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方邮驿系统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历代继承和发展,至明清时期,其制度与道路网已基本完善。深圳地区在明清时期也设立了一些邮铺,由此形成了驿道,我们可以通过考证明清时期涉及今深圳地区的各种地方志中记载的相关邮铺的具体位置,还原深圳地区明清古驿道的路线。
明清时期,现今深圳地区的主体部分属新安县,在明万历元年(1573)析置新安县之前,则属于东莞县。①今深圳地区的东北部分“横岗、龙岗、坪地、坪山和坑梓镇范围属归善县”②,归善县于民国元年(1912)改名惠阳县③。今深圳市盐田区的三洲田则是1958年“从坪山分出划入盐田生产管理区”的④,明清时当也随坪山属于归善县范围。因此,我们需要分别从东莞县、新安县,以及从归善县这两边入手来考察深圳地区明清时期古驿道路线的分布情况。
一、归善县驿道不经今深圳境内
明清时期归善县就是惠州府治所在地,万历《惠州府志》称“府治曰归善县,繁大之邦,要冲之会”。⑤归善县署原来就在惠州府城内,所谓“郡谯楼之左”,万历七年(1579)徙于(惠州府城)东郊白鹤峰下⑥,即因东平民城而为归善县官城⑦,其城址就在惠州府城东南,隔江三里⑧。惠州府城和紧邻其旁的归善县城,就是归善县驿道网的中心。
光绪《惠州府志》载,明清时期归善县有4个驿、17个邮递铺。4个驿包括:欣乐(水马驿,在城北下郭,又改建于拱北桥左,后移县城西门内)、平山(马驿)、平政(马驿)、水东(水驿)。驿路则分为水路:欣乐至水东,往河源方向(向北);陆路:欣乐至平山、平政,往海丰方向(向东)。17个邮递铺以及其路线分为东、西、北三路,东路:府前总铺,至甘棠、莲塘、茶亭、冷泉、山角、白花、平山、迳口、秀鹿、笔山、白云、平桥、分水、梅实、平政,至海丰县铺;西路:府前总铺,至北津,至博罗县铺;北路:府前总铺,至博罗。⑨显然无论是水、陆两条驿路,还是东、西、北三条邮递铺路,均不会经过位于县城南偏西方向,当年属于归善县的今深圳龙岗、坪山一带地区。
分析上面的记载可知,驿、铺是当时官方驿传系统的两个网络,但也互相衔接。驿,主要靠马力、水运传输,需备马、备船,站点少,每段线路长。铺,主要靠人的脚力传输,所谓“步递”,基本上不需备马、备船,站点多,每段线路短。
二、东莞县、新安县驿道相关记载
今深圳地区的主体部分在明清时期先后属东莞县、新安县,相关史料中均有关于驿道的记载。明代东莞县在析置新安县以前,域内有三座城池⑩:1.东莞县城,即今东莞市老城区,其西门“迎恩门”,留存至今;2.东莞守御千户所城,即今深圳南头古城,明代析置新安县后成为新安县治所在地;3.大鹏守御千户所城,即今深圳大鹏所城。析置新安县后,南头古城、大鹏所城均在新安县境内。
万历《广东通志》载,东莞县有2个驿:黄家山(在县东北黄家山村)、铁岗(在县东第五都)。有39个铺:县前(在县左)、蕉利、独岗、英村、白马、何田、深溪、赤岗、阳湾尾、独坚、土田、城东、燕村、闩门、白沙、和尚岗、新涌、泥塘、大涌、杨树角、沙尾、上步、月岗、黎洞(11)、彭坑、古楼、盐田、上梅沙、下梅沙、溪涌、下洞、乌涌、叠福、凹头、大鹏、大鹿(俱在县南),黄沙水(在县东),茅田、周家村(俱在县东南)。新安县有8个铺:急递(在县门右)、流塘(在县北十里,又十里为息民亭)、闩门(在县北四十里周家村墟),大涌、月岗、彭坑、大鹿、下岗(俱在县东)。(12)
