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世称武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去世后,蜀汉百姓怀念他,“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上”。①二十九年后,蜀汉朝廷为其在沔阳立庙,为最早的武侯祠。今天著名的几座武侯祠庙,如成都武侯祠、襄阳武侯祠、南阳武侯祠、祁山武侯祠、五丈原诸葛亮庙等,在唐宋时都已建成。到元末明初,随着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广为流传,诸葛亮在民间成了智慧化身、千古完人。在此背景下,全国各地的武侯祠庙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据统计,只四川一省,明清时期就先后存在过70余座武侯祠庙。②除了四川,山东、湖北、湖南、河南、云南、贵州、陕西、甘肃、浙江等地在历史上亦曾有多座武侯祠。这些建有武侯祠庙的地方,有的是诸葛亮长期生活过的地方,有的是他去过的地方,有的是传说他去过的地方,还有一些是诸葛氏后人聚居的地方,都或多或少和诸葛亮有些关系。广东虽不属于上面所说的任何一种情况,但通过查阅资料、请教群众和实地踏访,笔者仍找到逾30座武侯庙,主要分布在广州、中山和珠海等地。其中,中山市石岐区南下村的汉武侯庙就是其中较重要的一座。
南下村因位于当时的香山县治石岐城南下截,故名南下。该村有迎阳、冬林、西林三山丘。据说,直到明代,迎阳山邻近仍然是海,附近海域称狮子洋、浦鱼洋。这一带水域风浪大、暗礁多,往来船只常有险情,乃至当地有“过得浦鱼洋,过不了狮子洋”的说法。为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往来平安,当地百姓在迎阳山前建起众多神庙。石岐俗语有云“睇庙睇南下”,可见南下庙宇之多。现南下村尚有古庙16座,汉武侯庙是其中之一。
汉武侯庙位于南下村的南阳里,又称南阳庙或南阳古庙(南阳里因之得名)。据庙中现存的清道光、光绪年间重修碑记记载,该庙始建于宋代,但明嘉靖年间及清康熙年间所修《香山县志》均未见载,庙内亦无任何清代以前的碑刻,故“始建于宋代”一说存疑。现存之《香山县志》中最早记载南下村武侯庙的,是清乾隆年间所修的版本,“南阳庙,在城南麻州街西,祀诸葛武侯”。③该庙现存最早的碑为清嘉庆十六年(1811)重修后所立之碑。碑文说:“我南阳庙奉祀汉忠武侯,载在邑乘,由来已久,但自雍正年间迄今七十余载,栋折榱崩,钟尘鼓网,无以肃观瞻而崇体统。”不言“雍正几年”,而曰“雍正年间”,估计是嘉庆年间重修时庙内已不存雍正年间留下的碑刻而不清楚上一次建或修的具体年份,故笼统言之。唯一能借以推测该武侯庙在清代以前就存在的材料,来自道光《香山县志》。该志《金石》卷中的《忠武侯庙钟款》条目说:“右钟在城南诸葛忠武侯庙,款云‘宏治十三年’。”④宏治即弘治,清人避乾隆皇帝名讳,故改“弘”为“宏”。弘治为明孝宗年号,在明世宗的嘉靖年号之前。但明嘉靖年间修的《香山县志》却没有对南下汉武侯庙的记载。所以,可能是该弘治十三年钟原在他处,在清代被移置到南下汉武侯庙内。这种情况并不罕见,像道光《香山县志》就记载了某原在麻洲康王庙的钟被移置到城东无量寺。今汉武侯庙已不存此弘治钟。综上,把县志和碑记结合来分析,该庙建于清雍正年间的可能性更大。
现武侯庙前是街道,过了街道是一小广场。广场有绿瓦石柱供香长廊。廊前植两株小松,廊下置一香亭和一香炉。香亭上铸了“武侯庙”三字,香炉则刻着“风调雨顺”四字。穿过长廊,小广场左侧有一重檐四柱凉亭。亭额上书“南阳亭”,亭上另嵌一横碑,文曰:“武侯庙前,缀一南阳小亭,俾父老乡亲茶余饭后添一怡情之地……庚午年吉日。”小广场周边还种了花草树木。
