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宁县位于广东省中部偏西,地处北江支流绥江中游,东邻四会、清远,南连德庆、高要,西接怀集,北靠阳山。广宁古属岭南百越地,汉属四会县,南朝宋元嘉十三年(436)新置绥建郡,析四会县置新招、化蒙、化注、化穆四县。明朝嘉靖三十八年(1559)建广宁县,隶属肇庆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与四会合并,1954年撤销广四县恢复广宁县,1958年两县再度合并为广四县,1961年再次分开,恢复广宁县建制。
广宁县境内山脉属南岭山脉余脉,山岭连绵,属山地丘陵地貌,县内地势大体是北部西部高山、东部低山、南部低洼,绥江河为过境河流,流经广宁全境。过去广宁人烟稀少,建县初期只有1万多人,到了清代末期已发展到30多万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约有23万人,到现在全县人口近60万人。
过去,广宁被世人称为“穷乡僻壤”“崇冈巨泽”“政令不及”之地,也是瑶民“经常举事”之地,由于位置连接西北、通往西南,故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战事频繁之地。据史料记载和调查,广宁以县城为中心的古道有五条,东偏北线:出城之东过十三行桥—柯木咀—莫坑—林洞—螺岗—江屯—威整—清远;东偏南线:出县城—水圳村—里仁寨—塝垌岭—蚌溪—排沙—江谷—四会。北线:出县城—大雾寨—扶楼岭—坑口—花山—赤坑—怀集。西线:出县城—青云桥—东乡—桂口—古水—怀集。上桂口过渡—洲仔—木格—德庆。南线:出城之南—都巷—官步—扶赖过渡—石涧—扶罗—春水;石涧过渡—江积—宾亨—永泰—五和—高要。这些古道可接驳其他小路到达各墟镇和守兵驻点。在寻找古道沿线遗迹和的发生故事之前,先讲一下县城南街。南街原属四会县大圃都,明朝嘉靖三十六年(1557)四会县西北境内大罗山(今螺壳山)一带农民举行大规模起义,官府派两广重兵7万多人镇压并平定起义军造反后,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割四会的太平,橄榄、大圃、永义四都设置广宁县,取“广泛安宁”之意。县城设在大圃都(今南街),建县初期,修建有城墙,城楼。现在城墙遗址在南街东门巷还依稀看到。明朝时县城比较小,县署设在北楼岗山下,县署南门前有一条街,俗称南街,约200多米,市民活动和贸易大多在此,后来市民逐渐将县城叫做南街,随着南街逐步扩大,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建设变成现在一座美丽的县城。
广宁县城全景
广宁县古驿道走向图
一、东线古道
从县城南街出发,往东古道主要有两条,一条是东偏南线,一条是东偏北线。东偏南线沿线有里仁古村落、黄坪冯氏大宗祠等古建筑和蚌垌岭古道、春水古码头、五指山游击根据地、扶罗口伏击县城战等遗址。东偏北线沿线遗迹有:农运领袖周其鉴故居,大革命时期农会旧址、螺岗镇安庙、水声岭古道、江屯红旗客家大屋,江屯会真堂旧址、江屯大连客家大屋群、北市客家大屋群、云山里游击根据地等。
县城东门旧街
(一)东偏南线
沿着东南线,来到里仁寨古村落,里仁寨离县城约5公里,始于清康熙年间,是一座冯姓村落。里仁寨是目前广宁保存比较好的清代古建筑群,错落有致、古色古香、虽经历年风霜,仍散发出古村的艺术光芒。2014年,里仁寨被省列入“广东名村”。村中的容川冯公祠始建于清康熙年间,重修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该村在清朝出现了7名贡生、3名廪生、1名增生、8名附生,26名监生,有奉直大夫6名、奉政大夫2名、武功将军3名,是著名教育家冯肇光的故乡。
里仁寨
由里仁寨进入蚌垌岭古道,蚌垌岭距县城约10公里,该岭是南街与排沙的分水岭,全长约5公里,过去货物由春水码头落货后大多被挑到县城南街,走的就是此道。
