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由深圳市史志办公室(现深圳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整理编辑、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嘉庆新安县志》点校本(包括简体、繁体两个版本)正式出版。2021年1月,该书面世。作为《嘉庆新安县志》图书出版项目的主要执行人和责任编辑之一,当我亲手接过从仓库送来的第一批样书的时候,不禁百感交集,忙不迭地抱起一摞样书,几乎是飞奔着下了楼,要将新书面世的消息分享给为该项目付出努力与汗水的每一位参与者。
《嘉庆新安县志》(简体版、繁体版) 《新安县志》是蕴含着如今的深圳大部分地区和香港地区历史文化的珍贵文献资料,是深港文化血脉同宗同源的明证,目前存世的刊本仅有康熙本和嘉庆本两种。康熙《新安县志》约9万字,因受成书时代所限,编纂内容多有疏漏。嘉庆《新安县志》在参酌康熙《新安县志》的基础上修撰而成,内容全面,数据翔实,体例精当,约15万字,是中国古代最后一部记载广东省新安县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民俗等各方面“全史”的官修志书,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和文化价值。 此次对由深圳市史志办与南开大学合作开展的嘉庆《新安县志》整理和研究的最新成果——《嘉庆新安县志》点校本的出版,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的大背景下,更增添了历史和现实的双份重量。 除此之外,项目介绍书上“古籍”“点校本”“繁体版”“地方志”一类的关键词也都体现出了不同寻常的难度。 针对嘉庆《新安县志》的这些特点,时任社长兼总编辑卢家明亲自统筹项目,并借助自己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历史文献学专业毕业,亲炙金景芳、罗继祖等名宿的专业背景,负责繁体版的复审工作。此外,还聘请历史文献学的专家学者担任顾问,并从社内挑选参与过古籍和方志类图书出版项目的人员跟进《嘉庆新安县志》的出版工作。我因深度参与过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组织的《全粤村情》系列图书出版项目,也有年鉴、历史建筑图志类图书的编辑出版经验,有幸成为《嘉庆新安县志》图书出版工作的主要执行人和责任编辑之一。 约定的图书交付期限只有6个月,同时包括简体、繁体两个版本,时间紧、任务重。而图书出版流程又涉及作者、编校、排版、设计、印刷等多个部门的多个人员,沟通环节多、过程长、距离远、要求高,无不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在《嘉庆新安县志》的整个出版过程中,项目全体人员精诚合作,秉承“高标准、严要求”的原则,从字体形式的选择,到版式设计的推敲,再到印装工艺的确定;从正文内容的校核,到标点符号的确认,再到辅文次序的编定,对每一个环节和流程都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研究。 而相对于简体版,繁体版的编辑出版工作又要复杂得多,突出表现有两点。 一是排版方式的不同。繁体版为竖排右翻本,与简体版的横排左翻本有很大的差异。既要尊重影印版原稿,又要使其符合当代图书排版的行业规范,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排版的难度。其间,还会遇到列距、列宽错乱不一的情况,有些差别在单个页面上的表现极其细微,但积攒起来则很可观,而目前的排版软件并不支持自动统一调整这些零碎细节,也就只能请排版人员对着电脑屏幕逐个手动处理。 《嘉庆新安县志》繁体版封面 二是文字处理难度大。繁体字本身笔画多,结构复杂,如果采用与简体版一样的字号,繁体字很难辨认,遂将字号调大。在操作过程中,又发现原来那些因在字库中找不到对应字而只能以图片的形式造字的部分并不能随字号大小变化,编辑便只能对其逐个标注调整。此外,部分繁体字在写法上只有细微的差别,稍不留神就会出现形似的错字。且繁体字用法多样,一般情况下,针对不同的意思,同一个字会有不同的写法,但也存在特例。对于这两类问题,编辑一方面需要仔细检查文字,另一方面还需要找到影印版的原文,确保每一错讹衍脱处都有对应的页下注。关于有疑问或者有歧义的部分,还需要或截图后标注页码整理成文档,或复印后写上批注意见,及时发给作者并提请其在一定期限内处理后反馈。 渐渐地,稿子排了一版又一版,文件打印了一份又一份,审读笔迹攒了一轮又一轮,与作者沟通的邮件也占满了邮箱的首页。而看着图书终于一点一点成形,面对着作者发来的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工作严谨作风肯定的邮件,大家便也不觉得那么疲惫了,取而代之的是渐次丰盈的满足感,遂又一头扎进繁忙的工作,向着共同的目标奋进。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如今,《嘉庆新安县志》出版已近4年,引起了包括深港两地的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人称其是“目前最为准确和完备的《新安县志》点校版本”,更有人盛赞其为“深港第一书”。《嘉庆新安县志》正充分发挥着存史、资政、育人功能,成为涵养深港两地同宗同源的文化底蕴、建立粤港两地共同历史观、赓续文化血脉的重要载体,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历史智慧和资政服务。同时,这也是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助力地方志事业发展、构建人文湾区的见证。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