天顺《东莞县志》载,东莞县有3个驿:城西水驿(在城西迎恩桥右)、黄家山水驿、铁岗水驿。(13)有37个急递铺:县前总铺、蕉利、独岗(三铺往广水路),英村、白马、河田、深溪、赤岗、阳湾尾、独竖、土田、燕村、闩门、白沙、和尚岗、新涌、泥塘、城东(至东莞所),大涌、杨树角、沙尾、上步、月岗、罗岗、黎岗、彭峒、古楼、盐田、大鹿、上梅沙、下梅沙、溪涌、下峒、乌涌、叠福、凹头、大鹏(以上俱陆路至所)。(14)
康熙《新安县志》载,新安县有息民亭次舍(在县二十里,原有堂室)、闩门铺次舍(即周家村中火铺也,旧有堂寝)。有邮铺12个:急递铺(在县左)、流塘铺(离县十里)、白沙铺(离县二十里,即息民亭)、栗木岗(离县三十里)、周家村(离县四十里,即闩门铺)、李松蓢(离县五十里),以上六铺,由急递以北,通东莞界,路当冲要;大涌铺(在县东五里)、月岗铺(在县东四十里)、彭坑铺(在县东六十里)、大鹿铺(在县东八十里)、下岗铺(在县东一百里)、大鹏铺(在县东一百二十里),以上六铺,由急递以东,通大鹏所,路颇偏僻,皆无铺舍。(15)嘉庆《新安县志》对此也有内容基本上相同的文字表述。(16)
三、对东莞县、新安县驿道路线的分析
以上三种地方志记载,通过对比印证,综合起来可以反映明清时期东莞县、新安县驿道路线的分布情况。三种记载内容上讲的都是同样的事物,但文字上,特别是排列上,仍有不小的差异。所谓驿道,就是当时的官道,一个县的驿道,其道路网的中心和出发点,必是县署所在地,即县城。驿道的延伸,必是联系省城和其它府、州、县城,以及本县的其它城池。相对而言,万历《广东通志》只是罗列了驿、铺的名称,天顺《东莞县志》、康熙《新安县志》则不单罗列了驿、铺的名称,还指明了驿、铺的排列顺序和驿道的大致走向,更为具体细致,也就更为接近真实的情况。万历《广东通志》与天顺《东莞县志》记载的驿、铺情况总的来说相差不大,但部分地方的顺序有所不同,万历《广东通志》只是从省志的角度对县提供的资料进行罗列汇编,要考证东莞县驿道的分布情况,主要还得依据天顺《东莞县志》。
综合天顺《东莞县志》与万历《广东通志》,城西水驿在县城西门附近,黄家山水驿在县东北,铁岗水驿在县东,这几个驿均不在位于东莞县城南边的今深圳市境内。
天顺《东莞县志》记载的37个急递铺中,县前总铺、蕉利、独岗这一线,是向西北往广州方向的,与今深圳地区无关。剩下34个铺,加上县前总铺,共35个铺,则是向南通往东莞所城(即后来的新安县城、今南头古城),并继续通往大鹏所城的,这一路上的铺,大部分在今深圳境内。万历《广东通志》对这些铺也有“俱在县南”的表述。
从东莞县城向南联系南头古城,再折向东联系大鹏所城,就是明代东莞县向南方向的一条驿道。
从康熙《新安县志》的记载可以看出,这条驿道后来被新安县继承了。明清时期新安县驿道的走向,与明代东莞县留下的驿道基本一致,只是铺的数量大幅减少了。
