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邑之典章文物,皆系于志。”初识五邑,结缘于20多年前在人生的关口选择了五邑大学问道侨乡。经前辈推荐,认识了《江门市志》,如获至宝,如一扇窗让我洞察了江门的前世今生——享有“中国侨都”的江门经历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和繁荣,也经历了宋元崖门海战的悲壮,诞生了岭南大儒陈白沙、维新变法先驱梁启超、新宁铁路始创者陈宜禧、中国航空之父冯如、爱国侨领司徒美堂等名人……也许初读作为异乡人的我不解其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底蕴,20年后再读《江门市志》,已是扎根江门的侨乡人,不同的是更多了一份责任,担当着侨乡文化传承发展新使命。
由于机缘巧合,两年前因工作需要,一直从事城建档案工作、守护城市记忆的我,被选派参与到推进江门市长堤历史文化街区(以下简称长堤街区)保护活化工作当中。长堤街区是江门的发源地,承载着江门600多年的发展历史,见证了江门的繁盛与辉煌,承载了一代又一代江门人的回忆与期盼。街区内保存较好的骑楼远超1000栋,规模之大、分布之集中,在岭南地区乃至全国罕见,是江门山水特色、侨乡文化、近代城市建设、商业发展的杰出代表。保护和利用好这一独特、深厚的侨乡文化资源,彰显文化内涵,是新时代的使命担当。街区保护活化事关文化传承、文脉赓续,本着敬畏历史、尊重人民、对未来负责的态度,在工作中我们重点摸清家底,梳理历史脉络,把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与街区的改造更新有机统一起来。因此,广泛收集江门地志史料,为长堤街区保护活化高质量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保护规划及历史文化价值专题研究等方面提供原始基础资料及现况实情,穿梭街区一巷一街点对点的实地调研,成为我工作的重要部分。
一部志书一座城。当独特的方志体例将遥远的历史与触手可及的现实勾连起来,这座城便更加具有历史纵深感和文化厚重感。作为江中门户、岭南商埠文化的重要载体,岭南地区儒教哲理起源地、民国江门现代产业聚集地、近代侨资航运崛起枢纽地、近代城市规划思想实践地,江门承载了五邑最为重要的商埠内涵,延续了白沙学派地域文化传承,汇集了侨乡现代城市社会发展样本,见证了五邑水路陆路运输的繁盛,引领了五邑地区城市与建筑的近代转型。翻阅地志之余,再漫步于熟悉的街头巷尾,沿街林立的汇集中西元素的骑楼,以旧时摆卖产品命名的墟顶街、京果街、卖鸡地、打铁街,感觉一物一景无不述说着这座城市的过往,散发着浓厚的历史韵味。
江门侨墟梅家大院
“最古之史,实为方志。”如果说历史文化街区是最“地方”的文化标识,那地方志就是最“地方”的文化事业。近年来,因电视剧《狂飙》“火出圈”的长堤街区,热度不减持续“火爆”。2024年春节、五一假期更是日均接待游客接近3万人次。如今,长堤街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风貌成功入选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广东省历史文化街区、“粤式新潮流”广东文旅消费新业态热门场景。时值江门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时机,我们要深挖地方志史料所承载图文信息的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将其作为开展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导航图”与“攻略”,在城乡建设中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促进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使各时期重要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得到系统性保护、多元化利用、永续性传承。
当前,江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在新一轮City Walk热潮中,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全力丰富街区业态,让网红业态叠加网红街区,充分展现中西融合、古今辉映的长堤特色,维护城市人文魅力,用心守住城市的“根”与“魂”。以“志”为媒,深挖地方志中关于长堤街区的历史记忆,引流侨都印记,用“绣花”功夫为街区景观增添亮色,以悠久底蕴赋予新时代发展活力。让游客和市民在行走一条条老街巷、一座座老建筑中探寻沉淀数百年的历史文化,直观地感受到城市的历史变迁和文化发展。
湾区必游之地,“志”在江门首选。我们要抢抓本轮“大桥经济”黄金机遇,聚力打造“江门三点三精彩之旅”,探索跟着地方志去旅行的新模式,在文化导览、路线规划、故事讲述、互动体验、地方特色展示、城市文化品牌塑造等方面,融入地方志记录的元素,丰富江门City Walk的人文内涵,深度挖掘江门优美的自然风光、丰富的历史底蕴和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使江门这座宜居宜业宜游的宝藏城市,从打卡地“网红”到“长红”,变“流量”为“留量”,让更多人看见江门、体验江门、喜爱江门。
(作者单位:江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