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一个地区人类生产生活的集中区域,也是该地区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反映。古城墙与城门是一种文化概念与建筑形式,也是古代城市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与城市格局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的迅速膨胀等因素,古城墙城门的意义逐渐消失,现在只保存着少量的古城墙遗迹与部分城门建筑。不可否认,这些古城墙城门,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潮州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和悠久的文化积淀,特别是古城内部至今仍保持着清代以来的城市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长期保持了稳定且富有特色的城市形态与功能,这是中国城市中不多见的典型案例。本文选取潮州古城墙城门作为调查对象,通过查阅史志文献、实地考察与口述采访等途径,运用图表分析等方法,大致理清了潮州古城墙城门的发展历史,并结合不同时期潮州古城的格局形态进行对比,尝试着分析古城墙城门与城市发展格局之间的关系,探索古城墙城门在当下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新思路。
一、潮州古城墙城门的发展历史演变
城市的最初兴筑大多都出于安全防卫的因素而兴修城墙城门,而城墙城门的或修或弃也会使城市的格局发生变化,所以城墙城门作为城市抵御外侵的防御性建筑,对城市的格局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潮州古城也是如此,据有关资料记载,“潮州”作为一级建制名称始于隋开皇十一年(591)设立潮州,辖原义安郡境域,州治海阳。古城墙的建造始于宋朝金山子城的兴筑,此后又经历多次大大小小的修筑,与此同时潮州古城的格局也在随之发生变化。
1.潮州古城墙的历史演变
潮州的建置可以追溯到公元591年,但有关文献记载城墙兴筑却是始于北宋时期金山子城的建造[1]。
潮州古城内地势北高南低,金山位于城内最北处,北宋官署就选址于金山南麓。当时有广西贼寇攻打广州,官员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于1052年兴筑子城御寇。南宋以后,潮州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人口迅速膨胀,而子城容纳有限,所以潮州外城的兴筑就显得势在必行。1144年知军州事李广文开始兴筑外城,之后知州王元应、许应龙、叶观先后对城墙进行修筑,至1237年已开城门11个。到明1370年指挥余良辅用石头进行修筑,改城门为7个,此时潮州城被称为“凤城”[2]。到了清代,1678年开始在西湖山构筑腰城。潮州总兵马之奇、守道仇昌祚、知府林杭学发动11县民众在西湖山腰上筑起环绕湖山一周的湖山墙,并辟有城门4个。为了使古城墙的历史演变看得更加清晰明了,特将文字转化为以下表1。
2.潮州古城门的历史演变
城门与城墙相互依存,凡有城墙必有城门,城门成为沟通城市与外界的窗口,共同构成城市的军事防卫体系,同时城门具有社会管理、公众传媒和市场的作用,成为社会的公共空间。潮州于—1175年开始建城南揭阳门(因秦汉时潮州曾称为揭阳县),到南宋庆元三年,林?修建南门时,改“揭阳门”为“三阳门”(即海阳、朝阳、揭阳)。之后,潮州城门的发展变化主要分为两个时期:至南宋1237年,兴筑城门11个,分别为:州学门、上水门、竹木门、浮桥门、下水门、小南门、三阳门、贡门、和福门、湖平门、凤啸门。到明1370年,俞良辅重筑外城,将城门改为7个,分别为:上水门、竹木门、广济门(原浮桥门)、下水门、南门(原三阳门)、西门(原贡门)、北门(原凤啸门)。在接下来200余年其面貌基本确定下来,尤其是城门位置和名称都没有多大变化。现根据城门发展历史制成表2。
二、潮州古城的格局演变
