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是城市发展历史中宝贵的财富。名人是城市独特的标签和精神符号,传承着城市的文脉,标志着城市历史文化的厚度、精神品质的高度。
肇庆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一代又一代的名人来了又走了,留下的不仅仅是他们的足迹、影子,更重要的是厚重的历史文化。在肇庆众多的历史名人中,有一位格外引人瞩目,他与肇庆着深厚的渊源,并在肇庆的历史文化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他就是清代著名学者、世称“岭南名儒”的黄培芳。
一、黄培芳生平
黄培芳画像
黄培芳,字子实,号香石,清代香山(今中山市)人,是黄佐第八世孙。嘉庆九年(1804)中乡试副榜,考取武英殿校议叙,后授韶州府乳源县学教谕,又调补陵水县学教谕。道光十五年(1835),补肇庆府学训导。鸦片战争期间,受命襄办夷务,后叙劳加内阁中书衔。咸丰九年(1859)去世,享年82岁。①作为清代学者,黄培芳在许多领域都很有造诣,更广为人知的是他在诗、书、画等方面的造诣和成就。其诗上承家学,“诗格高浑,有山水清音”,与张维屏、谭敬昭并称为“粤东三子”,留有《岭海楼诗钞》《广三百首诗选》《香石诗话》等大量诗歌作品。黄培芳也是著名的藏书家,其藏书之多之广闻名遐迩,他的岭海楼是广东省著名的藏书楼之一。徐绍棨在《广东藏书纪事诗》称赞岭海楼藏书:“泰泉馀韵有诗孙,岭海楼头世德存。参透唐贤三昧诀,堂堂大雅振南园。”黄培芳还是著名教育家,61岁主讲学海堂,弟子甚众,称为“粤岳先生”。“操履端洁,留心于经世之学。早为郑士超、冯敏昌器重,当道闻名,延请课子弟,游其门者多知名,如尚书许乃普侍郎、罗文俊。其尤著也。”②还留下了《乙丑学规》和《戊辰学规》。除此以外,黄培芳还是清代广东著名的修志名家,他热心广东文献的整理,主持和参与编纂多部志书,如道光《廉州府志》、道光《肇庆府志》、道光《香山县志》、道光《香山志》、道光《新会县志》、《浮山小志》等。③这些志书中,除梁启超高度称赞的道光《新会县志》外,其他志书也多被后人称道,誉为名志。如道光《肇庆府志》就被学者称赞“全书征引既繁,又悉注出处。事记一篇,纲举目张,较为详备。杂记一篇,广征宋明旧志,皆可珍法。”④
二、三次到肇庆
黄培芳与肇庆有着深厚的渊源。从文献记载来看,他至少来过3次肇庆,并给肇庆留下了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早在嘉庆年间,黄培芳就来过肇庆。《香石诗话》记载了他嘉庆年间来肇庆扫墓时写下的诗作《金溪即目》:有客轻舟云水边,空濛载入蔚蓝天。珊瑚影逐春流乱,十里清溪放木棉。⑤该诗再现了当时肇庆金溪边木棉花盛开的美景,也是黄培芳颇为得意的描写木棉花的诗作。
第二次来肇庆的时间是道光九年,黄培芳受邀总纂道光《肇庆府志》。此次黄培芳在肇庆待的时间最长。为了完成道光《肇庆府志》的编修,他待了8个月。期间,喜游山水名胜的黄培芳游览了七星岩、梅庵、大鼎庙等肇庆多处名胜。仅七星岩就去了不下3次,并留下“道光己丑,来修肇志,三游石室”的等多则题名石刻;⑥还为梅庵题写山门楹联“梅挹泉光浮白上 门排山色送青来”;⑦又在大鼎庙赋诗:“牂牁迢递汇端州,形势雄蟠控上游。万树丛中嵌梵宇,群山阔处让江流。无边春色方停櫂,不断西风正倚楼。秦代龙祠看报赛,一时箫鼓遍沧洲。”⑧
第三次来肇庆的时间是道光二十一年(1841)。此次黄培芳来肇庆的原因未见记载,但值得提及的是,这次黄培芳给肇庆又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是年三月二十七日,黄培芳游七星岩时写下了8首有关七星岩风光的诗,并由岭南状元、时为端溪书院院长的林召棠书刻于石壁,该碑后被称为“状元碑”。该碑因黄培芳的诗与林召棠的书结合在一起,成为七星岩独特的文化瑰宝。诗中,黄培芳还评点了七星岩的摩崖刻,将二樵铭、鱼山诗、石室记称为“三绝”,“夕阳闲论古,三绝继黎冯。”
该题刻位于七星岩玉屏岩,为黄培芳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三月二十七日游七星岩,赋诗八首,赞美七星岩、三仙阁的风光,由林召棠书写,并刻在石壁上,留存至今,被誉为“状元碑”。
三、总纂道光《肇庆府志》
作为清代著名学者,黄培芳积极参与地方文献的整理,突出的表现就是修志。黄培芳所纂志书多被誉为良志,“在修志上卓有成就。”⑨如果从道光七年受聘总纂道光《香山县志》算起,至道光二十年总纂道光《新会县志》止,黄培芳在短短的13年时间里,参与和主持官方编修的志书就有道光《香山县志》、道光《肇庆府志》、道光《廉州府志》、道光《新会县志》4部之多,其成书之快,质量之高,可见其在方志领域的造诣。后人评价:“培芳本聪颖博学,……可谓得修志之真谛。以之比章实斋之方志学说,殆无愧色也。”⑩此外,黄培芳还编纂了《香山志》《浮山小志》等。黄培芳对于肇庆文化最大的贡献莫过于总纂道光《肇庆府志》了。
道光《肇庆府志》始修于道光三年(1832),署肇罗道兼摄肇庆府知府夏修恕聘请经学大师、阮元《广东通志》总纂之一的江藩担任总纂,设局修志。但志稿未成,夏修恕就升职离开,修志工作随之也被中断。道光九年(1829),在广东肇罗道许乃济和肇庆知府珠尔杭阿的积极推动下,重修道光《肇庆府志》的工作得以启动,“同为商榷,筹及经费,设局于郡城之文昌宫”,“聘诸名宿,搜罗订正。越岁庚寅而成其书,始犁然可观”。⑪文中的“名宿”就是指香山黄培芳。聘请黄培芳总纂道光《肇庆府志》的缘由,该志没有记载,但在光绪《香山县志》艺文卷中收录的《重修肇庆府志》(二十二卷)黄培芳的跋中,则交代得比较清楚。该跋道光《肇庆府志》未见。其内容为:
