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读中学时学习历史较为吃力,就选择了理工科。后来由于工作求学路径的戏剧性变化,从矿山工程、地质测量到华侨华人、旅游研究、文化艺术,逐渐与基于史地学科的地方志有了较多的接触。
2002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从事旅游工作。旅游资源的多元性、文化历史的厚重性、旅游产品的故事性特色明显,自己对地方志的查阅和参考自然多了起来,也初步认识到地方志作为基础性的发展历程记录、综合性的学科门类知识、靠得住的佐证材料的重要性。
后来读博士期间,师从中山大学司徒尚纪教授,我的论文题目是广东华侨文化景观研究。按照历史与文化地理学的学科方向要求,我多次走进中山图书馆、广东华侨博物馆、汕头梅州和五邑华侨博物馆,了解与查阅各侨乡的地方志和历史资料,特别是从省侨办借阅到了《广东省志·华侨志》,使得自己对侨乡—侨居地纺锤形华侨文化传播和景观分异研究架构的确立有了重要的资料参考,这也是自己第一次对有关志书进行系统的学习和了解。
《广东省志·华侨志》
2010—2014年,我所在的工作单位广东省旅游发展研究中心负责《广东省志(1979—2000)·旅游卷》的具体编纂组织工作,我担任编纂委员会委员、编辑室主任、初审小组成员,在省地方志办多次组织的大纲论证、内容把关、复审、终审等指导过程中,对篇章结构的布局安排、历史事件的定性表述、专门志书与总卷的关系处理、历史照片的使用要求、地图的规范性要求、文字表达的精确要求等,有了系统的学习机会,也对邓祚礼、黄邵木等主要编写人员的敬业精神,产生了由衷的敬意,学到了许多广东旅游发展历程知识,以及志书编纂组织管理方面的基本技能。有了以上扎实的锻炼基础,我在《广东旅游年鉴》(2015、2016)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作为项目承接单位的负责人,圆满完成了组稿、编辑、出版等工作。
《广东省志(1979—2000)·旅游卷》
2018年至今,我有幸被省地方志办聘为广东省省情专家库专家,多次参加相关座谈研讨。2022年9月20日至21日,我获邀参加省地方志办在从化组织召开的工作座谈会,并在会上发言,结合行业工作提交了书面建议材料。在此期间,最大的感受是学习和收获,能够有机会学习广东方志界专家的独到见解,聆听方志管理部门的工作思路,借鉴各兄弟部门和行业的志书编辑经验,有机会建言献策,受益匪浅。
最近两年,自己在做一个关于广东文脉和景观呈现的研究工作,又实现了从部门参与者、个人参与者到成果使用者的身份转换,系统了解了省地方志办的成果,包括地情书籍和资料、省市县年鉴、省市县地方志等,特别是查阅了广东省情网的省情数据库,以及各地的国家方志影像资料,感觉是如鱼得水般的知识解渴,呈现在自己眼前的是各地鲜活的名人先贤形象、有生命的县域文化历史变迁、独具一格的地方特色风物等,对全省区域对比和景观分异有了更明晰的认识。
作者负责组织编写的《广东旅游年鉴(2015)》
通过这几年对地方志工作的参与和学习,总的体会和感想如下:一是在参与过程中了解到志书编纂工作的重要性和艰辛。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盛世修志自有其理,修志很能锻炼文字工作能力,真心对志书从业者敬佩;二是在学习过程中明白了地方志书是一省社会发展成果的系统记录者,自己找到了知识富矿,可以与旅游、文物、非遗、演艺等文旅工作紧密联系,在工作中实现知识的融汇;三是在潜移默化中对历史地理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志书绝不是枯燥文字的堆积,而是一项具有全社会意义的工作,参与其中,其乐无穷。
为促进省地方志工作锦上添花,提出以下建议:一是资料史料成果宣传还不够,在认识高度和工作立足点上应加强国情省情社情研究和宣传,积极发挥地方志在国情教育方面的社会功能和在社会经济发展、文化建设方面的催化作用,鼓励开门修志,结合社会关注、社会需求乃至社会热点等开展方志研究;二是近年来结合素质教育的国情省情社情教育和研究,受到国家支持和社会青睐,可以考虑借鉴已有的红色教育、科普教育、安全意识教育等活动的做法,与文旅部门合作,发挥地方志工作的科研和知识权威优势,积极开展研学游学项目开发,以粤港澳大湾区国情教育、广东青少年省情教育、国民社情教育、各行各业发展历史教育等为主题,建设挂牌一批国情省情研究或教育基地,让人们走读广东,在行走中接受教育,在文旅活动中提升综合知识素质。
祝愿广东地方志事业蒸蒸日上,祝愿大家都能够用上用好地方志这个知识富矿!
[作者单位: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发展与保障中心(广东星海演艺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