翻过蚌垌岭便来到蚌溪村豪园楼,豪园楼坐落于排沙镇蚌溪村,建于民国时期,是该村具有中西建筑特色的建筑。豪园楼坐北向南,骑楼式,砖木双原墙结构。楼高三层,上有天台,砖砌栏杆。首层开两个圆拱门,建有外廊。正面第三层上方中间牌坊式护栏嵌刻“豪园楼”石额一方。
蚌垌岭古道
蚌溪村瑞云楼也坐落排沙镇蚌溪村。建于民国初期。砖木结构,外墙青砖,内墙红砖,楼高三层,每层设一厅两房,内设木楼板、木楼梯。四面墙里仁寨体设有瞭望窗和枪眼。首层正门花岗岩石门夹,正面第三层上方中间刻有“瑞云楼”匾额一方。
沿线进入排沙墟,排沙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斗争历史的地方,地处县境东南部。1945年农历正月由陈瑞琮等人曾发动和组织了著名的排沙武装起义。游击队在排沙创立了五指山、大塘山等游击根据地。
春水也是一处值得介绍的地方:春水坐落在县境南端,与四会交界。是一处兵家要地、货物中转站;1945年,肇清师管区一个营驻军春水同在一三一班、三九一团派驻广宁时,部分部队也驻扎春水;1946年,国民党县长魏汝谋召开“八乡”联席会议,成立自卫队也驻扎春水;1948年,肇庆保安第四师、第二师部分驻兵设防春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港务部门在春水设立港口,管理水运。
(二)东偏北线
行走东偏北线时,先讲讲周其鉴故居:周其鉴故居位于南街镇红星社区。建于清代,1992年重修。砖木结构,硬山顶,龙船脊,青砖墙,地面铺阶砖,是广东农运四大领袖之一的周其鉴的故居,故居保存了周其鉴生活成长的历史记忆,富有革命纪念意义,是广东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肇庆市爱国主义保护单位。
周其鉴故居
进入南街黄盆,首先看到的是广宁县农民协会旧址。旧址位于广宁第一中学校园内。建于清代,原为梁氏宗祠。1924年10月,广宁县农民协会在县城学宫成立。1925年2月,县农协机关及农军总部从学宫搬迁至现址;4月,在此召开第二届广宁县农民协会代表大会,选举薛六为广宁县农民协会第二届执行委员会委员长,通过了在全县开展减租运动等决议。广宁县农民协会旧址是反映广宁农运的历史丰碑,具有重要的革命纪念价值,是肇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广宁县农民协会旧址
由柯木入林洞,来到马龙铃战斗旧址。马龙铃战斗旧址位于南街镇林洞村。马龙铃战斗旧址对研究解放战争时期粤桂湘边广宁的军事斗争史有重要的价值。
由林洞入螺岗,到达螺岗墟镇安府。螺岗是广宁乃至西江地区建立苏维埃人民政府最早的地方。1928年2月下旬,由时任广宁县委书记黄学增率领组织300多广宁农民赤卫队攻占了螺岗墟及附近的镇安府、并在府前举行了3000多群众参加的大会,宣布发动起义成功,同时宣布广宁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并宣布罗国杰、薜六、潭鸿翔、高玉山、高杞、欧蛟、伍学南7人为委员,罗国杰任主席,政府所在地为镇安府。
镇安府
由柯木向北,进入水声岭古道。水声岭是广宁南北的分水岭,全长约10公里,盘山而行。过去商贩雇人将货物挑回潭布、江屯等地,都要越过弯多路险的水声岭,然后入中华、拆石、才到江屯等地,挑担者需要一整天时间,挑着东西一步一步登上几座山头才能翻越,可想难度之大。 水声岭顶建有茶亭,供过往者歇脚和休息,茶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存在。70年代经“大会战”,才在水声岭修建了盘回十八弯的公路,随后修建了水声岭水泥公路,才彻底改变广宁南北交通难的状况。
水声岭
由水声岭进入广宁北部重镇江屯。江屯距县城30公里,是广宁北部的集贸地和军事重镇,因距扶溪、大罗山较近,在明清、民国时期曾设有军营,有重兵把守。今天的江屯是广宁的中心城镇,墟镇建设日新月异。