汉武侯庙坐东北向西南,是一座面阔三间的两进硬山顶古建筑。面积170多平方米。庙正门所见,青砖墙、灰瓦片、绿瓦当,门廊式大门,门楣上方嵌一石匾,红底金字刻着“汉武侯庙”四个楷书大字,上款为“嘉庆辛未年重修”。门两旁是一副楷书对联,上书“伊吕伯仲,鱼水君臣”,亦是石刻的红底金字。门廊石柱上的对联则是阴刻行楷:“两朝经济纾筹策,万古风云护简书。”庙额左右墙上各有彩绘壁画,分别是《桃园结义》和《孔明出山》。壁画前屋檐下,左右各挂一红灯笼。
走进庙内,迎面是一精美的镂空雕花木屏。木屏彩绘贴金,上部雕双龙戏珠等吉祥图案。双龙戏珠图案下正中一小木匾朱底金字刻着“汉武侯”三字。屏风左右还有小联,写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屏前描金神案上是一尊瓷质文财神像。屏后为三扇红木雕花格扇门,格扇门左右侧为石柱,柱背有联曰“送往事居名世业,鞠躬尽瘁老臣心”。
绕过格扇门是天井,有一重檐四角拜亭。亭柱为石质方柱,柱上阴刻两副楷书对联,其一为“气霭旃檀联邸阁,烟腾阊阖彻郿城”,其二为“香风飒爽驱流马,云气氤氲起卧龙”,皆为朱底金字。穿过拜亭,就是正殿。正殿石柱有联,曰:“西蜀勋名重宇宙,南州英爽遍河山。”两柱正中屋檐下高悬一雕花贴金木匾,绿底金字曰“德泽宏敷”,上款写咸丰辛酉年。
殿内正中神龛里供奉诸葛武侯鎏金铜像。武侯坐像一米多高,头戴紫纶巾,五绺黑长须,右手持羽扇,左手似在掐算。神像之左还有一尊小型武侯坐像,亦为铜鎏金所造,也是呈持扇掐算状。神龛为黄琉璃瓦顶、墨色大理石四柱。神龛前是一宽大红木供桌,上置油灯盏、香炉、鲜花、果品等。神龛两侧为木质殿柱,柱联墨底金字曰:“掐指良谋风调雨顺,摇扇运筹国泰民安。”神龛两侧后的墙壁上,则用行书题了杨慎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供桌前左右两侧分立文武曲星彩塑像。此外,正殿左龛祀赵云,右龛祀关公,皆为木雕神像。
前后进由东西廊连接,廊壁上部彩绘有众多壁画,皆为三国故事,其中又以武侯故事为主,有《舌战群儒》《赤壁大战》《取南郡》《八阵图》《智取陈仓》《收姜维》《姜维献书》《空城计》等。壁画间还题有唐人咏武侯诗,如杜甫的《八阵图》《蜀相》《咏怀古迹》和刘禹锡的《蜀先主庙》等。此外,东廊道墙壁镶嵌1993年和2016年的重修碑记。西廊道则置有数张红木椅供人休息。
正殿之东有一偏殿,东廊有门可通,武侯庙大门旁亦有门可进,殿内供奉观音、天后。偏殿东西墙嵌有清代石碑五通,均为麻石阴刻。除一块已残损外,其余保存尚好,为嘉庆十六年、道光十六年、光绪十五年所立的重修武侯庙碑记。经比较各碑所述,数光绪十五年重修规模最大,捐款人数、店号最多。该碑文虽有残缺,但尚存4000余字,所记大部分为捐款芳名,可见当时捐者之众和捐修之踊跃。而且,捐款者除当地信众、店号外,还包括附近神庙和外埠信众、店号。附近神庙捐款者有:张溪麦相公庙、大石下华帝庙、桥头武侯庙、亭子下观音庙、山际头华先师庙、南阳里月山古庙、新圩三圣宫和城南禾谷古庙。外埠则包括石岐埠(捐款叁佰陆拾贰两零五分五厘正)、潭仔埠(捐款伍拾零半元重叁拾六两三钱二分正)、香港埠(捐款壹佰贰拾玖圆重玖拾贰两八刃八分正)和澳门埠(捐款贰佰叁拾玖两五分正)。故碑记云:“爰矢腕诚,共谋缔造,邮筒预寄布金来,异域之赀缘簿初开,集款获同人之助”。是次重修“经营于八月,告竣之于冬”。
据载,南下汉武侯庙曾藏有一铜鼓。据光绪《广州府志》记载,“右铜鼓在番禺波罗南海神庙者二,在南海西城外第十甫南海西庙者一,在香山南门外诸葛武侯庙者一,小榄麦氏家藏者一”。⑤道光《香山县志》又记:“右铜鼓,一在南门外诸葛武侯庙,一在小榄麦氏家。……诸葛武侯庙铜鼓,侈足,杀腰,腰以上渐穹,复弇之以承。其面围九尺有三寸,出十分寸之七以覆其穹。底广如面而空之,十分其面围,去一以为腰围,十分其腰围,以其四为之高,三分其高,耳居上对出焉。面之晕五,身之晕十有二。晕间有午贯文者、雷文者、飞鹭文者、织簟文者、连钱文者、贯索文者、剡圭文者。面四隅蛙蹲之,睍其目,作其首,跪其后,足欲跃且鸣,长五寸,高减五之三。中两蛙间故有骑以两手控马而驰者二,今佚其一,其一并人马絜之高一寸八分,二十分其高,去二以为之长。形制殊古,非晋以后物也。小榄麦氏亦藏一鼓,差小,亦有二骑者,状与武侯庙鼓同,惟骑侧更有小马作游牧状,为小异耳。”