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一家招牌为“苏莨记”的小店在佛山市禅城区岭南天地古色古香的巷子里开业,专营佛山特产莨纱绸。一时间,“苏莨记”“莨纱绸”成为街坊及至媒体热议的话题,引起大家的好奇心,人们或来此休闲观光,或来此一探究竟,或来此采访报道,不一而足。其店主冼达峰的故事也传于坊间。当然,人们更乐津津乐道的是莨纱绸,因为这个满含怀旧气息的名字,引发了老一代街坊对往昔的回忆。然而,这家曾经引人注目的莨纱绸专营店却于2018年6月悄然停业。
那么,“苏莨记”有何来由?“莨纱绸”又是何物?
苏莨记门店
“苏莨记”原是民国时期广州、佛山一带比较出名的店铺,专门经营岭南特色丝织面料莨纱绸,在当时的南海县盐步开有苏莨记晒莨厂,上世纪50年代后期公私合营时并入广泰隆丝织厂。苏莨记在广州光复中路陈家祠附近设立门店经营“良心牌”莨纱绸。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受新兴纺织品的冲击及大众穿着习惯改变的影响,这家名牌老店逐渐退出市场。2012年,一位名叫冼达峰的南海西樵籍年轻人重新立起“苏莨记”牌子,让这块被岁月淹没30多年的招牌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这间门店继承经营的,正是曾经兴盛的莨纱绸。
莨纱绸是莨纱和莨绸两种丝织面料的合称,莨纱即为香云纱,莨绸俗称黑胶绸。这两种丝织品生产核心区在南海、顺德、广州一带。据《广东省志·纺织工业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记载,历史上,莨纱主产地在南海西樵一带,莨绸主产地在顺德伦教一带,番禺市桥则以晒莨染整业为主。莨纱绸是岭南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丝织品,在我国丝绸大观园里也是一朵奇葩,其中,莨纱独特的绞纱镂空提花织造技艺和晒莨染整技艺堪称一绝。自晚清到20世纪70年代,作为广东主要大宗出口贸易商品之一,莨纱绸畅销海内外近一个世纪。70年代后期,新兴化纤面料成为人们主流衣料,桑蚕业迅速衰落,丝厂转产、倒闭,传统莨纱绸生产苏莨记门店由盛转衰,苏莨记晒莨厂与其它几家晒莨厂转产并入南海县耐火材料厂,曾被国家有关部门认定为一级产品的苏莨记“良心牌”莨纱就此停产。上世纪80年代初,广佛一带的莨纱绸生产企业也相继停产,省丝绸贸易公司库存的莨纱绸面料大多销给香港影视公司,用于影视人物服装用料。90年代后期,莨绸重新在市面上出现。由于广东丝织业已经整体转产,用于莨绸晒莨染整的坯料来自苏杭一带。
莨绸重新再现于世后,身份却戏剧性地发生了改变。由于莨纱(香云纱)的织造工艺复杂、难度很高,在上世纪80年代初停产后就没有人织造,其织造技艺很快就失传了。相比莨纱的镂空提花织造技艺来说,莨绸的平纹织造工艺简单得多,采用一般的丝绸坯布晒莨染整即成。上世纪90年末,当香云纱织造技艺失传、市面上已经没有莨纱(香云纱)的情况下,重新出现的莨绸被商家冠以“香云纱”之名,在各媒体争相报道的隆重氛围中高调出场。以“香云纱”之名重新再现于世的莨绸,经过业界工艺改良,面料颜色将传统单一的黑、褐两色发展为彩色,经过设计师们设计的“香云纱”服饰,成为时尚典雅的代名词,服装界新宠,受到人们的热捧。在一场场时装发布会的聚光灯下,“香云纱”成为发扬光大传统文化的鲜活事例备受关注,佛山、深圳、广州等地相继将“香云纱晒莨染整技艺”列入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佛山将其申报并成功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样一来,莨绸变身香云纱的戏剧性情节在当时大家都不知晓的情况下成为事实,传统中“香云纱本名莨纱”的定论被“香云纱本名莨绸”替代。这一替代,已然十多年,曾经风靡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莨纱,或者说真正的香云纱,却被深深遗忘。
然而,在香云纱的诞生地——佛山市南海区西樵镇民乐一带的乡村,老人们却清晰地记得她最显著的特征:扭眼通花。“扭眼通花”是西樵村民对香云纱绞纱镂空提花织造工艺的象形土语,“扭”即指“绞纱”,“眼”即指“镂空提花”,亦即“纱孔”。《广东省志·丝绸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对莨纱的定义是:“莨纱,是以桑蚕土丝为原料,在提花手拉机上织成的具有扭眼通花的纱罗组织物,经晒莨而成。”称其绞纱提花工艺在广东纺织业首屈一指,是“广东丝织行业具有划时代意义和深远历史影响的创举”。浙江丝绸工学院出版的纺织教材《织物组织与纹样学》中也有“莨纱系生织的全真丝提花绞纱织物”的定义。可见,莨纱(香云纱)为绞纱提花织造的纱罗丝织物是清楚明确的,表明纱是纱,绸是绸,各为两种不同的织物。过去,西樵村民通常就用“有眼”或“无眼”的口头语来区分莨纱和莨绸。至于外界将莨纱美称为香云纱的事,西樵乡民并不是太在意,他们始终更喜欢称香云纱(莨纱)为“纱”或“云纱”,“织纱”“织绸”是西樵村民最简明也最准确的表达。对于社会上骤然将莨绸当作莨纱(香云纱)的误会,老人们无奈地说:“搞错了,搞错了。”
