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是否相信缘分?反正我是相信的。
高考填报志愿时,我第一志愿填的是会计系,由于选择了服从调剂,结果收到录取通知书时发现是历史系。
大学毕业时,父亲带回来的消息是被分配到了市党史办,但我前去报到时发现被分到了地方志办。为什么呢?上班后才了解到:由于当时党史办与地方志办都是副处级单位,单位领导是同一个人兼任。父亲只知道那个领导是党史办主任,却不知他还兼任新成立不久的地方志办主任。从此,开启了我35年的地方志工作。你说这不是缘分是什么!
你问我,地方志工作一天到晚埋头在故纸堆里,记录过往,整理今天,一年到头波澜不惊的,不无聊吗?不闷吗?不无聊!不闷!真的。
中国地方志是我国特有的文化瑰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连接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当下与未来。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存旧志约占我国现存古籍的十分之一。从事地方志工作35年,我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开展的第一轮、第二轮修志工作,参与了25部地方综合年鉴的编纂以及其他地情书的编辑工作。看着书架上排列整齐的志书、年鉴,内心不由升腾起一种满足感与成就感。想象着若干年后,后人在统计我国“现存旧志数”时,里面包括了自己参与编纂的县志、市志,自己也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过一点点贡献,内心更是满满的自豪感!你说这样的工作会无聊吗?会闷吗?
清远市史志办公室出版的志书、年鉴、地情书及8个县(市、区)综合志书(清远市史志办公室 供图)
随着地方志工作从编一本书到志、鉴、史、馆、库、网、刊、学、会、用“十业并举”,从一项工作向一项事业转型,地方志工作也不仅仅是埋头在故纸堆里,也不都是波澜不惊,也有田间地头,也有“生命之忧”。2015年,全省启动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工作。对于常年埋头在办公室编书的我们,这是一项全新的、极富挑战性的工作:为了拍到高清的村貌图,我们学会了使用无人机——我也是那时候知道了无人机的存在,知道原来无人机可以用来拍照的;为了画出古驿道准确的走向图,我们要实地勘察,用脚步丈量;为了调查清楚各村村情,我们要走到田间地头,由于没注意路边鼓起的小土包,一脚踩下去,被红火蚁“亲”了一口,有个普查队员为此还住进了医院。普查的结果最后落到了《全粤村情》(清远部分、42册)上。我们还结合普查搜集到的资料,出版《清远家训》《清远乡土人物》《清远古驿道》《清远历史文化村》《清远红色文化村》等一系列地情书,以及以微视频、调研报告、动漫、摄影作品、书法、绘画等多种形式参加省里举办的“多彩乡村系列实践活动”,向社会充分展现清远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乡村振兴重大成果。你说这样的工作会无聊吗?会闷吗?
位于清远高新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地情之窗”
忠实记录当代,讲述中国故事,传承中华文化,赓续中华文脉,是地方志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但是有一件事情,让我深深认识到,地方志工作不但记录历史、传承历史,还能推动历史。我们从2013年起,就开展了“从洲心经验、清远经验到清远现象”课题研究,并先后出版3本史录和一本专著,在社会上反响良好,同时也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认可。2018年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清远的全国人大代表向总书记介绍自己是来自粤北清远,并简要汇报改革开放初期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力排众议、推动清远国企改革的难忘历程,总书记回应说:“清远经验,全国推广。”当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清远视察,为清远的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和创造新时代的“清远经验”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2019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8部委把广清接合片区作为全国11个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之一,为广清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劲的政策推动力。总书记到清远视察以及之后清远发展的系列举措,背后凝聚着地方志力量的推动。每每想到此事,心中不禁泛起丝丝自豪感!你说这样的工作会无聊吗?会闷吗?
《全粤村情》(清远卷)全套42册(清远市史志办公室 供图)
……
时光荏苒,眨眼间我与地方志结缘已35年。 35年里,我见证了地方志从编“一本书”到向一项事业的转型发展;35年里,地方志也见证了我从华信年华迈入艾服之年。这种缘分还在延续。目前,我们又投入到了扶贫志、全面小康志的编纂工作中,用地方志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历史记载方式记录伟大的中国扶贫事业,记录人类减贫史的奇迹!
作为方志人,我骄傲!
(作者单位:清远市史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