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志作为“一方之全史”“一地之百科全书”,是连接历史与未来、传统与现代的重要桥梁,在文化传承、社会发展、科学普及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2024年是广东省地方志事业发展40周年。40年来,广东省地方志工作在“存史、资政、育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深入挖掘和整理地方历史文化资源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自然资源部南海局与广东省地方志的缘分由来已久。早在1987年,受广东省地方志编委会委托,南海局(原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负责编写完成《广东省志·海洋与海岛志》。该志是广东省历史上第一部海洋与海岛志书,填补了广东地方志领域的海洋记述空白,获得2004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19年12月,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国海岛志编研”项目立项,旨在以志书形式为我国全部海岛“建户立档”,以满足海岛保护、利用和科学管理的迫切需求,为“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海洋主权维护和涉海国防安全等提供有力支撑。作为中国海岛志粤西卷的课题负责人,我与广东省地方志的结缘起点正是该志书的编写。为推进志书编纂工作,进一步丰富课题基础资料,2020年课题组首次赴省地方志办开展调研交流。这次调研不但收集到广东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的丰富成果,还确定了结合双方优势合作编纂《广东特色海岛村》特色地情书。
2020年课题组赴省地方志办开展调研交流 从2020年起,我同步推进两本书的资料收集、实地调研与编写工作。调研之路既崎岖又惊喜。广东海岛犹如一颗颗明珠散布在广东沿海,我们穿梭在各个海岛上,探访岛上的每一个特色村庄,像是一条引线,把这些明珠轻轻串起。从潮汕的南澳岛到珠三角的桂山岛,从粤西的硇洲岛到粤东的大小三门岛,我们深入广东海岛各个角落,与岛上居民促膝长谈,也与当地的地方志编写专家交流,力求掌握海岛与村落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搜集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亲眼见证了海岛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美丽与独特,更与广东海岛及其特色村落的风情和底蕴产生了深厚的情感共鸣。 随着调研的深入,一个个美丽的海岛,在尘封的档案和史料中,在岛民们的各色方言讲述中,慢慢变得鲜活起来。比如湛江东海岛流传的一种用雷州话吟唱的民歌“东海嫁”是东海岛非常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对研究当地海岛历史、文化发展有重要意义;淇澳岛与担杆岛共同组成广东珠海淇澳—担杆岛省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为数不多的集森林、野生动植物和湿地生态系统于一体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是珠海海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珠海西部的工业重地高栏岛,保存有新石器时期的阴刻岩画(宝镜湾遗址),是了解珠海地区早期人类生活状况及中国造船史的重要见证;名不见经传的骑鳌村里,竟然有大片的红树林湿地,每年有成千上万只白鹭在此栖息。 编写海岛志和海岛村丛书的过程,就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每一次的采访和记录,都是与历史的深刻对话;每一次的整理和撰写,都是对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我沉浸在那些古老的故事中,感受着海岛居民的生活变迁,体验着海洋文化的博大精深。 使用无人机拍摄南三岛岛貌 然而志书编写并非一帆风顺,存在很多困难,比如许多海岛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海岛及村落发展日新月异,与史料差距较大;文献之间存在各种差异,如内容有别、侧重点不同、数据资料精度参差不一、保存分散等等。正是这些困难与挑战,让我更加珍惜手中的每一份资料,更加用心去打磨每一个文字。 经过历时两年的不懈努力,《广东特色海岛村》顺利出版。该书力求用最真挚的文字,描绘出每个海岛村的自然风貌、历史轨迹、民俗风情和现代发展。这既是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对农耕文化的创新发展,也是一次对广东海岛村落文化遗产的深情挖掘,更是新时代下海岛村落焕发新生的见证。 骑鳌岛村落探访 《广东特色海岛村》已经顺利出版,海岛志的编写工作仍在继续。立项近5年的时间,课题组收集了大量的海岛历史、地理、民俗、文学、社会、经济等方方面面的资料,编写完成了广东西部沿海800余个无居民海岛和42个有居民海岛100余万字的初稿,该书将成为研究广东海岛的重要工具书。 与省地方志办的合作和海岛志书的编纂过程不仅让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对地方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地方志不仅是对历史的铭刻,更是对未来的启迪。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脉络,也能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不断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继续探寻和记录这片神奇土地上的每一个动人瞬间,与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一同前行,共同绘制出一幅更加宏伟壮丽的海洋文明新画卷,持续为广东省地方志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期待与省地方志办携手合作的非凡旅程不断深化发展,广东省地方志事业一定会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 (作者单位:自然资源部南海海域海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