培芳跋曰:案此书肇端虽已属草,肇罗观察仁和许青士先生乃济览之,以为芜襍泛滥,全不成书,断难付梓。延予重撰。时经费耗尽,载籍并散,又迫于日月,仅以成编。因官书不便续跋,私识于此。襄事则陈在谦、同年邓庸光明经也。⑫
综合道光《肇庆府志》中许乃济、珠尔杭阿的序言、重修《肇庆府志》职名及光绪《香山县志》中《重修肇庆府志》黄培芳的跋可知,此次聘请黄培芳主要是缘于许乃济的邀请。据黄培芳留下的《北行日记》(该书收入《清代稿抄本》第一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可知,许、黄两人早已相识。早在嘉庆二十三年(1818),黄培芳进京到国子监读书时,与其一起相伴进京的5人中,许乃济就是其中之一。此后道光七年,许乃济又为黄培芳总纂的道光《香山县志》作序,并盛赞该志“体裁昭整,文辞渊懿”,对黄修志的能力高度认可。当然,查阅《重修肇庆府志职名》可知,黄培芳的跋也有一个错漏,即把邓元光的名字误为邓庸光。
道光《肇庆府志》共22卷首1卷,分舆地、建置、古迹、经政、职官、选举、宦绩、人物、艺文、事纪、杂记等12篇。该志以乾隆吴绳年《肇庆府志》为底本,补缺订伪,增所未备,凡所采辑,悉注出处。成书后,《续四库全书提要》评价此志“简勿能赅,详而有法”。⑬李默称赞“纵观全书,征引既繁,又悉注出处。事纪一篇,颇为详备,杂记广录宋明旧志,皆可珍法”。⑭因该志刻本的板片在咸丰四年(1854)毁于兵火,光绪二年(1876)肇庆知府瑞昌重刻,内文基本不变,唯地图改用毛鸿宾的《广东舆图》中的肇庆府图。民国期间,肇庆“福元号”坊根据光绪二年的重刻本进行补版,重新铅印。1967年,台湾成文出版社影印光绪二年重印本,分7册,精装,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有臧本。《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收录的是光绪二年重刻本。
此外,黄培芳还亲手厘定《悦城龙母庙志》,留下《奉题悦城龙母庙》,其诗为:
龙因母育传秦代,母以龙尊显汉时。风雨奉龙成母墓,山川凭母壮龙祠。千年奇幻仍归孝,万派波涛总化夷。龙德正中钦母德,羲娥长与耀边陲。⑮
该题刻位于七星岩石室岩洞内西壁上,为黄培芳于清道光九年(1829)来肇庆总纂道光《肇庆府志》时游七星岩的题名。
注释:
①关于黄培芳享年,各种文献记载都为82岁,如《清史粤人传》、《岭南画征略》、光绪《广州市志》、光绪《香山县志》等。此据钟贤培、汪松涛主编:《广东近代文学史》,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4页。
②光绪《广州府志》卷一三五,《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2116页。
③《中国方志大词典》,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19页。
④李默:《广东方志要录》,广东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7年,第286页。
⑤该诗创作的具体时间不明,收录于《香石诗话》,内容为“……余尝展墓肇郡,有金溪即目绝句云:有客轻舟云水边,空濛载入蔚蓝天。珊瑚影逐春流乱,十里清溪放木棉。”而该书有黄培芳自序,时间为嘉庆十四年(1809),据此推测该诗作于嘉庆十四年前。
⑥《肇庆星湖石刻》,红旗出版社2005年版,第80页。
⑦《肇庆市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25页。
⑧该诗是黄培芳于道光九年(1829)八月十三日游大鼎庙时所作。大鼎庙位于大鼎山,始建年代不详。据宣统《高要县志》载:雍正二年,制军孔毓珣命湾溪人士扩而大之,自乾隆迄道光间,递有增建。清乾、嘉、道年间,香火很盛,游人很多。此据政协高要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高要文史资料》(第四辑),1988年11月,第77页。
⑨陈泽泓:《岭表志谭》,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553页。
⑩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整理《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稿本》33册,齐鲁书社1996年版,430页。
⑪道光《肇庆府志》卷首·序文,《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6—7页。
⑫光绪《香山县志》卷二一,《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436页。
⑬《中国地方志辞典》,黄山书社1986年,第153页。
⑭李默:《广东方志要录》,广东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7年,第286页。
⑮《德庆县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813页。
(作者单位:肇庆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