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工作关系,2011年8月我从粤东地区来到珠三角的一个乡镇工作,正式扎根于这片充满岭南水乡文化历史底蕴与活力的土地——佛山市南庄镇。
我工作所在地南庄镇,开埠于宋朝,古以桑基鱼塘著称,地灵人杰,文风鼎盛,明清两代涌现了探花罗文俊、翰林孔继勋等17位进士。这种典型的岭南水乡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如磁石般吸引着我,让我为之沉醉。每次深入乡村工作,从各村的老一辈口中听到的神仙脚、龙珠记、鸳鸯救人等古老传说,以及罗登贤、廖锦涛、贺丰“鬼仔队”等英雄事迹,如同璀璨的星辰,点亮了我对南庄这片土地历史的向往和探索之路。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以及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发现这些珍贵的历史记忆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被遗忘在时光的角落。于是,一个强烈的愿望在我心中萌发:组织全镇条件成熟的村编写自己村的地方志;推动18个村建立自己的村史馆或名人馆;搜集整理资料,完善南庄镇地方志,让那些沉睡的历史重新焕发生机。
为了实现这一梦想,我踏上了研究和探索南庄水乡文化的旅程。各村的古籍、文献,各宗族的族谱等资料成为了我的良师益友,指引我穿越时空的隧道,感受岭南水乡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同时,我也向当地的粤剧头饰、刺绣、舞火龙等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虚心请教,倾听他们的智慧之声,汲取他们的心得经验。这些文化有别于我之前熟悉的客家文化和潮汕文化,让我倍感好奇,倍加珍惜。在这个过程中,我不仅领略了珠三角地区独具水乡特色的文化底蕴,更深刻体会到了这一片土地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
2009—2023年编纂的部分镇志村志(来源:南庄镇党政和人大办公室) 修志的过程充满了挑战与艰辛。有时我会因某个历史细节的考证而纠结不已。我还记得,南庄有位叫罗登贤的革命先驱,曾领导工人运动和东北抗战。虽然他出生在南庄,但十几岁就离开了。为了考证他在党内的确切职务,2017年,在领导的带领下,我们一行赴中央党史研究室查找资料,最终核实了罗登贤是中共六大临时常委的事实,为镇村做好地方志,建好村史馆、展览馆提供了重要依据。有时我又会因为资料的匮乏而感到无助和迷茫。比如,南庄的另一位革命烈士廖锦涛,曾先后任中共澳门特别支部组织委员、中共澳门工委组织委员等职务,但因年代久远资料缺失,他的英雄事迹需要更深入地去挖掘和宣传。还有,南庄辖区内有大小135条河涌,有为了抗御水灾,始建于宋朝的罗格围等等,这些水利资料和信息等都需进一步收集整理,工作量巨大。但正是这些困难与挑战,锻炼了我的意志和毅力,让我更加坚定了推动镇村完善或完成镇志村志的信念。因为我知道,这不仅是几本记录历史的地方志,更是一份传承一个镇、一个村荣誉和文化使命的重任。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首都博物馆时强调,要高度重视修史修志,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总书记的指示,为我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强大动力。作为文化工作者,必须倾尽全力去完成它,为南庄后人留下一些真实可信、生动鲜活的历史见证。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和辛勤付出,也终于取得了一些成效:有些村建成各种纪念馆和村史馆,如南庄村史馆、紫南村史馆、紫洞村史馆等;有些村编纂完成自己的村志和族谱,如《吉利村志》《上元村志》《罗格围澳冲村五世祠罗氏族谱》等。每当我参观罗登贤事迹展览馆时,我的心中总会涌动着无尽的喜悦和满足:“感觉自己为南庄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因为我深知自己的努力和汗水没有白费,我为南庄的文化传承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今罗登贤事迹展览馆、廖锦涛故居、紫南三馆等已成为南庄文化的亮丽名片,在党史学习教育、主题教育期间,它们不仅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探访和学习,也成为佛山地区人民了解自己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另外,记述南庄自然、人文、历史等情况的书籍《水乡南庄》出版后,引起南庄各界热烈反响,大家争相购买收藏。每当我看到那些因这些展览馆、这些书而对南庄产生兴趣的人们的时候,我都会感到由衷的欣慰,因为我知道我所做的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回首过往的岁月,我深感自己与广东地方志之间的缘分是如此之深厚,它不仅让我更加了解自己工作的地方,也让我学会了坚持和努力。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为南庄,为佛山,为我家乡粤东地区,为整个广东的文化传承而不懈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爱上广东这片充满魅力和活力的土地。同时也期待通过我的努力能够激发更多人对我们广东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共同守护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让这份厚重的历史记忆永远流传下去。 (作者单位: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宣传文体旅游和教育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