万历《广东通志》记载东莞县的39个铺中,除了往南这条驿道上的铺可以与天顺《东莞县志》的记载大致相对应外,还有黄沙水、茅田、周家村3个铺。黄沙水在县城以东,不在县城往南的今深圳境内。茅田、周家村,该志称俱在县城东南方向。今东莞南城与深圳宝安均有周家村地名,康熙《新安县志》称周家村即闩门,万历《广东通志》的记载中,周家村与闩门同时出现,说明万历《广东通志》所载的周家村并非闩门,而是今东莞南城的周家村。康熙《东莞县志》相关图考在英村和白马之间标有周家村,但其位置在东莞县城西南方向上(17),该位置与今东莞南城周家村的位置也相符。茅田估计与今深圳、东莞的界河茅洲河有关,康熙《东莞县志》相关图考在东莞、新安交界处靠海边标有茅洲界,旁边往内陆去一点标有燕村界(18)。从地理位置上讲,茅洲河入海的一段位于东莞县城南边,而沿驿道走的话也是由县城先往西南再折向东南,因此说不上位于东莞县城东南方向。可见万历《广东通志》所称“茅田、周家村俱在县东南”有误。以后东莞各志中也有出现关于黄沙水、茅田、周家村的记述,但实际上都是引述万历《广东通志》的记载以说明明代旧邮铺的情况。据今人考证,明清时期新安县茅洲墟的位置“在今深圳市沙井镇步涌乡北约2公里处”。(19)笔者估计,茅田铺的具体位置很可能就在这个茅洲墟附近,但这个铺应该存在时间很短,也没发挥多大作用。根据万历《广东通志》的记载,茅田、周家村(东莞)2铺在明代驿道中的作用,各自的联系、走向都不清楚,只能将该2铺曾经出现过作为资料留存下来。
四、深圳地区明清古驿道路线还原
深圳地区明清古驿道,就是联系东莞县城、南头古城、大鹏所城的明代驿道的主要组成部分,要还原这条明代驿道的路线,就需要将《天顺东莞县志》记载的35个与这条驿道相关的铺的现今具体位置尽量找出来。
这些铺所处的地方,大都是明清时期一些位于交通要道上的自然村落,铺名就是这些村落名,很多村落延续到现在,有些名称都未改变,有些名称虽有所变化,但或流传有序,或存在比较明显的音转、同义现象,大都有迹可循。
(一)地名未变以及可简单推考的情况
通过今古地名对照,可知延续至今未变的地名有14个:白马、河田、深溪、赤岗、新涌、大涌、沙尾、上步、盐田、溪涌、下峒、乌涌、叠福、大鹏。加上位于东莞县城的县前总铺,以及位于东莞所城(南头古城)的城东铺,地名变化不大的上梅沙(大梅沙)、下梅沙(小梅沙),这18个铺的地点已可确定,这条明清古驿道的轮廓也就大致显现出来。其中乌涌的实际位置更靠近大鹏,乌涌、叠福的排列顺序应该倒过来。
有几个铺流传有序,有的可通过不同文献对照求证,有的相关地名已有现代学者进行过考证,均可以直接得出具体位置:
1.泥塘:天顺《东莞县志》载,城东铺(南头古城)往东莞县城方向第一个铺就是泥塘。康熙《新安县志》载,新安县城急递铺(南头古城)往东莞县城方向第一个铺是流塘。两者位置相符,字义也相近,可见泥塘铺即为流塘铺,应位于今深圳市宝安区流塘村。
2.闩门:康熙《新安县志》称,闩门铺即周家村,位于新安县城(南头古城)往北通向东莞县城的驿道上,离新安县城四十里。周家村据考证大约在今天的将围和塘尾之间(20),属今深圳市光明区。
3.燕村:据考证为今深圳市宝安区燕川村。(21)
4.月岗:据考证其村遗址在今蔡屋围东北及桂园路北段附近(22),属今深圳市罗湖区。
(二)需综合考证的情况
另有几个铺需要综合考证,有的还需结合一定的假设和推理:
1.土田:今深圳、东莞地区古驿道沿线一带,未见“土田”地名,但与天顺《东莞县志》记载的位置比较接近的地方,深圳市宝安区有个“上头田村”,从音转和字义分析,与“土田”非常接近。康熙《东莞县志》关于明代旧邮铺的记载,有“上田”,而没有“土田”。(23)基本可以确定所谓“土田”,即今深圳市宝安区上头田村。
2.罗岗:今深圳、东莞地区古驿道沿线一带,未见“罗岗”地名,但与天顺《东莞县志》记载的位置比较接近的地方,今深圳、香港交界线上,有一地名“罗芳”,罗芳西侧横亘一低矮小山岭罗芳西山。在罗芳这里,深圳、香港两地隔一浅窄水沟,徒步涉水可过,与天顺《东莞县志》所称“俱陆路至所”也相符。而且“罗岗”与“罗芳”在粤语发音中非常接近。因此“罗岗”,应即今深圳市罗湖区罗芳村。
3.和尚岗:现今在与天顺《东莞县志》记载的位置比较接近的地方,有一小山岭“和尚岩”,位于深圳市宝安区塘头立交东北侧。“和尚岗”应指此“和尚岩”以及其附近的塘头村。
4.白沙:今东莞虎门附近有白沙村,但天顺《东莞县志》记载的驿道路线上的白沙,其位置在燕村、闩门与新涌、泥塘之间,似应在今深圳境内。今深圳市宝安区新桥立交西北侧有白沙路,名字似与白沙有关,但从地图上看,该处已明显偏离驿道路线,存疑。
5.黎岗、彭峒、古楼:天顺《东莞县志》中,这三个地名按顺序排列位于月岗、罗岗和盐田、大鹿之间。万历《广东通志》在月岗和盐田之间,则按顺序排列着黎洞、彭坑、古楼。康熙《东莞县志》所记明代旧邮铺,在沙尾的后边按顺序排列着黎洞、彭坑、古楼。(24)三志所指应为同样的三处地方,其位置和排列顺序均一样,大概在联系今罗芳和盐田的古驿道上。而且从年代看,黎洞、彭坑应为黎岗、彭峒后来演化并固定下来的名字。康熙《新安县志》也载有彭坑铺。从地形上看,今天的罗芳往东,就是以梧桐山为主的崇山峻岭,古代无路可走,现代才修了盘山公路,挖了过山隧道,可直通沙头角、盐田。罗芳往南,进入香港北区,则是平路,再折向东北,群山间还有一条夹缝,可通沙头角、盐田,现今香港北区沙头角公路,就在这条山间夹缝通过。笔者曾听过一些老同志的口述回忆资料,解放初期深港边界封锁以前,梧桐山东西两边宝安县(25)的人员往来,往往还会借道香港北区。现今香港北区沙头角公路上,有一地名“莱洞”,粤语发音与“黎洞”非常接近,笔者估计很可能这就是一个音转现象,实际上就是指同一个地方。莱洞往沙头角去的半路上,有一地名“禾坑”,按排列顺序、地理远近及地形地貌分析,这个地方可能就是彭坑。这一带未见地名可与古楼相对应,但按排列顺序及地理远近判断,应在今沙头角附近。
6.大鹿:根据天顺《东莞县志》,大鹿位于盐田与上梅沙(大梅沙)之间。另据康熙《新安县志》,大鹿位于彭坑与下岗之间,下岗应即天顺《东莞县志》的下峒,即今天的下洞。综合两志所指范围,再结合地形地貌分析,大鹿应该在今天的盐田圩(位于今盐田渔港附近)(26)与大梅沙村之间的正角咀一带。正角咀是一座突出海岸线700米的海岬山岭(27),笔者猜想可能因为山形似大鹿饮水,古人就称这座山岭为大鹿。需指出的是,今天大鹏半岛西南角有一处海湾叫大鹿湾,但该处崇山峻岭、悬崖峭壁,而且远离古驿道沿线,人迹罕至,应该并非大鹿铺所在。
