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梅州姓氏现状,必须知道梅州何时成为客家大本营?客家民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
据胡希张、黄日芬、董励、张维耿在共著的《客家风华·客家源流》中说:“赣、汀、梅三州及这三江流域在客家形成发展中各自起着不可取代的作用,赣州和赣江流域是客家人形成的摇篮;汀州与汀江流域是客家先民初步转变为客家人之地;梅州及梅江流域是客家人最终形成、完善与兴旺发达之地”。
据史志记载:秦统一中国以前,我国南方并无汉人居住,而生活在闽、粤、赣客家聚集地的土著民族为畲瑶(古代又称山越)。那时,梅州是土著瑶族、畲族人居住的地方。
冯秀珍教授的“客家人六次迁徙说”如下:客家先民早在秦朝时就开始南来。中国史学界历来认为“从中原南迁的汉人称客家”。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平定南越后,为进一步开发岭南,派屠睢、任嚣、赵佗带50万兵卒驻守,还下令将数十万名“罪人”发配到岭南。赵佗先为龙川县令,后为南越王。龙川的赵、韦、官、任四姓居民就是第一批进入龙川与当地土著族人杂居的中原人。龙川附近的梅州各县,有没有赵佗的部下在此定居?至今还没有文章记载。如果没有的话,程旼及其族人是最早来梅州的客家先民,时间是西晋年间。
东晋以后的几个朝代,北方汉人逐步迁居粤东,这些汉人大部分是客家人第二次、第三迁移到梅州的。梅州各姓的族谱都有记载。
唐末社会动荡不安,黄巢农民起义军的兵锋纵横南北,这些名门望族受到极大的威胁,客家先民第一次逃难后的落居地正当黄巢起义军辗转往复的要冲。在这种情况下,客家先民开始第二次迁移,即由皖豫鄂赣等第一时期落居地,再迁至皖南及赣东南、闽西南和粤东北地区。第二次迁移后稳定了三百年。
罗香林在其著作《客家研究导论》与《客家源流考》中,对唐末以前中原移民南迁尽管罗列了十几个姓氏的例子,但所举真正迁达闽粤赣边地区者仅钟、赖二氏,并且都只抵赣南而未再往南迁。历史的真相虽非如此,但罗先生的举例至少从某个侧面反映了唐末以前移民进入闽粤赣边地区不多。罗香林在举例唐末至北宋移民迁入赣边地区时,情况却不大一样了,他列举了17姓族谱资料,其中引文直接言明这一时期迁达闽粤赣边地区者有刘、孙、廖、罗、钟、薛、李、吴、沈、温、蔡、何等12姓。笔者在查考广东梅州客联会与梅州市方志办前几年合编的《客家姓氏渊源》(第一集)时,也发现类似的现象。
北宋时,金、蒙古相继占领北方,并日益南侵,客家先民不得本又一次迁移,由赣东南、闽西南分迁至广东东部和北部。这是客家先民第三次迁移。
据专家学者考证,南宋时,客家民系在闽粤赣地区形成。据宋人所撰《太平寰宇记》和《元丰九域志》记载:闽粤赣边区开发较迟的粤东梅县,宋初主户有1201户,客户仅367户;但不到百年后的元丰年间,客户已发展到6548户,而主户则是5824户,客户竟超出主户的十分之二。客家人多于本地土著人。
据《梅县松口仙口村梁氏族谱》记载:现居住在广东东部(粤东)的梁氏均认安定(在今宁夏固原、甘肃平凉等地)为祖居地,祠堂的堂号是“安定堂”。梁孟坚(梁氏66世),生于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0),官兵部佐侍郎,是福建宁化石壁梁氏开基祖。公元朝初年,居住在宁化梁孟坚后裔梁福(松岗公)与族人南宋探花梁文生(梁氏68世)和夫人带领男女老幼一百多人举族南迁,经沿路风雨长途跋步抵达广东梅县松源堡(松源镇)为最早入梅州的梁氏。梁福在梅县松口仙口村定居,到了明朝中期梅县梁氏已是旺民族,因梅县地狭人多,不利发展,后裔又分迁各地。而今梁福后裔传至28世达2万多人。
明末清初之际,清人南下入主中原,的部分闽西、粤东、粤北客家人,分迁至粤中部和滨海地区及川桂湘台等地,一小部迁至贵州南边及云南。有部分回迁到江西赣州,这些客家被当地的客家人称为“新客”。这是客家先民第四次迁移。
梅县松口三塔村民居一角
梅州地区山多田少,内部人口又猛增急长,许多人向外谋求生存和发展,因此在“湖广填川”时一部清政府统一分人迁至湖南、四川,还有一部分人迁入广西、贵州、云南等地。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部分客家人迁至粤南及海南岛,有的流寓海外。这客家的第五次迁移。
至此,经过五次迁移,客家人的居住范围已基本稳定,表现出现今所呈现的客家分布态势。
据专家学者论证。宋末元初到明朝初年,闽西客家大量迁移广东东部,客家人多于土著人,梅州成为客家大本营梅州境内仍生活着为数众多的畲族人民。元末,畲民“啸聚”攻打州城梅塘。在元兵的镇压下,众多的畲民被迫由梅南之畲坑向丰顺、潮汕地区及闽南漳州地带迁移。从此,他们离开了梅州地区。而一部分幸存的畲民被迫改族改姓保存下来,如“畲族蓝姓,改为汉族邓姓”,其生产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久而久之,自觉不自觉地与客家融合了。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梅州各县人爆满,向海外、四川、广西等地迁移。到了民国初年梅州成为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各地不同的客家话口音,皆以梅州的客家话为标准,为此,梅州被誉为“客都”。
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关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
