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荔枝,生而娇贵
它安居于南方温热湿润的一隅
稍一离枝
便如美人迟暮,红颜凋零
诗家以文字为舟
以诗行架起无形的“保鲜驿路”
使得这南国珍果跨越千山万水
以其真味触动北地人心
广东荔枝(来源:茂名发布公众号)
贡路初辟:
荔枝的贡品时代
那一颗最早以“贡品”身份站在历史舞台的荔枝,来自岭南。
汉初,南越王赵佗向汉高祖刘邦进献岭南珍品,荔枝赫然在列。高祖以珍贵的丝织品“蒲桃锦”回赐。荔枝初登历史舞台,便贴上“殊方尤物”的尊贵标签。
元鼎六年(前111),汉武帝平南越后,尝到了岭南荔枝。武帝极爱此果,为常享美味,命人在长安建“扶荔宫”尝试移植荔枝树等热带植物。然长安气候干燥寒冷,荔枝树无法存活。武帝不甘心,复命人连年移植新树,结果要么种不活,要么勉强存活却不开花结果,无奈之下,改荔枝为“岁贡”。
初唐时期,岭南荔枝尚未跻身长安的主流果品之列。
张九龄,这位岭南走出的名相,以一篇《荔枝赋并序》,为故乡珍果写下饱含深情的“带货”宣言。这份自信的“种草帖”,在当时的长安无异于味觉的启蒙。他说,荔枝样子虽怪,但甘甜多汁,“百果之中,无一可比!”长安人未曾见识,“固未之信”,荔枝对他们而言仍是缥缈传说。
直到“骊山遇贵妃”,荔枝的命运才发生逆转。
荔枝
(唐)郑谷
平昔谁相爱,骊山遇贵妃。
枉教生处远,愁见摘来稀。
晚夺红霞色,晴欺瘴日威。
南荒何所恋,为尔即忘归。
诗人郑谷在这首诗中说,这生长在遥远岭南的珍果,因在骊山华清宫得遇杨贵妃青睐,从此身价倍增,天下闻名。对此,李肇在《唐国史补》有所解释:“杨贵妃生于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
天宝二年(743)起,朝廷“岁命岭南驰驿致之”,通过驿站快马接力的方式,急速将荔枝运送到长安。当时负责督办的岭南五府经略使,正是张九龄之弟张九章。兄弟二人,一以赋颂其美,一以力保其鲜,合力开启了岭南荔枝驰驿入贡的篇章。
广东荔枝——妃子笑(来源:陈豪光)
驿马日夜兼程,蹄声密如急雨,驿卒以命相搏。“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裹挟血泪的“贡品”,经杜牧诗笔点化,“妃子笑”之名从此成为后世难以磨灭的文化印记,深入人心。
唐代托果盘侍女图(来源:陕西历史博物馆)
诗赋流芳:
荔枝跃升“诗坛宠儿”
盛唐宫廷的光环让荔枝名动天下,而步入中晚唐,诗人们则在贬谪南荒或亲历风物中,为这颗南国珍果注入了更深沉的情感与文化意蕴。荔枝,作为岭南的独特符号,从此频繁跃动于诗行之间,凝为一方水土的象征。无论诗人是否踏足岭南,是凭诗心遥想,还是亲尝其味,都不妨碍他们以诗笔“种草”这南国珍果。
唐长庆二年(822),王建任秘书郎,他在四月里给好友严谟写了一首送别诗《送严大夫赴桂州》,告知赴任岭南的好友,该地民风热情好酒,宴饮颇盛。他还给严谟支招说:“解酒荔枝甘”。即如果酒喝多了,可食鲜甜的荔枝解酒。王建深知荔枝妙用:可以佐酒,可以酿酒,也能解酒。
大中年间,御史许浑出巡广东,到过新兴。他深谙荔枝是岭南的气候标记,不忘提醒南归的朋友杜秀才:“火云初起荔枝红”。意思是,岭南暑热季到来,荔枝也开始熟了。语既是提醒暑热,亦是告知好友,行于荔枝红雨之下,那枝头累累丹实,便是岭南至味。
荔枝成熟周期,已然成为诗人心中度量岭南宦游时光的标尺。
高州荔枝园(来源:江杰)
在荔枝成熟的季节,岭南节度使郑从谠于荔园设宴雅集,校书郎曹松躬逢其盛,并赋诗记游,即:
南海陪郑司空游荔园
(唐)曹松
荔枝时节出旌斿,南国名园尽兴游。
乱结罗纹照襟袖,别含琼露爽咽喉。
叶中新火欺寒食,树上丹砂胜锦州。
他日为霖不将去,也须图画取风流。
诗中描绘的场景令人神往:绿叶掩映下,荔枝鲜红如火,让人舌尖生津,食指大动。曹松轻轻拈起一颗,指尖稍一用力,红壳绽裂,露出凝脂般莹白的果肉,饱含琼浆。他急急送入口中,齿颊轻合,甘洌的汁液瞬间迸溅,一股沁凉直下咽喉。他还不忘向主人建议:此情此景应当入画,让画师将今日荔园盛景与游园之乐画下来以作留念。
诗人徐寅以诗为笔,为荔枝绘就一幅精工重彩的画卷:绿枝间,“朱弹星丸灿日光”,鲜红饱满;薄壳上,“龙绡壳绽红纹粟”,纹理毕现;剥开霞帔,“鱼目珠涵白膜浆”,果肉晶莹,汁水丰盈。徐寅此诗题为《荔枝》,堪称荔枝的纸上“定妆照”,将其形色滋味铭刻于文学长卷之中。