又论曰:“越中铜鼓皆无款识文字,故金石家不著录。然《南海百咏》引《虞喜志林》云,建武二十四年,南郡男子献铜鼓有铭。虞雅号博物,所言必不妄。窃谓铭者名也,古所谓铭或第肖其形耳。象尊、兕卣、济南古鼎皆无文字,而薛氏款识与辛彝癸举同列,是其证也。隋唐以前,铜鼓皆有蛙蛙善鸣,故以铭鼓,即象兕之例,而犹以无铭少之,岂通论耶。此铜鼓两蛙间有骑二,今存其一,与他鼓特殊。传记言铜鼓者亦未尝及之。考《后汉书·马援传》称,援于交趾时得骆越铜鼓,乃铸为马式,还,上之,云云。今寻其文义,不云以铸为马式而云乃铸是,因得铜鼓而铸为马式之词,非以铜鼓铸马可知也。伏波善别名马,盖所得铜鼓有铸马者,䩭中口齿唇鬐身中数式皆备,故效而铸之。谢氏《广西志》乃谓伏波以铜鼓铸马式,盖未见铜鼓有铸马者,故误读传文耳。得此可以正之,然则此铜鼓亦伏波所得之余与。”⑥由此可知,《香山县志》著者认为南下汉武侯庙所藏之诸葛铜鼓为汉骆越铜鼓。我们现在知道,全国武侯祠、武侯庙所藏之铜鼓曰诸葛鼓者,多为附会武侯之物。这些铜鼓并没有和诸葛亮有多大关系。从道光《香山县志》对汉武侯庙所藏铜鼓的描述来看,该铜鼓属于冷水冲型铜鼓。冷水冲型铜鼓是指以广西藤县横村冷水冲出土的铜鼓为代表的一类铜鼓。这种铜鼓形体瘦高、鼓体较大,花纹密集而趋于图案化,饰有变形翔鹭、变形羽人和变形龙舟纹,重要特征是鼓面四周铸有蛙饰、鸟兽和人物等立体造型。冷水冲型铜鼓在西汉晚期到北宋时期流行于四川、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和左江、右江、郁江、黔江、浔江流域一带。今汉武侯庙不存此铜鼓,疑毁于清道光以后。
南下村汉武侯庙至今香火鼎盛,每逢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或岁时节庆,很多当地百姓、周边民众会到庙里参拜祈福。此外,该庙庙会为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的大王诞。
中山地区水网发达,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是当地很重要的文娱活动。而各村多以村中的庙宇、祠堂地情研究
等为各自的龙舟命名,所以南下村的龙舟名曰“城南武乡侯”。“城南武乡侯”是石岐各乡中历史最悠久的龙舟,据说该老龙舟划起来特别省力,曾多次代表南下村参加在岐江河上举行的龙舟竞渡比赛,屡获佳绩。
注释:
①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928页。
②马强,吴艳:《庙宇、神像、香火:诸葛亮祭祀的泛民间化》,《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3期,第41页。
③乾隆《香山县志》卷八《坛庙》,《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广州府部(三五)》,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影印版,第65册,第223页。
④⑥道光《香山县志》卷五《古迹·金石》,《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广州府部(三五)》,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影印版,第65册,第453页;第446页。
⑤光绪《广州府志》卷九十八《金石略二》,《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广州府部(八)》,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影印版,第38册,第1501页。
(作者单位:《羊城职工》杂志社)
(责任编辑:黄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