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因为组织需要,我从业务现场抽调到总关办公室,参与续修《广州海关志(1991—2020)》。
一开始,我对什么是志书一无所知。经过学习,我才知道,志书简单来说就是按照横排纵写的体例,以业务分类,设计章节目,全面系统地记录地方或者行业的历史。志书的编写与一般的计划、报告、总结等公文写作不同,不仅自成一体,而且更加规范、严谨。
参加工作近20年,我写过的各类材料也有数百万字了,感觉一般的材料都不在话下,可是接手修志工作后,却发现每天完成上百字都十分艰难。这时我才意识到,修志绝不是一个轻松的活。续修《广州海关志(1991—2020)》,因为时间跨度长达30年,很多部门经历了多次机构改革和人员调动,超过10年以上的历史资料都无处可觅,最后只能靠我们关史办的3个人自己想办法去找资料。档案馆和图书馆里的资料浩如烟海,不仅找起来极费时间,还要仔细比对、整理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着实是件劳心劳力的活。
一次在关档案馆查找资料时,分管档案的同志告诉我,上一轮修志的同志留下了不少资料,问我要不要看看,我连忙说好。当8个铁皮柜打开时,我顿时震惊了,只见里面全部塞满了用牛皮信封装好的资料。我随手打开几个信封袋,里面是手工誊抄和整理的资料卡片,字迹工工整整,上面还有多处修改的痕迹。简单清点后,我发现这8个铁皮柜里足有300多个文件袋,如果全部堆起来其厚度足有3层楼高,里面装的资料卡片则有上万张,由此不难想象工作量之大和修志人员之用心。
1997年出版的《广州海关志》
虽然距离上一轮修志已经过去30年了,但我却因此对这些默默无闻埋头于修志事业的前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我想办法联系到《广州海关志》的副主编梁冬梅,从她那里,我了解到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1987年,由潘启后作为主编牵头的《广州海关志》编纂工程正式启动了。修志队伍20多人,除了副主编梁冬梅和另外4个关员年纪较轻外,大多是经历过旧海关(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海关)的老关员,不少还是北京大学、圣约翰大学等名校毕业的高材生,可谓人才济济。
《广州海关志》编志办成员讨论志稿
虽然是一群精兵强将,但接手修志工作一年多,进展却十分缓慢。原来《广州海关志》记述年代上起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下迄1990年,大部分时间段都处于粤海关时期。因为历史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粤海关被洋人掌控了90年,所以图书馆和档案馆里能查找到的旧海关资料大多是英文的,费尽周折找了几所高校的外语教授帮忙翻译,结果由于缺乏海关专业知识,许多海关名词术语都翻译得错漏百出。
显然,海关修志与其他地方单位修志相比,最大的困难是大量的外文档案翻译工作。怎么办?关键时刻,时任广州海关关长的李树清拍板:既然找外面人翻译行不通,那就我们自己来翻译!
为了提高效率,编志办兵分两路,业务专家和年轻同志集中力量编纂《广州海关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90年间的内容;而以旧海关关员为主的老同志,则将主要精力放在翻译数百万字的粤海关英文原始文献资料上,重头则是粤海关从清咸丰十年(1860)至1949年的年度贸易报告和清光绪八年(1882)至1931年(以10年为期)的5个“十年报告”。
翻译上百年前的英文资料是桩吃力不讨好的活,但是一群平均年龄超过70岁的离退休老同志,本着对历史负责、对海关负责的态度,兢兢业业投入其中。年逾八旬的老专家甘露,精通英语,专门负责资料翻译工作。为了不耽误工作进度,他连感冒发烧都不休息,稍有好转,就打电话让同事将资料送到他家中,带病坚持翻译。
早年,囿于技术水平所限,对于海量档案,修志人员只能靠肉眼检索,人工翻译和誊抄,再逐字排版打印。这样的工作繁重而枯燥,修志人员一干就是10年。
修志期间誊抄整理的部分资料及卡片
功夫不负有心人。从1987年2月开始编纂,到1997年8月付梓出版,历时十个春秋,在600多万字的档案、口碑、物碑等资料基础上,终于编纂成50万字的《广州海关志》。该书是集体智慧和劳动的结晶,凝结着30多位专兼职修志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在方志评审阶段,该书因“观点正确、资料翔实、体例完善、特点鲜明、文风端正”而得到专家的一致好评。该书在细节方面也是精益求精,就连书名“广州海关志”五个大字都是专门请来著名国画大师、书法家关山月精心题写的。1997年,《广州海关志》入选中国地方史志成果展,在北京集中展出,全国海关仅3本志书获此殊荣。
1995年12月出版的《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粤海关报告汇集》
值得一提的是,1995年12月,修志期间的成果《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粤海关报告汇集》付梓出版。该书是广州海关编志办的同志花了7年时间翻译而成,期间翻译的文献资料多达500余万字,最后成书92万字。该书是1860年到1949年间粤海关贸易报告及相关的进出口数据统计表的汇集,书中全面记录了当时广州及周边地区口岸贸易乃至经济社会的概况,包括各个时期广州口岸的贸易、关税、工业、农业、商业、物产、市政建设、财政金融、文化教育、风情民俗等方面的内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近百年间广州社会历史变迁的记录,可以说是当时广州的百科全书。
虽然书中所列的粤海关报告是当时西方列强利用粤海关搜罗我国的情报资料,却也因其内容丰富、翔实可信成为今天难得的档案资料和极其珍贵的史料。《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粤海关报告汇集》出版后被评为广东省优秀地情书籍,是研究近代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
修志工作耗时漫长,有些人都等不及见到成书。1996年12月,担任《广州海关志》主编的潘启后因病去世。就在去世的前一天下午,他还在为关志的封面设计而煞费苦心。为了这本书殚精竭虑耗费了十年心血的他,最终都没能亲眼看到著作面世。而等到《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和《广州海关志》两本书先后出版时,已有3位参与修志工作的老同志去世。他们的心血和汗水,最终都凝结在书中的字里行间。
如今,《广州海关志》和《近代广州口岸经济社会概况——粤海关报告汇集》两本沉甸甸的大部头放在我的案头。每次展卷捧读时,我仿佛触摸到那段历史,更仿佛感受到当时编者们的余温。数百年的历史浓缩在书中,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历史的传承,更从中获得了巨大的精神力量。
(作者单位:广州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