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吴川举人吴懋清(字回溪),一生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且“补皇清经解之不足”。中国首任驻美公使、中国第一批赴美留学幼童监督陈兰彬在《吴方翱像赞》中,称赞吴懋清父子(吴方翱为懋清长子,清道光甲午科优贡)为:“远绍旁搜,等身著述。”而台湾学者黄锦鋐则认为吴懋清《毛诗复古录》应该收入《皇清经解正续编》,却未收录,是为大憾!
据清光绪十四年《吴川县志》记载,吴懋清的主要著述有:经部《尚书解》5卷、《尚书今古文测》7卷、《尚书今古文问答》2卷、《尚书三文订伪》6卷、《尚书订定古本》7卷、《诗经解》5卷、《诗经测》9卷、《毛诗订本》7卷、《毛诗复古录》6卷、《周官测》7卷、《周官郑注订伪》12卷、《仪礼测》8卷、《礼记测》13卷、《朱文公仪礼通用解串》1卷、《春秋传注订伪》1卷、《纂辑十三经注疏》19卷、《四书解》12卷、《四书搉解录》10卷、《论语考》8卷、《孟子考》10卷、史部《国语韦注订伪》4卷、子部《横塘地理杂著》18卷、《改正地理玉髓》4卷、《玉髓余论》1卷、《横塘日家》3卷,集部《离骚测》1卷、《天问测》1卷、《横塘遗稿》13卷。另据清代遂溪陈乔森在《吴回溪先生家传》中,还记有吴懋清的《大戴礼记测》13卷、《诗赋杂文》13卷。以上合计30部226卷。这比光绪《吴川县志》记载的“卷凡二百十有四”,多了12卷。
吴懋清平生著作二百余卷,可谓满腹经纶,博古通今。吴懋清享年七十有二,从出生计起,平均两年多就著书1部3卷。若除去童年,则不言而喻。其质量之高,速度之快,令人惊叹!无怪后人称赞其学述著作与身同高。更为重要的是他数十部两百多卷著作中,都是“尚书”“毛书”“周官”“礼记”“春秋”“论语”“四书”“国语”“孟子”“离骚”“天问”及堪舆等学问的著作,一般人都不易读懂,可他却在通读的基础上,再进行注释、勘误、订伪,甚至搜罗“百家”之见集汇,后通过自己综合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所以,陈乔森称其为:“教人以敦行为本,稽古为先,言动必遵绳墨,时出所著诱后进。”(陈乔森《吴回溪先生家传》)清光绪二十年(1894),时任广东督学的徐琪按试高州时,“得吴生锡畴(引者注:吴懋清曾孙)经学独冠”,“询其家世,始知其曾大父回溪先生,以经述著闻”。于是,徐督学“亟命取遗稿送阅”,阅后认为吴懋清的《毛诗复古录》,非常用心考究汉儒的要旨,没有“空谈名理”,甚至“有似其说之略新”。最后,由吴懋清长孙宣崇(光绪壬午岁贡)编校、曾孙锡畴等复校、茂名梁宗柏再校、金保权署检,徐琪督学为之作序,且“捐廉授梓”。这便是今天的“善本”!