7.凹头:今大鹏新区葵涌街道盐坝高速与葵鹏路挨近的地方,有一地名“澳头”,与“凹头”发音相似。在这里,葵鹏路呈西南向东北,转向东南,再折向西南的“凹”字形走向。从地形上看,这里是连接大体平行的两条西南—东北走向的山间峡道的交汇处。这个澳头,应该就是凹头铺的所在地。天顺《东莞县志》与万历《广东通志》的记载中,均是“乌涌、叠福、凹头、大鹏”这么一个顺序,实际上乌涌离大鹏最近,凹头相对来说反而离得最远。“乌涌、叠福、凹头”依次排列的顺序没乱,但方向弄反了,这应该是古代文献进行资料汇编时不慎造成的失误。
8.英村、阳湾尾、独竖、杨树角:笔者未找到现今相对应的地名。根据天顺《东莞县志》,英村是出东莞县城往南的驿道上第一个铺,康熙《东莞县志》相关图考中将英村标在篁村(今东莞篁村)往南一点的位置上。(28)阳湾尾、独竖,排在位于今东莞、深圳交界处附近的土田、燕村之前,应该也在今东莞境内。“独竖”在康熙《东莞县志》中写作“独村”(29),在民国《东莞县志》中写作“独树”(30)。杨树角,排在大涌和沙尾之间,应位于今深圳市南山区、福田区交界处附近,但不知确切地点。
(三)新安县、东莞县相关邮铺记载的对应关系
新安县从东莞县析置出来以后,以新安县城(南头古城)为中心,继承了原东莞县设在新置新安县范围内的驿道。万历《广东通志》记载新安县有8个铺,康熙《新安县志》则记载了12个铺,其中包含了前志所载的8个铺,而且所记的顺序也完全一样。因此我们可以结合康熙《新安县志》、天顺《东莞县志》的记载,考察新安县、东莞县相关邮铺的对应关系。
据康熙《新安县志》,新安县城的急递铺“在县左”,古人辩方位一般从北往南,以左为东,这也与天顺《东莞县志》记载的城东铺相合。由此向北,有流塘(即泥塘)、白沙、栗木岗、周家村(即闩门)、李松蓢,由南往北的顺序大致与东莞县驿道由北往南的顺序相反,但少了新涌、和尚岗、燕村、土田4个铺,增加了栗木岗、李松蓢2个铺。现今深圳古驿道沿线在与文献所指比较接近的位置上仍有李松朗村,属光明区,应即李松蓢铺所在地。李松蓢就在燕村旁边,应该在新安县时期代替了燕村在驿道上的作用,说明随着年代的演进,新安县驿道相对于原来的东莞县驿道,在大体继承的基础上,还是有一定微调的。
两志所记白沙的位置也不一样,据天顺《东莞县志》,从城东(南头古城)出发,经泥塘、新涌、和尚岗,才到白沙,过了白沙就是闩门了,显然白沙离闩门比较近,离南头古城比较远;而据康熙《新安县志》,从县城急递铺(南头古城)出发,过十里到流塘,再过十里就到白沙了,过了白沙还要过十里到栗木岗,再过十里才到闩门,这里白沙就离南头古城比较近,离闩门相对来说比较远了。从地理远近的对应关系看,康熙《新安县志》所记的白沙,与天顺《东莞县志》所记的新涌位置差不多,或许就是同一个地方。栗木岗则没有找到与之相对应的现代地名,从两志所记邮铺的对应关系看,可能就是和尚岗。万历《广东通志》和天顺《东莞县志》,均同时出现了白沙和新涌,则这里所指的白沙,就不是新涌,笔者怀疑实际上指的是今东莞虎门附近的白沙村,但在文字排列顺序上误将白沙排在了闩门、和尚岗之间。康熙《新安县志》关于都里的记载中,“二都”记载有新涌村、白沙村(31),“三都”也记载有白沙村(32),再加上今东莞虎门附近的白沙村,说明“白沙村”是一个使用比较广泛的地名,考虑到史料编纂时可能会出现的资料汇编准确性问题,就目前的孤证而言,仍无法确定“二都”记载的新涌村、白沙村是指同一个村的不同名称(别名),还是指相隔不太远的两个村,由于驿道路线也会有所微调,就一个稍大一点的地域范围而言,从邮铺设置在驿道路线中所起作用来看,笔者倾向于认为,都位于“二都”范围内的新涌铺与白沙铺可看作是在同一个地域内设置的在不同时代起到相同作用的邮铺。