城市是一个地区人们生产生活的集中区域,也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每个城市不同的地理环境及其政治、军事、经济等因素使其形成了不同的内部格局结构。宋朝以来潮州古城的格局演变根据史料可得以考证,清代以来的潮州古城格局至今仍保持着肌理。现将潮州古城的城市格局发展分为新旧两个时期,分别探讨不同时期呈现出来的城市空间形态。
1.两宋明清时期的潮州古城格局
(1)行政官署
潮州古城北靠金山,在金山南麓可以以居高临下姿态俯瞰整个城市,因而金山自然而然成为行政官署的首选之地。附图1为宋代潮州城图:
图1 宋代潮州城图
此图刊于《三阳志》,载于《永乐大典“潮”字号》残卷中。从图中可以看出,州治设于子城内,城北偏中,面朝大街,且道路尺度最大,直通三阳门,使州治处于城中醒目位置。子城外围的大街东侧布有路学、元公书院等重要教育机构,并在相对应的东城墙上开有州学门;西侧设有城隍庙、録事司等,据《永乐大典》记载:“禁兵厢兵七营,在城西之威武坊,南北布列”[3],可以看出子城西部设有城市防卫的主要力量。由此图可得出州治在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城北乃是潮州古城的行政中心。
到清乾隆末年,依然保持着宋代行政官署居中轴对称的格局,以太平街为主轴线,并在大街正中央设有潮州总镇署,两侧对称布置着府城隍庙、府学宫,在靠近太平街中间路段上对称布置着潮州府署、察院衙,使行政区域在潮州城中的分布位置由城北逐渐变为城中偏北。
(2)商业中心
从图1的宋代潮州城图中,可以看到城中设有一条西至湖平门,东至上水门的街道,道路宽度比大街相对要窄,是城东与城西相互沟通的交通要道。
该街的西侧布有分司、三皇庙、县学等较重要的场所,还设有二圣宫、东岳宫、宝知寺、韩山书院等民间信仰和生活活动的公共场所,加上三利溪的便利水运,城西自然而然成为潮州城的主要商业中心,由此可以推测宋代潮州的城西比城东经济更为发达。
到了1370年城墙修筑时,将西门和北门之间的湖平门、和福门封住,使城西的对外交通变得不便,加上繁荣了上百年的三利溪开始堵塞,城西的水运变得不畅通了,而此时韩江水运的优势渐渐地显露出来,从竹木门开始,韩江上游运来的山货、竹木及其制品,下游的海货、食盐、鱼干之类商品,均在竹木门、东门、下水门一带进行交易,加上东门一侧建有广济桥,交通更为方便,因而竹木门街、东门街、下水门街成为了太平街以外的城内主要干道。城东4个城门对外交通的重要性得以加强,海外贸易逐渐兴起,至清朝整个城市的商业中心呈现由城西向城东转移的趋势。
(3)居住空间
宋代潮州城的居住空间并未达到饱和状态。城西是当时州城的农副商品交易所,所以居住人群多样化,但以男性占多数;城北是行政中心,因而附近居住的都是达官贵人;城东主要是船舶贸易之所,居住人群多为一些商贾。
明清时期潮州城的居住空间,虽然杂居现象很突出,但由于城市格局分区导致了居所族群仍然有一定的区分。城西主要是作坊集聚之地,工匠男丁较多;城南设有书院池、菠萝池,甲第巷、辜厝巷等街巷,从这些命名可以看出这一区域主要为士绅图1 宋代潮州城图庭园府第;城东作为商品贸易和交通运输的枢纽,多商贾聚集;城北为行政官署,达官贵人的府第多设于此。潮州古城内部形成了“北贵、南富、东财、西丁”的居住格局。
2.当代的潮州古城格局
(1)行政建置
在行政建置方面,1986年潮州市人民政府设于义安路上端口,与昌黎路形成丁字形交叉,市委位于中山路与太平路交接处。可以说市人民政府所处位置即是清朝潮州府署所在区域,市委即是海阳县署和府城隍庙所在地点,说明行政的建置依旧处于城北地带,沿袭明清时期的格局。而现在由于潮州城市的不断扩张,行政建置已经搬出潮州古城范围,往西迁移。
(2)商业中心
通过对潮州古城内主要街道进行实际走访,可以发现开元路、太平路及东门街的商业气息最为浓烈,主要为旅游业服务,商铺多销售特产、纪念品和作为饮食娱乐休闲场所。西马路多保留有原有街道气息,其商业属性也与其他街道有所不同,多为销售婚庆用品店铺。北马路、东平路、西平路则生活气息较浓,多为生活与集市场所。这足以说明在交通系统逐渐发达的现代社会,古城墙城门对城市格局的影响开始减弱,城东已经作为旅游区进行开发。
(3)居住空间
对于古城的居住空间,曾经城南一带的士绅庭院宅第已经开始荒落,仅少数宅第有老年人在此居住,一些已开发成为满足旅游接待所需的特色茶舍客栈;城北一带除了许驸马府、卓府、儒林第等权贵的故居外,其余居所人群较多,年龄不等,人群多样,潮州古城“北贵、南富、东财、西丁”的居住格局只能说留有残影,但已无明显的居所阶级差异。
三、在潮州古城墙城门的演变关系中探索保护新思路
