万历《雷州府志》卷之九、卷之十。
⑨宣统《徐闻县志》卷之五、卷之十二。
10鹿谞慧、曲万法、孔令纪:《中国历代官制》(增订本),齐鲁书社2013 年版,第390—425 页。
11《汤显祖诗文集》第11 卷。
12恩州设于唐朝,明洪武元年(1368 年)撤销,恩州州治在阳江,下辖阳江、阳春、西平、杜陵四县。汤显祖诗中的恩州是旧恩州州治,即今阳江市区。
13《寄傅太常》,《汤显祖诗文集》44 卷。作者以徐朔方对汤显祖诗文考证笺注为依据,认为汤显祖南贬徐闻往返是六个月,在徐闻三个月左右。
(作者单位:广东省湛江市外事局)
(责任编辑:顾书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