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新会县的外海镇( 领属江门市江海区),是驰名远近的历史文化名镇。近代以来,珠江三角洲流传着“外海不认新”的说法,意思是:虽然外海只是新会县管辖下的一个小镇,但是这个小镇的知名度足以和新会县并驾齐驱。事实也的确是这样,外海镇陈姓先祖元代来外海创业开基,至今700多年,明清以降,外海陈姓子弟功名鼎盛冠甲一方,考中秀才、举人、进士的陈姓弟子多达数百人。外海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是广东著名的文化之乡、华侨之乡、鱼米之乡。
外海历史上还有另外一个名字:龙溪。龙溪至今仍是外海的别号,龙溪即外海,外海亦龙溪。晚清道光年间,当地乡贤编写外海的历史典籍,取名《外海龙溪志略》。外海至今还有龙溪路、龙溪诗社、龙溪广场、龙溪小学、龙溪国学堂等,说明外海人对龙溪一名情有独钟念念不忘。
外海人为什么念念不忘“龙溪”这个名字?“龙溪”一名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奥秘?在采访中,外海镇上了年纪的老人郑重告诉我们:外海人之所以念念不忘“龙溪”这个地名,是因为“龙溪”一词隐藏着一段腥风血雨、气节凛然的历史故事。这故事与外海陈姓祖先在南宋时抗元经历有关。外海所在的新会县就是700年前南宋小朝廷覆亡的古战场,所以新会人大都知道1279年的崖门宋元大海战,而外海陈姓祖先的抗元故事比崖门海战还要早,龙溪一名就是与外海陈姓先祖南宋末年抗元的历史故事息息相关。
下面,我们主要透过三位外海陈氏祖先的三个爱国故事,说说“龙溪”这个名字的来龙去脉:一、外海陈姓先祖陈文龙抗元外海陈氏来自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玉湖村,有玉湖陈氏的美誉。①南宋末年,玉湖陈氏著名的抗元英雄要数陈文龙。
陈文龙生于南宋绍定五年(1232)。他与抗元民族英雄文天祥有着几乎一样的经历。曾中状元,官至监察御史,后任参知政事(丞相),又因为同样顽强抗击元兵,最后以身殉国而“隆名并峙”(林则徐语)。陈文龙是一个满腹节义文章、爱民爱国、视死如归的民族英雄。在元兵大举南下、周边州郡都已陷落的情况下,陈文龙依然率领军民顽强杀敌,坚守兴化孤城。
临安朝廷投降后,南宋的爱国军民在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等领导下继续进行抗元斗争。南宋德祐二年(1276)五月,益王赵昰在张世杰、陆秀夫等大臣的拥立下,在行都福州登基即位,改元景炎,共谋抗元复宋。陈文龙复任参知政事,并兼任闽广宣抚使,知兴化军。同年十一月,元军逼近福州,张世杰、陆秀夫拥宋端宗由海路退往泉州。福州知府王刚中、福建招捕使王积翁等献出福州城向元军投降。陈文龙得知福州失守,即尽散家财,募兵死守兴化。就在此时,泉州招捕使蒲寿庚降元,闽南抗元形势逆转,宋端宗被迫逃往广东潮州。泉州落入元军之手后,兴化成了一座孤城,腹背受敌。十二月初,福州降臣王刚中派遣使臣到兴化招降,陈文龙怒斩正使,放归副使,让他带信给王,斥责他媚敌卖国的罪行。之后,元将阿拉罕也遣使招降,又被陈文龙所杀。
在兵不满千的情况下,陈文龙一面发动兵民守城,一面在城外囊山寺前设伏。骄横的元军轻敌,长驱直入兴化,当进入囊山脚下时,遭到陈文龙军队的突然攻击,杀得尸横遍野,元军败退。陈文龙率兵打了一场大胜仗,挫败了元军的锐气,大大地增强了人们抗元的信心。陈文龙还制作“生为宋臣”“死为宋鬼”两面大旗立于军门之前,每次巡城则命士兵扛着这两面大旗为前导,以激励士气。元军屡攻攻不克,又几次向陈文龙劝降。十二月二十三日,元军派太学生卢泽劝降,陈文龙怒斩来卒,悬头于槊上,警告变节者。元军又抓住陈文龙的姻亲家,胁迫其写书劝降。陈文龙大义断亲,焚毁书信,斩杀来者,复信说“国事如此,不如无生,惟当决一死守”。十二月二十五日,陈文龙遣部将林华、陈渊至福州侦察敌情,不料林华叛变,暗中与降将王世强勾结,反引元兵万余人到兴化城下,诈称“宋兵来援”。通判曹澄见势不妙,开城降元,元兵蜂拥而至,陈文龙寡不敌众,力尽被擒。他见元军在城中放火烧杀,怒声呵斥“速杀我,毋害百姓”。