潮州的古城墙大多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自然坍塌。到改革开放,潮州经济飞快发展,城市急剧扩张,而东临韩江,城市只能向其余三面发展。现在能看到的是已修复的东城墙和四座城楼城门,其余三面城墙旧址开发成环城路。
潮州古城墙城门的功能演变,可以说是由宋代的安全防卫到明清的防洪护堤,再到当前的观光旅游。随着其功能的转变,古城格局也受到一定影响和变化,如古城内延续几百年的“一主二辅”(太平街为主,东平路、西平路为辅)道路格局被打破,逐渐发展成为现在“十字”(太平街、开元路)形格局;两宋明清时期,在太平路上端及义安路端呈中轴对称的行政官署建置格局也已不复存在;随着城墙城门的或兴或废,导致城内外交通不断发生改变,从而引发城内商业中心格局发生变更:两宋时期,城内交通要道通过西城门连通城外的三利溪,实现城内外货物商品的交流,因而商业重心在城西地带,到明清时期,韩江水运逐渐发达,东城门重要性得以提高,从而城市的商业重心由西往东迁移,到现代,城门对城市生活的影响降低,仅作为一种观光旅游的对象,所以商业中心又出现由东往西的趋势。可以说是一个由城西转为城东,再由城东转为城西的过程。
总而言之,城墙城门的更新变化,给古城的格局分布带来一定的变化及影响,但城墙城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小,人们对其的依赖程度也愈来愈低。近年来,对文物遗产遗迹的保护呼声越来越高,对古城墙城门的保护开发也是势在必行。对古城墙城门的保护不只是为了过去而保护,也不能以牺牲城市发展为代价而保护,真正的保护是为了当前而尊重历史,让古城墙城门在当前的环境下发挥一定的效用,发掘古城墙城门对当前城市发展与人们生活的积极作用,反过来这种积极作用也可促进古城墙城门保护工作的进行。
1.建立机制
建立古城墙城门保护的长效机制,让保护工作的开展有法有据,最重要的是形成一个良性的长久性的有效机制,确保古城墙城门能在较长的时间内得到真实有效的维护利用,能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应变措施。
2.规划控制
新的城市格局在不断发展,但在城市设计及规划上,要避免城市主干道等穿过古城墙城门的所在区域,控制古城墙城门周边建筑的相隔距离、建筑高度、建筑视野等,避免对遗迹的完整性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保护遗迹的历史氛围
3.修旧如旧
这是遗产遗迹保护工作中的一个共识,提倡“修旧如旧”,不主张“无中生有”,对于已经完全损坏的古城墙城门不提倡重新修建,避免耗时耗财,避免“千城一貌”的出现。
4.改造活化
对古城墙城门周边区域进行绿化改造,形成带状公园,增加城市活动空间,对周边相邻的街道可适度开发成旅游观光接待所需的茶舍客栈,形成特色旅游。既要避免古城墙被夷为平地,又要带动当地产业新的发展。今年来,潮州的共享单车也在古城墙上定点驻扎了(如图2),成为市民游客游览城墙的一种悠闲出行方式,这就是一种很好的活化方式,让人们与古城墙能亲密接触,近距离体验历史的厚重感。
图2 城墙上的共享单车
正所谓“修志以存史,存史以鉴今”。我们要把浩如烟海的史志文献利用起来,更多渠道地去探索它的形象性,丰富它的可读性,验证它的真实性,让史志文献更好地为历史遗产遗迹的保护发挥鉴今资政的作用。要结合潮州古城的历史文化特点和当代建设的功能诉求,引导城市风格的取向,使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在城市更新中寻求新的发展契机。让城墙城门不仅仅只是冷冰冰地单薄地占据在我们的城市周围,而是饱含历史与情感生机勃勃地屹立在我们的城市里,继续在当前的城市格局中发挥一定的效用。
参考文献:
黄挺. 宋元明清时期潮州城的城市形态演化[J].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29(5):1—清] 周硕勋. 潮州府志(卷六)[M]. 刻本,1762(乾隆二十七年)明] 解缙. 永乐大典(卷五三四三、五三四五“潮字”)[M]. 潮州: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
(作者单位: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