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于2018年2月6日的台湾花莲县6.5级地震引世注目,而2018年2月13日是南澳岛7.25级地震100周年,特写此文以作纪念。
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南澳同知齐翀所主修的《南澳志》记:“明万历二十八年八月十二日,地大震,有声如雷,城垣衙署民舍倾圮殆尽,人民压死无算,是夜连震三四次,是月地上生毛。”①但迄今为止南澳岛地震强度最大、灾害最重者是发生在百年前。1949年由饶宗颐总纂的民国《潮州志》卷五《大事志三》载:“1919年,戊午,公元一九一八……大地震。二月十三日下午二时三十分,地大震,历时二十分钟,塌屋无数,死者六七百人,汕头、南澳尤重(据翁文灏《地震一瞥》所载,汕头死者二百余人)。震带在泉州与汕头之间,作狭长形,与海岸相平行。受震面积达五十余万方里。时夏历正月初三日也。自是以后,续震百余日,居民皆架木筑屋,旷野而居。(征访册翁文灏《地震》)。”②由陈梅湖总纂的《南澳县志》卷二十三《灾祥》也载:“民国七年夏历正月初三日午刻,地大震,一日□□□□一次,□□其声如雷,县城(按:时指深澳镇)尤甚,庙署庐舍倾塌十之七八,死亡居民四百余,伤者三千余。隆澳死伤百余,云澳死伤五十余,塌屋也多,诚亘古未有之巨灾。”③潮州市,潮安、潮阳、揭阳等县方志,也各有此震受灾之记述。
重灾区之深澳,死伤惨重,民房、寺庙倒塌甚多。高大雄伟的石亭街上的明末郑芝龙石坊,上方两块大石匾(今存一刻“都督奉旨加署总兵体统郑芝龙”匾,另一刻“郑芝龙坊” 已失踪)被震掉落下,因时处正月初三午欢度春节期间,正在石坊下玩牌数人,被压死成碎尸,分外悲惨。乡中抗英勇将、广东水师提督洪名香所建“振威第”“军门第”二座大宅幸存,而其周围房子数十间皆倒塌无余。就连震灾较轻的笔者出生地云澳镇荖园村,也死伤一批人。余之曾祖父林歪,地震时为去救出因缠脚而走路慢的儿媳陈凤,逢一面墙忽然倒下而脚被压折,被抬至亲戚林吉的庭院搭寮治伤,于13天后的正月十六日不幸不治身亡。
芝龙坊
海岛灾情传出后,红十字会、善堂、寺庵、基督教会皆出动救人捐款,埋尸治伤。汕头存心善堂的善友们,一面在市内救死扶伤,一面率领市区华坞大峰庙之社友,乘船赴南澳岛急赈。近海岸时,大家带着一袋袋大米,艰难地涉过泥泞的海滩,把米运上岸去救援。他们又在灾区废墟中,挖掘倒屋,找出尸体抬上山掩埋,并为伤者赠治伤费。
岛上僧尼发扬佛教救苦救难的精神,全力投入救灾。叠石岩名僧释纯保,地震发生后,“灾情极巨,纯保奔走四方,呼吁救济。善信鉴其诚,应者甚多。复延医生,购药物疗治伤病,全活殊众,澳人德之”。④
闽粤总镇府所在地深澳古城,因灾情最重,伤亡3000多人,又民房多数倒塌,家破人亡,故引起大批乡民乘船渡海赴台湾寻求活路,成了著名的“台属之乡”。⑤
这次海岛强震遗留下了一些重要物证:在强震中,规模冠潮汕的高约8米、阔10米郑芝龙石坊,上方虽两块大石匾掉落,坊体受损,但仍巍然屹立;深澳镇近海中的虎屿上20米高龙门石塔,塔刹葫芦及顶层崩倒,塔基座石栏杆断落,而塔体经受了严峻考验,依然耸立,故坊和塔成为地震专家考察的重点幸存建筑物。自1971年至1987年,广东地震专家陈恩民11次进岛考察7.25级地震及“沉东京浮南澳”之谜,常到郑芝龙坊、龙门塔考察。他发现石坊梁架上大石板向顺时针方向旋错,直立的大柱则作逆时针方向旋错;石塔则第一、二、三、六层相对向逆时针旋动,第四、五层相对向顺时针旋动,使塔更具特色,形成一、二、三、六层塔门向南,第四、五层塔门向东南的奇观。
注释:
① 乾隆《南澳志》卷一二《杂记·灾异》,《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潮州府部(三二)》,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 年据广
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本影印版,第152 册,第132 页。
② 民国《潮州志》(五)卷五《大事志三》,《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潮州府部(一〇)》,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 年据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本影印版,第130 册,第2772 页。
③ 民国《南澳县志》(三)卷二三《灾祥》,《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潮州府部(三四)》,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 年据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本影印版,第154 册,第1610—1611 页。
④ 民国《南澳县志》(二)卷九《人物·方外》,《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潮州府部(三三)》,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
年据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本影印版,第153 册,第755 页。
⑤郑泽隆:《1918 年汕头大地震》,《中国档案报》2008 年6 月19 日第3 版。
(作者单位:中共汕头市委台办)
(责任编辑:王志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