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我调到惠州市惠城区地方志办工作。报到后,单位领导挑选了一大摞方志专业书籍,要求我在最短时间内熟识方志知识。这期间,我学习修志专业知识,接触了大量志书。志书内容之浩瀚、史料之翔实深深地吸引了我。历经30年修志,我认识到了方志的价值,更获得了无穷乐趣,俨如一只小鸟在方志丛林里,展翅飞翔在方志蔚蓝的苍穹,甚感欣慰。
一、苦练内功头十年
第一个十年,是如饥似渴学历史、学方志、勤学苦练的十年,主要是参与各种专业志书的评审会。在向老前辈、老同事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切体会到,志书编纂是一项难度很大的工作。志书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方方面面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每接志书评审任务,我都顿感压力极大。在这个过程我学到了许多书本没有的知识,深切体会到,需要“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坚守与执着,努力践行矢志不渝著春秋的岗位职责。
质量是志书的生命。只有对自己严格要求,牢牢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才能修出良志,才能做到无愧于心,无愧于历史。这就要求方志人练就“火眼金睛”,具备知识面广、阅历丰富、逻辑性强等业务素养;这就要求方志人是杂家,杂读诸书好为志,既要熟悉地情,又要提高业务水平。方志工作需要资料积累,熟悉资料,才能保证志书的客观公正,才能写就信史,以避免“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在惠城区第一轮修志过程中,我一边学历史、学方志理论知识,一边广泛阅读、积累资料,为修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理论升华又十年
第二个十年是悟修志,勤思笃学,由被动转为主动式修志的十年。结合工作实际开始撰写史志类文章,将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
在现代社会上流传“得志不修志,修志不得志”的说法。此说法虽不正确,但从侧面说明了方志人的清淡、清平、清苦的工作环境。其间,我亲历了惠城区第二轮修志。有了前十年的积累,我根据形势发展和工作要求,将自己学习与工作中的一些心得付诸实践,开始撰写地情、史志类的文章。《民国末期惠州市区商店概况》一文,是我和惠州商业战线的老前辈花了整整三年时间共同撰写的。随着修志实践经验的丰富,对方志的认识进一步提升后,撰写多篇修志论文在《广东史志》发表,内容涉及修志体例、模式、结构、质量等方面。
三、史志济世再十年
在前20年的基础上,我在第三个十年可以更多地以史志服务社会。
“为学以勤,治史用疑”,有时为了一个数据的准确性,广泛查证历史资料,多方走访单位和个人,从不觉累。我从实践中总结修志经验,撰写文章的深度和质量有进一步提升。论文《流水线作业法》在《广东史志》发表,对修志实践很有帮助,是我最为满意的一篇修志论文。
作者主编、公开出版的《惠城历史辑略》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惠州得名1000年,我和同事历时两年撰写《惠城历史人文掠影》一文。此文以惠州为背景,用纪事本末体和通俗易懂语言,粗线条、如实地描述从隋朝到2020年惠城区的历史,形式创新、资料性强、可读性强,是我修志30年最为满意的史志类文章。此文被区委宣传部主要领导发现,区委宣传部、区方志办、区《鹅城》编辑部共同商议,决定以3个单位名义,将此文改名《惠城历史辑略》正式公开出版,服务社会。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区有关部门组织人力,耗时半年编写出的“惠城区革命老区史料”不理想。有关领导找到地方志办,领导把这项任务交给我和另一位同事,要求一个月内完成。接任务后,我们重新拟定提纲,20天便完成图文并茂的文稿,一审便顺利通过,有关部门领导连声说“谢谢”。
“朱编,我区的水域面积是多少?区长急需了解。”单位领导晚上9点多打来电话对我讲。
“朱编,听说习仲勋同志在广东工作时曾来过惠州,你知具体时间吗?”区政府办曾主任来电询问。
“朱编,我们单位写了一个惠城区概况,麻烦你帮忙把把关。”《鹅城》罗编辑电话对我说。
对方志人而言,一篇篇史料文章的发表就是果,一个个史料问题的及时、准确回答就是果。方志工作就是以方志之为,立方志之位,服务社会。有人讲,修志是无花果,在我看来,一声声的“谢谢”就是花,一个个点赞就是花!
择一业,终一生!修志是我一生中最正确的选择。“方志千古事,悠悠寸心知”,30年修志,丰富了我的人生,让我的生命历程多了一份精彩,多了一份厚重。
(作者单位:惠州市惠城区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