荔枝
(唐)徐寅
朱弹星丸灿日光,绿琼枝散小香囊。
龙绡壳绽红纹粟,鱼目珠涵白膜浆。
梅熟已过南岭雨,橘酸空待洞庭霜。
蛮山踏晓和烟摘,拜捧金盘献越王。
咸通九年(868),状元卢肇被谪连州。他孑然一身叹道:“连州万里无亲戚,旧识唯应有荔枝。”万里孤身,亲朋断绝,唯有那枝头丹实,竟成他异乡唯一的“故知”。想必是长安时尝过的滋味,此地重逢,平添了几分慰藉。
南汉荔园:
“须占人间第一名”
南汉刘龑钟爱荔枝,白龙元年(925)效仿唐制开科取士,更以荔枝命题殿试,将其擢升为国家文化图腾。那时的荔枝像沾满露水的胭脂一样鲜红欲滴,味道冠绝群果。荔枝是水果中的极品,其美艳精妙连画师也难以描绘。参加殿试的梁蒿感其至美,于是即兴赋诗一首:
殿试荔枝诗
(五代十国)梁嵩
露湿胭脂拂眼明,红袍千裹画难成。
佳人胜尽盘中味,天意偏教岭外生。
橘柚远惭登贡籍,盐梅应合共和羹。
金门若有栽培地,须占人间第一名。
广东荔枝——桂味(摄影:钟洁华)
南汉后主刘鋹更是嗜荔成癖,可惜宫中终究地狭,植荔不便。刘鋹特于广州西郊(今荔枝湾)辟“昌华苑”为皇家荔园,大种荔枝。每逢荔枝成熟时,邀群臣摆下“红云宴”。宴席四周皆荔枝,赤艳如霞,望之如红云,游赏者无不惊叹。
宋韵浸润:
“带火”了岭南荔枝
及至宋代,文人群体继续以诗笔“带货”,荔枝的声名愈发深入人心,从奢侈品化身为浸润于日常风雅的文化符号。得赖文人的书写与岭南荔枝种植的发展,荔枝逐渐融入了宋代文化的肌理之中。
北宋开宝四年(971),南海主簿郑熊撰写了一部《广中荔枝谱》,该书是历史上最早记述广东荔枝的专著之一,记载了22种荔枝。北宋书法家、文学家蔡襄也在嘉祐四年(1059)写下了《荔枝谱》,详录32种荔枝品性,俨然一部荔枝栽培指南。几乎是同一时期,有人编了一部《增城荔枝谱》,告诉大家,岭南的增城盛产荔枝。
(宋)蔡襄著《荔枝谱》(内页)
南雄州知州章得象熟知吃荔枝的时节,“青草瘴深卢橘熟,黄梅雨歇荔枝红。”据他观察,梅雨过后,荔枝就熟了。
欧阳修也有同样的发现:“五岭麦秋残,荔子初丹。绛纱囊里水晶丸。”意思是,五岭以南,麦子收获后的季节,农历四月的时候,荔枝开始变红,五六月就能吃上“水晶丸”了。
不过,并非他们最早发现这一时令秘诀。唐人段公路《北户录》与刘恂《岭表录异》早已总结:“四月先熟,核大而味酸”,真正甘美的荔枝需待五六月成熟,而高州、新州、潘州、南海所产尤为上品。
司马光也效法汉武帝,曾动移植之念,其诗云:“怀核待归种,复愁千岁生。”他获得了皇帝赐赠的岭南荔枝,品尝过后,他产生了好奇,想拿核回去试种,但又担心长不出来。纵然北地难植此佳果,司马光也无需遗憾,彼时东京开封的市井坊间,不仅有快马运送的鲜荔枝,还有荔枝煎、糖荔枝等加工制品满足味蕾。
看来,宋人是懂岭南荔枝的,他们善于观察,善于总结,还善于尝试。其中更有真正使荔枝卸下“贡品”金玉枷锁,回归人间烟火的关键人物——东坡先生。
苏东坡在绍圣元年(1094)十月到达惠州。在乘船经过清远时,已经有人给他盛谈惠州风物之美了。惠州的荔枝使他魂牵梦萦:“江云漠漠桂花湿,海雨翛翛荔子然”。可惜,荔枝已过季,想吃新鲜的,需待明年。
第二年的四月,苏东坡终于得尝。果肉入口时,那极致的甘甜令他几乎失语,狂喜之下,他写下了《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枝》:
南村诸杨北村卢,白华青叶冬不枯。
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枝为先驱。
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
不须更待妃子笑,风骨自是倾城姝。
不知天公有意无,遣此尤物生海隅。
云山得伴松桧老,霜雪自困楂梨粗。
先生洗盏酌桂醑,冰盘荐此赪虬珠。
似闻江鳐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
我生涉世本为口,一官久已轻莼鲈。
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
将荔枝比作“海山仙人绛罗襦,红纱中单白玉肤”。这位深谙人间至味的美食家,将荔枝与顶级美味江瑶柱、河豚相提并论,还给出了至高的评价:“厚味高格两绝,果中无比!”