被俘虏之后的第二天,陈文龙和子女以及母、妻等一家人被押至福州元将董文炳军中,董令左右百般凌挫,陈文龙以手指腹正色道:“此皆节义文章也,可相逼耶?”②董文炳还不死心,说:“国有兴亡,家有成败,汝是书生,何不识天时?”陈文龙回答:“国亡,我当速死。”元将唆都企图以“母老子幼”来动摇他,陈文龙慷慨而答:“我家世受国恩,万万无降理。母老且死;先皇三子岐分南北,我子何足关念。”唆都无法,在福州关押一段时间后,只得把他押送临安复命。
外海陈氏祠堂
景炎二年(1277)初,陈文龙被元军押解北上。离开兴化时,陈文龙就开始绝食。途中曾写诗与子诀别,表达了视死如归、尽忠报国的强烈心声。其诗云:
斗垒孤危力不支,书生守志誓难移。自经沟渎非吾事,臣死封疆是此时。
须信累囚堪衅鼓,未闻烈士竖降旗。一门白指沦胥尽,惟有丹衷天地知。③
这首爱国诗与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一样,传诵千古。
陈文龙一路绝食,途经杭州西湖时,在岳飞庙祭拜岳飞后一恸而绝,年仅46岁。元朝统治者感其忠义,葬其于杭州西湖智果寺西侧。宋端宗闻讣,下诏赠太师,谥忠肃,赐庙为昭忠。后人誉为福建的“岳飞”,尊称为陈忠肃,与岳忠肃(岳飞)、于忠肃(于谦)合称“西湖三忠肃”。文龙殉国,福建莆田邑人为其立“宋丞相里第”坊,并于玉湖祠立像奉祀,建“二忠祠”祭祀陈瓒和陈文龙。明孝宗时追封为福州府城隍庙主神。明太祖朱元璋曾命中书省派员到地方访求应祀的神祇,“凡有功国家及惠爱在民者,着于祀典,令有司岁时致祭”。在上报的名单中,朱元璋特别重视南宋隆名并峙的两状元文天祥和陈文龙。④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敕封陈文龙为“水部尚书”。于是,在福建境内建有“历代奉旨祀典”的陈庙十余座。在祭祀陈文龙的寺庙中,以福州阳岐的尚书祖庙时间最早。据福建玉湖陈氏理事会副理事长陈天宇介绍,陈文龙的后裔大多分布在广东、福建、台湾等地区。按照族谱考证,福建莆田60万陈姓中,可能有一半多都是陈文龙一支的血脉。在陈氏后裔的心中,敬仰陈文龙,对他的崇敬已经升华为一种民间信仰和家风传承。
二、外海陈姓先祖陈瓒抗元
陈瓒(1232—1277),字瑟玉,南宋宰相陈俊卿(南宋绍兴八年榜眼,官至宰相)的曾孙,抗元民族英雄陈文龙(南宋咸淳四年状元)的从叔,生于宋绍定五年(1232),莆田玉湖(今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阔口村)人。陈瓒、陈文龙均为南宋民族英雄。⑤
陈瓒家有遗风,从小就以大节自励。宋末,政治腐败,元军侵扰,天下大乱。瓒无意仕进,而是常散发粮米,以济饥寒的百姓。他说:"吾家世受国恩,当为国收民心耳。"南宋德佑元年(1275)春,元军沿江东下,宰相贾似道求和不成,在芜湖大败而逃,南宋政权濒于崩溃。朝廷起用陈文龙为侍御史。临行,瓒对文龙说:"今天下之势已危,列郡皆团兵自守,此不足讨贼明矣。为今之计,莫若劝上尽召天下之兵,屯聚沿江要害,择贤王与文武才干之臣分督之。敌若来战,并力齐奋,则国犹可为也。"文龙答:"叔父之策固善,然柄国非人,恐不能用。是行也,某必死之。"文龙到临安,向朝廷献策,果不被采纳。南宋德佑二年(1276)正月,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城陷,恭帝投降。五月,益王赵昰(端宗)在福州即位,改元景炎,召文龙任参知政事,兼闽广宣抚使,至兴化平息石手军之变。时建宁、邵武、南剑州(今南平市)和福州相继沦陷,张世杰奉端宗退往广东。陈瓒为国事多方奔走,倾家财300万两,渡海至广东,献给世杰做军费。世杰欲授以官,瓒说:"吾为忠义所激而来,岂买爵耶?"辞谢以返。⑥同年十二月廿四日,宋叛将林华、陈渊诈称援兵,勾结兴化通判曹澄孙夜开城门,陈文龙被俘北去。陈瓒悲愤欲绝,慷慨陈词:"侄不负国,吾当不负侄。”乃暗中部署宾客,招募义军,誓死抗元。
