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这片充满活力、包容开放的土地上,传统的岭南文化和现代的都市风情都令人心驰神往,而地方志无疑是深入了解一个地方的最佳资料,里面详细记载了一山、一水、一城、一地人文历史。正如人在时光流逝中增长阅历,地方志也在社会发展中更新迭代。2024年2月,我和两名同学一起去参观广东省方志馆,看到广东省地方志事业发展40年的漫漫历程在馆内徐徐展开,我们感慨颇多,不禁回忆起自己来到广东或长或短的时间中,读志、用志、悟志的故事。
第一次翻阅广东方志是在我来到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参加工作后不久。初来广东,人生地不熟,加上当时我的研究陷入瓶颈,正愁如何打破这个困境。同事推荐我读一下广东地方志,翻开书的那一刻就像是打开了宝藏的大门。每翻一页,对这片土地的认识就加深一分。一段时间后,我竟也能和别人侃侃而谈广东的历史文化、人文风情,畅谈这片土地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随着科技的发展,地方志从最开始的纸质藏书到现在的数字化资源,不管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发展得更加丰富和完善。数字化的方志可以随时随地查阅,便利了我在课堂上利用地方志向学生们展示广东方言和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我鼓励学生们也多读多看,充分利用地方志资源,去感受方志背后所蕴含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沉淀。
在我的介绍下,几名同学被广东的方言和民俗文化深深吸引。我便带她们去学校珍藏了广东清朝以来的地方志书籍的办公室借阅。两名学生感慨说:“方志就如一位洞晓古今的学者,将广东的历史文化娓娓道来。”那段时间,一有空她们便到借阅室翻阅这些地方志,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对方言、文化等专业知识的认识,还深刻了解到广东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到改革开放南大门发展的悠久历史。为了与史迹相印证,她们还经常参观粤剧博物馆、广州市文化馆等展馆,实地了解岭南文化,在这个过程中对方言研究和广东地方志积累了浓厚的兴趣。
去年,这两名学生在岭南文化行学的课堂上,充分发挥地方志的作用,根据地方志资料设计了一条以岭南文化探索和方言研究为主题的研学路线。在地方志的加持下,她们设计的路线得到了学校参加者的一致好评。课程结束后,她们还邀请了我再次同行。我们一起探访了广东很多地方,听到并记录了各色各样、原汁原味的粤方言,这些一手资料对我们进行的方言项目有很大的帮助。地方志上记载的风土人情跃然于眼前,平淡的文字变得更加鲜活真实,我们真切感受到了这片土地的多彩与温度。
2021年4月23日,省方志馆举办首届“读志用志”主题读书活动,邀请专家分享交流,来自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学生和社会文化研究机构人员40多人参加活动
地方志的建设为方言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2008年,在我和我的同事的推动下,学校成立方言研究中心,旨在深入挖掘和研究广东方言的文化内涵,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几年,我带领学生们开展了一系列粤方言保护项目,进行了大量的方言调查,获得了很多广州话、客家话、潮汕话的方言语音资料。虽然线上和实地调研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是在这些困难中我们了解到了地方志工作者进行方志编纂的不易,体会到省市政府对地方志工作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正是党和政府、研究人员和广大人民的支持和配合才造就了如今广东省地方志事业的欣欣向荣、成绩斐然。
如今,省地方志办不仅建有网站,还建设广东省方志馆,更是首个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的省级方志馆。在方志广东公众号看到这个消息,我和学生便一同去参观。馆内设置了岭南文化中心地、改革开放先行地、地方文献中心等省情主题展区,还有数字方志馆专门设置的3D展厅。我们一行在方志馆内被广东方志40年取得的卓越成果深深震撼。
广东省方志馆广东地方文献中心
地方志不仅是对过去的记录,更是对未来的启迪,它让文化得以跨越时空的限制,继续在现代社会的政治建设、经济发展、文化传承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在来到广东的这些年中,我们深刻感受到广东对地方志工作的重视,以其开放包容的姿态,坚持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并重,既促进了经济的持续繁荣,也丰富了广东的文化内涵,使广东在不断变化的时代潮流中勇立潮头,开拓创新。
方志的发展仍在继续。这是一个我们小小的个体和广东方志共同成长的故事,一个关于方志和人、传承和发展的故事。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华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