在江屯,历史上曾发生过三合会起义。清嘉庆十九年(1814),广宁江屯三合会首领成大业,与四会、清远等地的三合会联合,公开打出 “反清复明”旗号,宣布起义。成大业父子率领千余人与四会、清远的三合会队伍纵横于广宁、怀集、阳山、清远、英德、花县、三水等七县的广阔地带,攻城占地、袭击地方官府。后成大业又率部联合四会严亚望所部,进攻广宁县城,在进军途中受挫,退至清远。清廷即调惠州、韶关、连州、英德、清远等地清兵围剿,成大业父子等2000余人被杀。
在江屯、北市一带,明清时期客家大屋和古炮楼十分出名,下面就带大家见识一下:
先介绍客家大屋积善里。积善里距江屯墟2公里,为北市江姓第四代江广昌公后人所建,是典型的镬耳客家屋,面积3000多平方米。根据江氏族谱记载,大屋建于道光十二年(1832),所用花岗岩石块800立方米,青砖100万块。由于当时运输落后,交通不便,全部材料靠人工在崎岖的山路上担托。花岗岩石由潭布木古村猪坑运回,每块石经人工磨凿而成,所用石灰全部由清远担运,建造时间共用15年。大屋经历200多年,饱受沧桑,清代曾被镇安府 土匪侵扰,由于房屋结构牢固,贼人无法进入,只能用火烧,结果只烧黑了外面的一些石头。积善里大屋至今保存完好,也成了江氏后人每年拜祭先人的地方。
接着介绍福隆里。福隆里为江氏客家大屋,距江屯圩5公里,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布局为上、中、下三堂,两边有六座不同方向的大屋所衬。大屋由清代江明仑、江明澜两兄弟所建,历时八年建筑。大屋除结构坚固外,处处显示出精湛的工艺和灿烂的建筑文化,特别是那些雕花栋梁、墙上壁画让人看后叹为观止。此外,江屯客家大屋还有永兴里、福善里等,都是建筑风格独特、处处散发出建筑艺术的光芒的古建筑。据历史和建筑专家考证,江屯客家大屋群,是广东乃至华南地区不可多得的古建筑群,建筑工艺和建筑艺术代表华南地区历代房屋建筑的最高水平,价值无法估量。
福隆里
进入北市,还是介绍一下北市的客家大屋。著名的客家大屋有福安里、永安里、永庄里等,大体是江氏祖宗所建,规模和结构与江屯的客家大屋差不多,也是规模大、结构牢固,美轮美奂,为广宁不可多得的古建筑群。在北市还留存有许多坚固高大的炮楼,保留比较完整的炮楼有五宅炮楼,恒一炮楼等。
先介绍五宅村炮楼。五宅村炮楼位于北市镇高桥村,建于清代,坐东向西。砖木结构,灰砂地面,镬耳封火山墙,青砖墙,墙体厚0.6米,楼高四层,内设木楼板、木楼梯,四面墙有花岗岩石瞭望窗和枪眼,花岗岩石夹。五宅村炮楼整体保存完整,是该村当时为防御盗匪而修建的,为研究清代广宁的防御性建筑的相关历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五宅炮楼
再介绍恒一炮楼。恒一炮楼位于北市镇石楼村,建于民国27年(1938)。楼高四层,砖木结构,镬耳封火山墙,青砖墙。花岗岩石墙脚,红砂石门夹,趟栊门。墙楣存壁画,拱形窗楣下有花卉浮雕,四面墙有花岗岩石瞭望窗、花岗岩枪眼,首层地面铺下纹形阶砖,第二、第三层设木楼板。恒一炮楼整体保存完好,亦是该村为抵御外来侵扰、盗匪而修建的。
恒一炮楼
在东北线,最后介绍螺壳山古遗址,螺壳山在广宁、阳山、怀集三县交界处,古时叫大罗山,是广宁最高山峰,海拔1339米,曾是明朝时期农民起义军冯天恩部队的大本营,当时方圆几百公里都是农民起义军活动范围,官府对管治该地束手无策,一直持续了170多年。明嘉靖三十年(1551),朝廷派出7万多重兵进行镇压,毁山寨200余座,屠杀义军8000余人,义军首领冯天恩也战死在大罗山。这是广宁历史上官府一次大规模的镇压事件。解放战争时期粤桂湘边纵队也活跃在罗壳山一带,并以罗壳山作为根据地,以罗壳山的主峰石岩洞为大本营和隐蔽司令部。纵队在司令梁嘉、副政委钱兴的指挥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开创了粤(广宁)桂(广西)湘(湖南)等地区300多万人口的广大游击区,由开始的几百人,发展到1949年的9万人,武装民兵1.93万人,并在南下大军到来之前,率先解放了湖南的临武、广西的怀集、广东的德庆、广宁等县城。由于其独特的人文景观和富于传奇的故事色彩,螺壳山一直以来是人们热衷前往的红色旅游景点。