代表岭南最高织造技艺的香云纱绞纱镂空提花
镂空提花的坯布——白坯纱,晒莨染整后即为香云纱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话被一名原籍西樵的年轻广州仔阿峰听到后,便在心里暗暗琢磨起来:莨纱究竟是什么东西?为什么就没有了呢?莨绸为什么被当成了莨纱?并由此走上探究莨纱绸、复原香云纱的道路。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丝绸界前辈的指点下,阿峰经过四年的摸索、钻研和试验,终于在2010年8月,成功织出香云纱坯布“白胚纱”。9月,第一匹香云纱(莨纱)完成晒莨染整。至此,传说外黑内褐、有“扭眼通花”的香云纱,在消失30年后重现于世。颇有戏剧味道的是,在冼达峰成功复原出香云纱之后,他那个在南海里水万顷洋附近的晒莨场被定为违章建筑而被拆除,而这还只是困难的开始。接下来,他面临的是重现于世的真正的香云纱不被认可的困境。由于香云纱(莨纱)消失的时间太长,社会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这种丝织品,认得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当他带着香云纱样品走访当时一些“香云纱”时装设计师,向他们表述这才是真正的香云纱时,受到的却是冷遇和拒绝,他的举动在设计师们看来简直是莫名其妙,甚至怀疑他是骗子,不客气的还将他拿出的香云纱样品扔进垃圾桶。与此相反的情况是,阿峰复制出来的香云纱,老街坊一眼就认了出来,感叹说“这是莨纱,30年没见了”。2011年,在广州海珠区海印面料市场一家店铺里,阿峰与国内著名服装设计师曾凤飞不期而遇,当曾凤飞看到镂空提花的香云纱时,十分惊讶,称这是他从未见过的面料。此后,曾凤飞将中国风设计元素和传统莨纱绸面料相结合,将莨纱绸带到更大的T台上,引起海内外瞩目。莨纱因与曾凤飞的相遇而有了转机。
南海大沥水头村90多年的莨纱服饰
2012年8月,冼达峰在佛山岭南天地的祖庙大街古巷里开办“苏莨记”小店,经营莨纱(香云纱)和莨绸面料及服饰。由于市面上将莨绸称作“香云纱”的状况并未改变,学术界甚至还有将“凡经晒莨染整的丝绸都统称香云纱”的错误观点,“香云纱”三个字在阿峰看来已经成为一个混乱不清的名称。因此,在苏莨记店里,他放弃“香云纱”名称,使用莨纱及莨纱绸本名,以此与充斥市面上的那些“香云纱”撇清关系。此举与他当初一心复原香云纱、为香云纱正名的初心形成鲜明对比。这样的情形,不仅是苏莨记店的无奈之举,也反映香云纱重现于世后面临的窘境。同年,阿峰探索改良莨纱传统单调的颜色,成功制作出彩色莨纱、喷绘莨纱,赢得人们的认可。渐渐地,莨纱及莨纱绸的名字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苏莨记”成为宣传普及莨纱绸知识的窗口,人们从这里认识了解了这一岭南丝绸文化瑰宝。
苏莨记小店珍藏着两件宝物,一件是南海大沥水头村一户农家缝制于1926年的香云纱嫁衣,历经92个年头仍散发着沉静的光泽和温润的气息;一件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广东丝绸公司汇集的丝绸布版卡,里面分别标示出莨纱和莨绸的组织结构图及实物样品。
自2010年以来,各家媒体对香云纱回归事件的报道持续不断,佛山电视台拍摄的《最初的香云纱》,讲述了冼达峰找回失传已久的香云纱的过程;新华社广东分社、《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及佛山当地的报纸纷纷报道了香云纱的曲折故事;佛山市南海区方志办及非遗部门积极推动香云纱织造技艺的非遗申报工作,于2015年成功将其列入佛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南海区方志办协助拍摄的纪录片《香云纱》于2016年9月在央视纪录片频道播出;笔者作为南海地方志工作者,对香云纱身世的考证坚持不懈,致力于探究其本源,撰写了《香云纱起源、发展及其影响考辨》(又名《香云纱身世考辨》)论文,引起学术、文化等各界的关注……近10年来,在香云纱归来的路上,倾注了很多人的关切和心血,使这一代表岭南最织造技艺的丝织品逐渐走向正本清源、回归本色的轨道。
在“香云纱”乱象并未得到扭转,在夹缝中生存的苏莨记,由于租金上涨、销路有限等种种原因,店铺不得不选择关门停业。虽然苏莨记只有短短的6年,来去匆匆,但已经雁过留声,伴随着香云纱的故事,在世上留下深深的足迹。或许将来的某一天,这块满怀岁月风霜的老店招牌,又会悄然出现在城市的某个地方,续写莨纱绸的故事。
(作者单位:佛山市南海区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