有关梅州的人口与姓氏资料,现以梅县为例。清代,除部分汉族客家迁移外地者外,在乡人口仍大量增加。至清末,全县总人口有30多万(见民国《梅县概况》)。抗日战争期间,广州、潮汕相继沦陷,许多难民流入梅县,县内人口增加。民国28年(1939)全县现住人户有96357户,369617人。比民国21年增加7万多人。到1949年,全县有101500户,417203人,10年中,增加4.75万余人。新中国成立后,人口大量增加。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全县有119230户,436436人。1964年,全县有130姓,502556人。1992年,梅县和梅江区现住人口共有569姓,185418户,750235人,比1964年130姓增加439姓。这些新增加的姓氏,多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多年来从外地来到梅县工作或因婚姻关系到梅县居住的。2012年梅州市户籍人口521.35万人,常住人口接近400万人。外出人口达120万人。
据考证,梅州姓氏有祠堂的不足百家,编有家谱、族谱,姓氏不足百姓。1932年末拆城墙之前的老梅城内,有六十个姓氏祠堂。旧时有九李、十三钟的说法,就是说李姓有九个祠堂。而钟姓的祠堂竟有十三个之多。好些姓如陈姓、张姓、黄姓、林姓、赖姓、巫姓、梁姓、蔡姓都有祠堂,有的姓有两个以上的祠堂。据1992年梅县地方志办公室统计资料,梅县(含梅江区)依人口由多至少排列的100个姓氏如下:李、张、黄、陈、刘、钟、叶、杨、曾、谢、温、林、吴、罗、梁、王、廖、丘、古、赖、何、邓、余、侯、朱、邹、熊、郭、肖、洪、宋、户、潘、徐、黎、凌、沈、周、蔡、巫、管、饶、蓝、彭、江、范、卜、胡、许、曹、冯、房、汤、伍、池、姚、吕、孙、章、高、翁、杜、魏、利、夏、幸、邱、傅、赵、涂、阙、庄、申、龚、俞、童、戴、程、白、唐、田、薛、麦、苏、危、欧阳(复姓)、葛、詹、颜、马、柯、练、陆、方、石、连、万、习。李姓座次1计88623人;梁姓座次15计20232人;巫姓座次41计4556人;夏姓座次66计870人;麦姓座次85计527人;刁姓座次100计165人。
据我们掌握的资料,最早的族谱是《松口邓氏族谱》编于元代。《松口李氏族谱》编于明末。清乾隆年间编的族谱较多,这都与那时是中国历史上的太平盛世,族人才有财力和人力组织编谱。1949年以前,梅州凡建有祠堂的姓氏都编有家谱和族谱。
1950—1980年的30年间,姓氏宗族活动处于低潮。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期间,姓氏宗族活动被视为封建迷信活动。1966年秋,全国各地的红卫兵疯狂地抄文化人士的家,把私人藏书图书馆属封资修的书刊放火烧悼,梅州有部家谱、族谱在此时毁掉。
1980年起,国内外许多地方开展“客家”研究,对于汉族客家民系的形成及其分布、现状等,发表了一系列的文章、论著。梅州是客家民系的中心,从1986年开始,在梅州市地方办公室旳领导下,各县收集了大批有关民族、姓氏、人口、民俗、方言和华侨港澳台同胞等方面的资料,写成县志《人口篇》和《社会篇》。县志出版后,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特别是旅居在外的梅县乡亲和海外侨胞,有的来信查询其祖源和祖居地情况,有的远道归来访源寻里。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地情的研究,并为旅外乡亲和海外侨胞寻根问祖提供线索,从1994年冬开始,在原有县志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收集资料,主要是族谱、家谱,编成《梅县客家姓氏源流》、《蕉岭县客家姓氏源流》、《兴宁县客家姓氏源流》、《平还县客家姓氏源流》等姓氏书籍。1994年梅县地方志办公室还列出梅县(梅江区)100个姓氏的人口(按人数列表)。
1980年起,梅州各姓热心宗族文化的人收集编写自己的家谱、族谱。这些姓氏的族谱,都是以一个村庄数百人或数千人的范围来编写。也有数县及跨省数万人的大族谱,如杨姓唐末迁梅州开居,后裔迁居全国各地及国外,《杨氏族谱》上谱的人达数十万。各姓氏的编谱人,所取资料都以本族人为主,交流经验也与本族各地写家谱、族谱人。极少与别姓编谱人交流,缘由是没成立区域性姓氏文化组织。
我们在与各姓氏编谱人交流自己编写宗族文化刊物时,都有同感而误出的心声:全国各地都成立由姓氏爱好都自发组成的“文化沙龙”姓氏文化研究会,邻近地区的福建省漳州市和汕头市都有姓氏文化研究组织。被称为文化之乡“世界客都”的梅州理应要有姓氏文化爱好都自己的“家”梅州姓氏文化研究会。2013年6月23日,成立了梅州姓氏文化研究会。梅州姓氏文化研究会是梅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下属的一个社会群众团体,它是联络全市各姓氏族人的平台。把姓氏文化研究方面有一技之长的热心人组织起来,提高梅州市姓氏研究水平,有利于开展各姓氏族潽、家谱搜集、整理、研究。逐步建立梅州市现存族潽、家谱资料信息库,深入挖掘族潽、家谱资源,进行谱牒文化深度开发,为梅州民间各姓氏续修族谱、为专家学者研究客家梅州姓氏文化、海内外游子回祖居地寻根问祖提供资料。为文化强市和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努力,为弘扬客家梅州精神打世界客都城名片作贡献。
(作者单位:《客都旅游》杂志社)
(责任编辑:黄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