南宋景炎二年(1277)二月三十日,陈瓒趁元军主力调离兴化之机,亲率义军反攻,杀了守将林华,收复兴化军。⑦端宗授他为兴化军通判,镇守兴化,又令其乘胜和世杰犄角,收复福、泉二郡。元将唆都于九月间率兵万余,再度攻打兴化城。陈瓒领众固守,唆都屡攻不克。陈瓒每巡城,必南向恸哭,士皆感奋。唆都乃临城下劝降,被陈瓒严词拒绝。十月十五日,元兵倾巢而出,在云梯、炮石猛攻下,城破,陈瓒家中的僮仆、壮丁500人集结总动员,拿起武器与元军巷战终日,令元兵死者千余。陈瓒终因众寡悬殊、力尽被执,骂不绝口。唆都怒,把他车裂于五门。瓒牺牲时年仅45岁。⑧元兵屠城三个时辰,全城死难者3万余人,“血流有声”。宋朝廷追赠陈瓒为兵部侍郎,赐谥忠武。福建莆田邑人葬其衣冠于壶公山下,为他和陈文龙建二忠祠于莆田城关。
三、外海陈姓先祖陈莘隐率领族人避难龙溪据《龙溪志略》记载:外海陈氏开基始祖陈莘隐,原名陈倬,一名元杰,字明仲,号莘隐。他是陈周卿的孙子,陈祖训的第五个儿子。⑨由于玉湖陈族在福建兴化地区响应陈文龙、陈瓒的号召,积极参与抗元,陈文龙、陈瓒两位陈姓先贤兵败被执之后,凶残的元兵到处搜捕陈文龙和陈瓒的族人,陈氏族人为了躲避元军的追杀,四处避难、匿藏,艰险万状,苦不堪言。
在福建莆田陈氏族人最困难最危险的时候,是福建省龙溪县的义民伸出援手救了他们。事情是这样的:陈文龙生前曾经担任南宋小朝廷的闽广宣抚使,当时福建漳州发生叛军之乱,陈文龙领旨率官兵前往剿灭叛军,保护地方安宁,深受漳州、龙溪两地民众的赞誉。后来,兴化不幸陷落,陈文龙与陈瓒殉难,漳州、龙溪两地民众闻讯,不胜哀伤。后来他们又获悉陈文龙与陈瓒在莆田玉湖的陈氏族人受到元兵追杀,颠沛流离,濒临灭族之灾。在此危急时刻,龙溪县百姓伸出援手,冒着生命危险接纳了玉湖陈氏族人。
于是,陈莘隐带领族人及时匿藏到漳州龙溪县深山中避难,在龙溪县义民的保护下,终于躲过元兵的追捕,为玉湖陈氏的繁衍保存了血脉。陈莘隐的“莘隐”之号,就是纪念这一段隐居龙溪深山的日子。⑩
后来,玉湖陈氏族人,由福建迁徙至广东。元朝至正十年(1350),陈莘隐的后裔由广东番禺迁来新会外海开族,“为纪念始迁祖莘隐公在闽时,全家避难于龙溪县深山中,得以保存陈家各人姓名之唯一事实,故以龙溪为外海乡之别号,以示不忘龙溪也。”(详见《外海龙溪志略》)
外海陈氏开基始祖陈莘隐画像
由此可见,外海陈族,来自福建莆田玉湖村,是英雄之后,是名人之后。他们的先祖陈文龙、陈瓒等在南宋末年奋起抗元,兵败被执,宁死不屈从容就义而外海陈族开基始祖陈莘隐为了保存陈族一点血脉,带领族人匿藏福建漳州龙溪县深山老林,在龙溪爱国百姓的掩护下,惊险躲过元军的追杀。这些是外海人代代相传的家族故事,灾难中闪烁荣耀,沧桑里写满乡愁。700年来的风风雨雨与感人故事,都浓缩在龙溪这个地名里面了。
外海陈氏旅港乡亲1971年编印《外海龙溪志略续编》
听完这些故事,相信你终于明白了外海人对龙溪这一名词为什么念念不忘情有独钟了吧?因为“龙溪”两字背后隐藏着外海陈族一段血与火交织的家族光荣史。
注释:
①⑨陈崇兴:《外海乡陈氏世系开族史略》,原载《外海龙溪志略》第57 页,旅港新会外海外海同乡会有限公司1972 年版。
②③④⑤⑥⑦⑧⑩ 陈崇兴:《外海乡别号龙溪考》,原载《外海龙溪志略》第62 页,旅港新会外海外海同乡会有限公司1972 年版。
(作者单位:江门市华侨历史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