由新安县城向东,有大涌、月岗、彭坑(即彭峒)、大鹿、下岗(即下峒)、大鹏,终点就是大鹏所城,康熙《新安县志》与天顺《东莞县志》记载的顺序完全一致,只是大幅省去了杨树角、沙尾、上步、罗岗、黎岗、古楼、盐田、上梅沙、下梅沙、溪涌、乌涌、叠福、凹头共13个铺。
通过以上考证,深圳地区明清古驿道的路线,已基本还原出来,一路上的邮铺,可以由大鹏所城逆推至南头古城,再推至东莞县城,见下表及附图。这条驿道联系了明清时期今深圳、东莞地区的三座重要城池,经过了地势较为平坦、人口相对稠密的成熟农耕区和沿海、沿河(今深圳河)地区,绕过高山大岭,从山间夹缝及山海之间穿行而过,体现了中国古人在规划上注重实效、因地制宜的智慧。驿道沿线这么多古村以及村名、地名流传至今,也说明深圳地区历史上有着悠久、成熟,且延绵不断的农耕文明。
深圳及相关地区明清古驿道邮铺一览表 | ||
邮铺 | 今地名 | 今属区 |
大鹏 | 大鹏所城 | 大鹏新区 |
乌涌 | 乌涌村 | 大鹏新区 |
叠福 | 叠福村(咸头岭附近) | 大鹏新区 |
凹头 | 澳头 | 大鹏新区 |
下峒 | 下洞村 | 大鹏新区 |
溪涌 | 溪涌村 | 大鹏新区 |
下梅沙 | 小梅沙村 | 盐田区 |
上梅沙 | 大梅沙村 | 盐田区 |
大鹿 | 今正角咀附近 | 盐田区 |
盐田 | 盐田圩,位于今盐田渔港附近 | 盐田区 |
古楼 | 今地不确,应位于今沙头角附近一带 | 盐田区或香港北区 |
彭峒(彭坑) | 禾坑村 | 香港北区 |
黎岗(黎洞) | 莱洞村 | 香港北区 |
罗岗 | 罗芳村 | 罗湖区 |
月岗 | 其村今废,遗址在蔡屋围东北及桂园路北段附近 | 罗湖区 |
上步 | 上步村 | 福田区 |
沙尾 | 沙尾村 | 福田区 |
杨树角 | 今地不确 | 福田区、南山区交界处附近 |
大涌 | 大冲村(大涌村) | 南山区 |
城东 | 南头古城 | 南山区 |
泥塘 | 流塘村 | 宝安区 |
新涌(白沙、息民亭) | 新涌村 | 宝安区 |
和尚岗 | 和尚岩、塘头村 | 宝安区 |
闩门 | 大约在将围和塘尾之间,现已分为塘下围、石围、将围和塘尾 | 光明区 |
李松蓢 | 李松朗村 | 光明区 |
燕村 | 燕川村 | 宝安区 |
土田 | 上头田村 | 宝安区 |
茅田 | 步涌村北约2公里处 | 宝安区 |
独竖 | 今地不确 | 不确 |
阳湾尾 | 今地不确 | 不确 |
赤岗 | 赤岗村 | 东莞虎门 |
白沙 | 白沙村 | 东莞虎门 |
深溪 | 深溪路 | 东莞厚街 |
河田 | 河田村 | 东莞厚街 |
白马 | 白马村 | 东莞南城 |
英村 | 今地不确 | 东莞南城 |
县前总铺 | 东莞县城 | 东莞莞城 |
(由大鹏所城逆推至东莞县城) |
深圳及相关地区明清古驿道邮铺位置示意图(张劲 绘)
.