吴懋清《毛诗复古录》“ 补皇清经解之不足”。到了1967年,台湾师范大学教授黄锦鋐赴日本大阪大学进修,遍览东京静嘉堂的东洋文库、金泽文库、皇宫书陵部等图书府库存书,见有《皇清经解正续编》所未及收入之《毛诗复古录》一书“,但因时间匆忙,未有详阅。后在东京神田町旧书铺见有售,”随即购下,返京都寓所之后,穷数日之力,详阅其内容,乃悉其书虽名复古,而时有新意,并兼取各家之长,不主一家之说“。黄锦鋐回到台湾后,于1982年与台湾广文书局董事长王道荣谈及该书,一致认为”以补皇清经解之不足“,”议为出版“。因此,黄锦鋐经过整理后,为该书写了”后记“,于是年由台湾广文书局刊行。这引起世人的高度重视。接着,国家对四库未收书辑刊成立了编纂委员会,组织大批著名专家学者,历多年寒暑,广泛搜集,认真甄别、筛选,集腋成册,终于1997年由北京出版社影印出版,是为16开精装,全套共300册,其中收录吴懋清的《毛诗复古录》6卷就是根据徐琪广州刻本所影印,编集于”伍辑2册“。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有藏。这为后人研究提供了便利。
吴懋清(1774—1845),字回溪,12岁能诵《十三经》,“稍长益肆力于笺注义疏”(光绪十四年《吴川县志》)。清嘉庆十二年(1807)副贡,十五年(1810)举人。次年(1811)参加会试不第,留住京城,与同时落榜的广东省连平元善镇颜伯焘、同邑林召棠交好切磋,又拜访兵部和刑部给事中、浙江温州兵备道陈昌齐(广东雷州调风镇人),翰林院编修张岳崧(海南定安龙湖镇人)等四面八方汇聚京师的部分名宦贤士,于是学识日进。然而,命运往往会捉弄人。此后,吴懋清参加会试3次,最后一次是道光癸未科(1823年,林召棠就是本科高中状元),与前一次共4试皆落榜,“遂归养不复出,惟潜心撰述,至老不衰” .(同上《吴川县志》)吴川濒临南海,多受海寇袭扰劫掠。为避贼氛,吴懋清奉母迁茂名的赤岭横塘乡,“所居重峦窈壑,蔚荟数里”。(同上《吴川县志》)因此,他自号“横塘山人”。
吴懋清赋性仁孝友爱,品德高尚。他“年逾五十犹跪受杖责”,母“不命不敢起”:“与弟懋基友爱笃至,谊兼师友”。其弟弟懋基于嘉庆十八年(1813)得中举人,“己卯备中选国史馆誊录官。旋以大挑二等,任嘉应州学正”。(同上《吴川县志》)“以上其伯父有足疾”,懋清则“侍养如父”。(陈乔森《吴回溪先生家传》)“又割产与贫姊、舅氏族姻无告者,衣食婚丧之”。 (同上《吴川县志》)“距乡二里许,鉴江涨发”, 吴懋清“常购柩痊流尸”。(陈乔森《吴回溪先生家传》)他做了不少常人无法企及的公德事,故在粤西有口皆碑。到了状元林召棠(同邑霞街人)亦告养归,“始终尊其德”,“以女妻其子士彬”。 (同上注)又据吴川市地方志办公室整理重印清光绪十四年刊本《吴川县志》第406页称:清道光六年(1826),“李邑侯庄宰吴川”,“提倡风雅,聘吴回溪孝廉懋清主讲吴阳义学,孝廉品高学博,课士绝勤”。又称吴懋清“湛深经术,知县则李庄,幕客则嘉应李茂才先昭,夙擅诗歌,院内诸生皆一时英俊”。(同上《吴川县志》第291页)由此可见,吴懋清为吴川乃至外地培养大批英才,正如《铁树堂集。吴阳杂兴》诗中赞曰:“弦歌单父来观化,教授延陵是足师。汉学旧成牺告朔,虞韶今有凤来仪。”这是对吴懋清教书育人的高度评价!
吴懋清家源孝道书礼。父亲吴光礼,字德谦,太学生;6岁失怙,常依倚李氏母侧,每闻人道及父事,母垂泣,而光礼“辄涕泣不食;及母卒哀毁,如不欲生”。这就是如此贤达仁孝的家风代代传承。吴光礼生育2子,长子懋清,少子懋基,“连捷贤书,人谓尊师重道之报”。(同上《吴川县志》第271页)吴懋清有4子,长子方翱(见前)、次子士彬(咸丰十一年拔贡)、三子士彦(清廪贡,候铨中书科中书)、四子士参(清廪贡,广州府学训导署教授、钦加同知衔、赏戴花翎)。吴方翱的儿子宣崇,是光绪八年(1882)岁贡。总之,吴懋清的家族是奉行仁义礼孝、崇文重学、书香继世的楷模。清光绪大理寺卿茂名杨颐称赞吴懋清:“尊不在爵,德可模;富不在禄,理为糈”:“研郑贾,砥程朱,旁通百家衷于儒”。(杨颐《吴懋清像赞》)
由上可知,大理寺卿杨颐、中宪大夫陈乔森、钱塘阁学汪鸣銮、中国第一任驻美公使陈兰彬、兵部侍郎徐琪、台湾学者黄锦鋐等都无不认为吴懋清著作等身,其学术成就卓尔不群;且《毛诗复古录》还是“补皇清经解之不足”。
(作者单位:吴川市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