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我有幸进入暨南大学中国文化史籍研究所就读中国古代史研究生。自从踏入广东这片充满活力和历史底蕴的土地,我的学术之路便与广东地方志结下了不解之缘。多年的高校从教经历,使我对这片土地上的风土人情、历史变迁有了更深的了解,而地方志则是我研究和教学的重要工具。
一、与广东地方志结缘
在读研之前虽然知道有地方志,但是在平时看书和研究的过程中很少去翻阅相关资料。在暨南大学读研期间开设有方志的课,通过课程的学习和导师陈广恩的指导,我才真正认识到地方志资料是一个巨大的知识宝库。我自那之后就开始有意识地去翻阅和检索广东地方志的资料和研究成果。得益于暨南大学石牌校区图书馆七楼所收藏的包括成套的广东地方志等大量古籍,所以经常泡在七楼如痴如醉的阅读和抄录自己感兴趣的相关内容,经常一抬头才发现已日落黄昏、饥肠辘辘。
研二期间有次陈老师指导毕业论文选题的时候,我的大脑第一反应就是从广东地方志中选取材料和确认选题。在将这个想法跟老师进行沟通后,得到了老师充分肯定和详细的指导。在陈老师的指导下,我确定以《元广东遗民研究》作为毕业论文的题目,其中大量的文献资料需要从广东地方志中获取,因此开始了研读广东地方志撰写毕业论文的时光。
研三期间,我通过大量地查阅和整理广东地方志和相关古籍,并在陈老师的指导下顺利完成毕业论文的写作和答辩。在答辩会上教授们对于我论文中引用的地方志资料给予肯定,并勉励以后可以继续这方面的研究,现在回想起仍历历在目。这些都坚定了我把广东地方志作为以后教学和研究的重要方向。
二、将广东地方志融入教学
2012年毕业后,我先后在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和广东文艺职业学院任教。广东地方志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其中记录了当地的名胜古迹、文化遗产、民俗风情等信息,这些成为我开展思政和历史教学的重要素材。在多年的思政和历史教学实践中,我都有意识地把广东地方志的内容融入其中。这种方式因为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而深受喜爱,让他们更深入地解了家乡,增强对家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将方志记载的岭南文化引入课堂
我所教的学生大部分都来自广东省内。通过挖掘同学们身边的生活素材,如节庆活动的赛龙舟、英歌舞,日常穿着的香云纱,饮食方面的食杂等,结合广东地方志中相关记载,让学生深切感受广东历史文化的魅力,加深对地方文化价值的理解和认同。除了必要的课堂教学,还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等活动,比如去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南海神庙、广东省博物馆等,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受广东历史文化的气息和韵味,提升历史自信和民族自信心。
为了更好引导学生们对广东历史文化的学习和热爱,我与几位同事一起商议编写一本关于广东历史文化的教材。在多年教学和研究积累的基础上,我们以广东地方志等相关文献为基础编写了《岭南文化通俗读本》一书,2016年4月由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该教材中的内容,是结合职业院校如旅游和艺术类专业学生的学情,对岭南地区历史文化进行了针对性的梳理而形成的。
以地方志等相关文献为基础编写的《岭南文化通俗读本》
我在教学过程中以该教材的内容为基础,结合如导游讲解大赛和五史知识竞赛等活动,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同学们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教学成果不断展现。学生们不仅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广东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现状,更能结合自身的专业去提升职业能力,如旅游类专业的学生,提升了导游讲解能力,工艺设计类的学生提升了创作灵感等。因此每学期开设的与岭南文化有关的专业必修课和文化选修课,都成为学生喜爱的热门课程。据就业调查显示,部分毕业生因为学习了岭南文化等课程,认识到广东地方志这个丰富的资源宝库,所以在其个人职业发展中也有意识地运用这些素材,为他们的发展和晋升提供了助力,如获得佛山市导游大赛一等奖、广州地区讲解员比赛二等奖等。
而我通过深入研究广东地方志,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并将其融入课程教学,也提升了自身的教学能力,因此在校级和省级教学比赛中,两次获得校级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一次获得广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二等奖等荣誉。通过研究广东地方志的相关资料,去年参与申报的教改项目赓续岭南文化基因构建“有声有色有景有情”的高职文旅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获得广东省教育厅批准立项。
从2009年在读研时期发现了广东地方志这个丰富的资源宝库,与其结缘的这15年,对我的学业和事业的发展颇为有益。在我看来,广东地方志不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是一部教育的宝典,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和深刻的教育启示,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和文化,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因此,在未来的岁月里,我将继续探索和实践,将广东地方志有机融入教学和研究之中,期待结出更多硕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推动广东省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单位:广东文艺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