螺壳山
二、西线古道
从县城南街接龙桥向西至东乡后,沿途主要古遗址有:小迳石刻、东乡古码头、陈雄善故居、古水古码头、古水小峡古道等。
沿西线进入小迳路段,就发现有“荡平正直”石刻,石刻在县城西4公里处,古道旁有一尊大石头,上刻隶书“荡平正直”四个大字。相传清光绪五年(1879),一位商人贩运货物路经小迳茶亭,由于天黑无处投宿,便在茶亭暂宿一夜,一觉睡至天明醒来,只见身边货物分文不动、一件不少,商人对当地乡民的淳朴民风感动不已,便请人在茶亭侧花岗岩石上刻下“荡平正直”四个大字,以示此地太平安稳之意。
小迳石刻
再到东乡,我们介绍下东乡古码头,古码头位于县城西约6公里绥江河东岸,为南街镇下属一个繁华墟集,是绥江沿岸水陆古道重要码头。据相关文献记载,南朝宋元嘉十三年(436)曾设化蒙县,县址设于东乡,然如今无存留任何遗迹。现在绥江边存有古码头一处,临江砌有石板圆台。
东乡古圆台码头
西上进入古水古礼陈维善故居,故居距古水镇约5公里,民间相传“驸马回乡归古礼”的故事即发生该村,原有三间两廊、锅耳封火山墙的大屋,维善故居踪迹全无,村中原有20多株大榕树,现存2株,树龄在300—500年左右。
进入古水墟,古水墟位于古水河流入绥江处,距县城19千米,是县西北重要中心城镇,水陆交通便利,商贸发达,古称顾水口。《郡县志三十二》载:“广宁县北四十里顾水,源出清远过雷乡至顾水口入绥江,旁有美材巨木”。是广宁古道水陆重要码头和墟集。
从古水沿古水河向东分出一支线,古水大洲头—陈迳—大潘—蒙坑—坑口—北市—清远等,古道沿线山清水秀,风光秀丽,现县拟建“古水河森林公园”“古水河湿地公园”等原生态风景区。古水河小峡为广宁八景“玉峡仙踪”所在地,流传顾江王、刘三妹(即刘三姐)的故事,原建有“飞龙古庙”(又称小峡庙),玉峡庙和顾江王庙,现俱已毁。现仅存有“对歌台”石山两座。
对歌台石山
在小峡下游的峡下村附近山中有古道遗迹,沿山腰山脊而建,从山脚斜坡拾级而上,始以石条铺砌,到山上以青砖石子铺路,最后为土路,路宽1.5—2米,一直延伸至坑口村。其中有一段从蒙坑凤凰村至大潘峡下村长4500余米的古道,被称作“锋刀岭”,在1924年由蒙坑律师巫瑞波倡导重修,得到蒙坑、坑洞口等村群众热烈响应支持,募捐一笔银子,用一个多月的艰辛努力,建成一条坚固的石块梯级阶梯路,至今虽经历近100年风雨,仍保留完好。
从古水墟镇渡口过绥江对岸大平口,古道分为南北两支线、南支线:大平口—太和—平岗—三博—接县道西线。北支线:大平口—南乡口—小益—湘下—什洞—怀集永固。
最后讲讲湘下古道。该古道位于古水西边南乡河东面,距古水镇约13千米,湘下古道两边高山耸立,中间南乡河一线穿流,形成险要峡谷,宽约30米,最窄处10米左右,一条古道绕山腰而过,两边石壁如削,石头林立,高出河底20—50米,十分险要,自古以来是广宁西边通往怀集、封开、德庆等地的重要通道。清道光二年(1822),平岗铺陇中乡众捐建康乐(茶)亭于其道上。邑伸叶学良捐田租十二石,请人煮茶,予行人止渴解困。现今茶亭已毁,路扩宽为县道公路。风光景点有狮子头山,上、下瑶池,金蟾望月,七姐妹潭等和天门阵、狮子头古山寨二处。
三、北线古道
北线主要遗迹有园岭古道、粤桂湘边司令部旧址等。由县城北上20千米,进入园岭古道。园岭过去曾是知县、文人墨客游玩的地方,“园岭岚收”曾是广宁八景之一。明万历年间,知县罗彦霄曾在山下建一“得一亭”,观其日丽岚收,可惜亭已不复存在。县令赵廷忠、黄金从等皆曾作诗赞美园岭岚收。
圆岭山
进入赤坑交赞村来到粤桂湘边纵队的司令部旧址。旧址原为当地建于清代的谢氏宗祠。如今,司令部旧址已被列为肇庆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后人回顾历史、缅怀先烈的纪念场所。
粤桂湘边纵队司令部旧址
坑口镇位于广宁县北部,是革命老区镇。第二十四区农民协会旧址设在莲花村“上赐伍公祠”,约500平方米,建于清光绪十九年(1894)。民国14年(1925),狮村乡和第二十四区农民协会成立后均在此办公,发展会员,组织农民自卫军维持治安,开展减租等革命活动。第二十五区农民协会旧址设在上林村冯氏达三宗祠,约250平方米。同年,上林乡和第二十五区农民协会成立后均在此办公发展会员,开展减租、组建农民自卫军维持治安等革命活动。