他还在惠州官署的东堂,发现了一棵百年前由知州陈尧佐亲手种下的荔枝树,虬枝苍劲,硕果累累,名为“将军枝”。苏东坡摘下果实,欣然与衙中的属官、差役分享,更即兴写下:“炎云骈火实,瑞露酌天浆。”
食荔枝(一)
(宋)苏轼
丞相祠堂下,将军大树旁。
炎云骈火实,瑞露酌天浆。
料紫垂先熟,高红挂远扬。
分甘遍铃下,也到黑衣郎。
苏东坡以其旷世才情与亲身体验,将岭南荔枝的“带货事业”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的热爱与赞美,极大地推动了荔枝从宫廷贡品走向更广泛的文化认知。正是在这饱含岭南风物与深挚人情的情境中,他吟诵出了千古名句:
惠州一绝
(宋)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写生翎毛图(局部荔枝)宋徽宗绘(大英博物馆藏)
千年回甘:
诗行永驻的岭南荔枝
千年流转,驿路马蹄早已沉寂于尘烟。唯岭南枝头,那累累丹实,依旧岁岁垂红,灼灼如火。
文人墨客们以文字为岭南荔枝架起的无形驿路,使其不必再依赖真实的快马与生命接力,便能将清甜远播四方。诗行字句,竟成最安稳的保鲜之术,让岭南荔枝在纸墨间永驻鲜甜。
广东荔枝——白糖罂(来源:江杰)
如今,荔枝早已借助便捷的运输渠道,轻松跨越千山万水,新鲜抵达寻常百姓家。
当我们剥开荔枝粗砺的红壳,品尝那莹白甘润的果肉,唇齿间流淌的,是千年文心酿就的甘美。它早已超越了口腹之欲,化为一脉甘甜的文化基因。这便是经诗人“带货”,赋予这枚岭南佳果的穿越时空的文化魅力。
参考资料:
1.(汉)刘歆撰,(晋)葛洪辑:《西京杂记》,四库全书本。
2(唐)张九龄撰:《曲江集》,四库全书本。
3.(清)彭定求等编纂:《全唐诗》,四库全书本。
4.(唐)李肇撰:《唐国史补》,明津逮秘书本。
5.(唐)段公路:《北户录》。
6.(唐)刘恂撰:《岭表录异》,四库全书本。
7.(唐)徐寅撰:《徐公钓几文集》。
8.(唐)卢肇撰:《文标集》。
9.(唐)王建撰:《王建诗集》。
10.(宋)欧阳修撰:《文忠集》,四库全书本。
11.(宋)司马光撰:《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景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藏宋绍兴刊本。
12.(宋)苏轼撰:《东坡全集》,四库全书本。
13.(明末清初)王如锡编:《东坡养生集》,明崇祯刻本。
14.(宋)孟元老撰:《东京梦华录》。
15.(宋)周密撰:《武林旧事》 。
16.(明)郭大纶修、张岳纂:嘉靖《广东通志初稿》,明嘉靖刻本。
17.(明)郭棐撰:《万历广东通志》,明万历三十年刻本。
18.(明)王如锡编:《东坡养生集》,明崇祯刻本。
19.(清)武念祖修、陈昌齐纂:道光《广东通志》,清道光二年刻本。
20.(清)汪森编:《粤西诗载》。
作者:钟洁华
作者单位:清远市档案馆
制作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