注释:
① (清)靳文谟修,邓文蔚纂:康熙《新安县志》卷三《地理志》沿革,广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辑《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广州府部(二六),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 年,第12 页。
② 深圳市龙岗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深圳市龙岗区志(1993—2003 年)》第一篇“地理”第一章“政区”第二节“行政区划”,北京:方志出版社,2012 年,第69 页。
③ 惠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惠州市志》第一编“政区”第一章“建置”第二节“隶属”,北京:中华书局,2008 年,第328 页。
④ 深圳市盐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深圳市盐田区志(1998—2005 年)》第一篇“建置 区划”第二章“行政区划”第二节“新中国成立后至深圳建市前行政区划”,北京:方志出版社,2011 年,第62 页。
⑤ (明)林国相、程有守修,杨起元纂,龙国禄增修:万历《惠州府志》卷一《舆图》归善县境之图,《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惠州府部(二),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 年,第16 页。
⑥(清)孙能宽等修,叶适等纂:雍正《归善县志》卷八《建置志》,《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惠州府部(六),第481 页。
⑦万历《惠州府志》卷一《舆图》归善县境之图,第16 页。
⑧ (清)刘溎年修,邓抡斌纂:光绪《惠州府志》卷一《舆地一》疆域,归善县图,《广东历代方志集成》惠州府部(四),第31 页。
⑨光绪《惠州府志》卷八《建置三》驿递,归善县,第128 页。
⑩(明)卢祥纂:天顺《东莞县志》卷二《城池》,《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广州府部(二二),第18 页。
(11) “黎洞”二字之前似还有一字或半字之位,但已完全涂黑,无法辨认。(清)郭文炳修,张朝绅、李作楫纂:《康熙东莞县志》卷七《邮递》中记载明代的旧邮铺,其中有黎洞,见《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广州府部(二二),第473 页。可能“黎”字形复杂,万历《广东通志》该空位处无法美观地刻出,因此转行再刻。本文以下涉及该地名之处,直接用“黎洞”。
(12) (明)郭棐纂修:万历《广东通志》卷一六《郡县志三》驿铺,《广东历代方志集成》省部(五),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 年,第400 页。
(13) 天顺《东莞县志》卷三《馆驿》,第33—34 页。
(14) 天顺《东莞县志》卷三《铺舍》,第41 页。
(15) 康熙《新安县志》卷五《宫室志》邮铺,第50 页。
(16) (清)舒懋官修,王崇熙纂:嘉庆《新安县志》卷一一《经政略四》邮铺,《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广州府部(二六),第353—354 页。
(17) 康熙《东莞县志》卷一《图考》原白沙司今归并缺口(司)图,第405 页。
(18) 康熙《东莞县志》卷一《图考》缺口司图,第404 页。
(19) 张一兵校注:《康熙新安县志校注》卷三《地理志》三都,注释21,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 年,第52 页。
(20) 康熙《新安县志校注》卷三《地理志》四都,注释11,第56 页。
(21) 张一兵校注:《嘉庆新安县志校注》卷二《舆地图》福永司管属村庄,注释34,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6 年,第225 页。
(22) 康熙《新安县志校注》卷三《地理志》六都,注释71,第67 页。
(23) 康熙《东莞县志》卷七《邮递》,第473 页。
(24) 康熙《东莞县志》卷七《邮递》,第473 页。
(25) 1914 年,新安县改名宝安县。宝安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宝安县志》第一编“地理”第一章“建置区划”第二节“建置沿革”,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 年,第56 页。
(26) 《康熙新安县志校注》卷三《地理志》七都,注释21,第73 页。
(27) 《深圳市盐田区志(1998—2005 年)》第二篇“自然地理环境”第二章“河流 海湾 岛屿”第三节“岬角”,第110 页。
(28) 康熙《东莞县志》卷一《图考》原白沙司今归并缺口(司)图,第405 页。
(29) 康熙《东莞县志》卷七《邮递》,第473 页。
(30) (民国)陈伯陶纂修:民国《东莞县志》卷一九《建置略四》驿铺,《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广州府部(二四),第234 页。
(31) 康熙《新安县志校注》卷三《地理志》二都,第49 页。
(32) 康熙《新安县志校注》卷三《地理志》三都,第51 页。
(作者单位:深圳市史志办)
(责任编辑:梁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