四、南线古道
南线沿途的重要古迹有:铜鼓岗遗址、龙咀岗遗址、茅岗遗址、龙龛古寺遗址、新招县遗址,罗锅古码头等。
铜鼓岗遗址距县城5千米,于20世纪70年代被建筑工人在兴建工厂挖土时无意中发现。在这几百平方米的山冈中,人们共发掘出22个古墓坑,在坑中挖出大批的随葬品,其中最多的是青铜器,共有295件,有剑、矛、钺、镞等兵器,也有鼎、盘、斧、刀等生活用品。经考古专家鉴定,广宁县铜鼓岗出土的青铜器是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铜器,属于青铜时代末期物品。
龙咀岗遗址距铜鼓岗1公里,是1996年人们在官步的龙咀岗兴建工厂时发现的战国墓葬,当时考古人员清理19座战国土坑墓葬,2005年再进行二次发掘,清理出战国石器墓葬共25座,出土青铜器、陶器等350多件,2010年又发掘墓葬17座,发现青铜器、出土陶器等物件300多件,令考古专家惊诧是发掘中还发现商周时期至新石器时代的器物一批,这表明广宁县的人类活动可考历史从战国时期前移到新石器时代。
陶器
进入宾亨,来到茅岗遗址。该遗址位于宾亨镇崀坑社区茅岗(山)上,山冈呈椭圆形,高约70米。1984年在遗址范围内采集到石镞、石锛、石环、陶纺轮和曲尺纹、方格纹、网纹、夹砂粗陶片等文化遗物,分布面积约1000平方米。根据地表遗物的形制特征,茅岗遗址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址,对研究广宁县史前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青铜器
龙龛古寺遗址位于今宾亨镇榕村,于明嘉靖年间创建,经历明万历、清道光三年两次重修。据闻,六祖曾在此隐姓埋名避难和宣扬佛教的栖居地。据记载,明万历初,有村人于该地获一石碑,自述其龙龛始末,中有二语云“龙龛藏锡杖,衣钵在南华”,遂建寺祀以奉焉。
由宾亨进入新招县遗址。南朝宋元嘉十三年(436),新建绥建郡,析四会县置新招、化蒙,化穆、化注四县。新招县位于今横山、宾亨、五和一带,县治在妙村。现存有东、西二城门、西门古井、陈巷井、谢氏宗祠、陈氏宗祠等古建筑。
古城楼、石碑
由官步过渡,来到罗锅古村落,罗锅位于横山镇绥江河西岸,是广宁绥江水陆古道的重要古村落,曾是广宁县绥江河边繁荣的小集镇和渡口。村中有商业古街道一条,长500余米,有古码头渡口一处,古石桥一座,还有多座宗祠古建筑。在民国时期曾发生过火烧罗锅铺的事件。
绥江是过去广宁通往广州、佛山、肇庆等地的水上主干线。古老的绥江流发源于连山擒鸦岭,经怀集坳仔流入本境,由西北向东南流经古水、金场口,东乡、荔垌口、横迳、石涧、扶罗、春水、流入四会市流经广宁全境55千米。在古代,由于陆路交通不便,绥江担负起对外的商贸交流、百姓出入交往的作用,自然成为一条水路古道。
罗锅古街、古码头
过去广宁的竹木柴炭和其他山货大多从绥江运出销往三水、南海、广州等地,又从广州、三水、四会等地运回生活日常用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广宁境内比较大的渡口码头有:春水、带垌口、扶罗口、罗汶口、石涧、横迳、荔垌口、官步、罗锅口、龙颈、古水等,现在由于陆路交通发达和绥江沿线建起了东乡水电站、春水水电站等原因,古码头也逐步荒废。
过去,绥江支流古水河、南街河、宾亨河都可以通行船只,广宁的山区货物从全县的各镇运往珠三角所需的地方,而从广州等地的日用品也从县内各处码头渡口上落,运往县内乡村各地。到20世纪70年代陆路交通发展而停船代替了水路交通,停止了水上运输。
绥江河
(作者单位:广宁县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责任编辑:黄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