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门(今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海门镇)旧称海口村,因地处粤东潮阳练江出海口,势若大海门户而得名。从明洪武年间起,为加强海防、防御倭寇,明政府在全国沿海要害处兴建海防卫所,洪武二十七年(1394)建成的海门守御千户所就是其中之一。海门所城位于河海交汇之地,是对外贸易出入港,潮阳沿海治安保障,为我国明清时期重要的滨海卫所,有“海国长城,云峰千古”之美誉。
海门全景图(图片来源:汕头市地方志办)
所城设立:防御倭寇捍卫海疆
清光绪《潮阳县志》中的海门所图(图片来源:汕头市地方志办)
明代海防紧张,倭寇对我国东南沿海洗劫虏掠,对明王朝统治构成极大的外在威胁。为加强对漫长海岸线的控制,保护海上商渔船只安全,明朝廷在洪武年间开始设立卫所。卫所驻军官员,官阶在三至五品之间。明初实行“世兵役”(即世袭为兵制),治属于卫所,卫所兵员的来源除元朝降明军队外,还通过垛集民兵补充,即通过抓“民壮”的选民兵、募客兵、编乡兵、联渔兵组成。明陈天资《东里志》有官府把南澳居民迁入潮阳海门的记载:“明洪武二十年(1387)汤和受命经略海上,以匪盗出没地区迁徙南澳居民入潮阳县海口村耕种,至明永乐二年(1404)将内徙南澳居民迁回原籍耕种”。
海门所城属于典型古军事城址,近似长方形,沿海边山坡丘陵建造,采用“五凤朝阳”格局,周长约2.25公里。城墙高3米余,以粗糙大石和泥沙、石灰筑砌而成,石砌成“丁”字状,城墙较坚固,上设有垛口。所城开有东西南北四门,每个城门前有一个水池,起防火作用,其中东门、南门设有瓮城,西门外建有一小屋,称狮子舌,故西门又名“流涎狮”。
海门所城城墙(萧泽阳 摄)
明代,海门千户所置正千户二人,副千户六人,百户十人,试百户一员,吏目一员,汉选旗军1196人,军吏一人。城的南门外是校场,占地1200平方米。明、清两朝为加强海防经常在此操练水师,训练兵马。校场有演武厅三进,每当镇台至海门营检阅营伍,于校场会操,刀枪剑戟,矢石炮火,星罗棋布,跑马骑射,大演武技,取胜者进德胜关领赏受奖。城内东南角是仓库。城墙从明天顺至清道光年间进行了多次修葺,其中仅清乾隆十五年(1750)至五十六年(1791)就有九次修缮。
渔商仰望:海门将领保家卫国的故事
海门千户所城建后,海门海防对抗倭御海盗、保家卫国起了重大作用。明隆庆三年(1569),驻潮阳参将金丹为抗击倭寇在莲花峰狮首山建莲花营。该营建成立后,潮阳人、浙江提学副使林大春曾撰《新建海门莲花营碑》碑记,并颂咏七律:
谁倾银汉落晴湾,种得莲花俨翠环。
丞相留题空瀚海,将军行垒耀天山。
潮声夜转渔灯入,野色朝随猎骑还。
共说边城屯细柳,西风不用玉为关。
明隆庆三年(1569)六月二十六日,在海门外澳,巨盗曾一本为广东总兵郭成等驾船追逐,官兵用大炮轰击,俘获曾一本及其妻。于是在莲花峰勒石刻纪功碑。
万历二十一年(1593),金吾将军江应龙自潮阳郡出镇海门,往所城南三里许巡求胜迹,见莲花峰侧石上书有“镇海将军石”五字,次年倡议创建忠贤祠,纪年宋丞相文天祥等。江应龙后在剧潭抗倭血战阵亡,入祀忠贤祠。清代该祠被扩建为莲峰书院。
明天启六年(1626),候世威将军倡建海门南门城外关帝庙,并立“忠爱碑”以纪事,激发驻守官兵立志爱国爱民,投身于保家卫国崇高事业。
明崇祯年间,潮阳知县杨灼在所城北侧建猷湾铳城,防御红夷(荷兰殖民者)军舰侵略。
清顺治十八年(1661),郑成功收复台湾后,联系潮汕沿海渔民。当时潮阳人邱辉为其部将,活动于沿海各地,屡袭清军,海门尖山贼澳被其占领。因海门地处关防要隘,清军实施“海禁政策”,沿海渔民内迁五十里,推行“迁斥”政策,拆毁海门“十家桥”、山尾林等乡,把民众迁入海门城。
清康熙年间修建的海门南炮台(林洪洛 摄)
清康熙三年(1664),设水师于海门营,升千户为守备府(署址在海门城内西门),在海门海防前哨的尖山设立钱澳哨所、鼓亭、灯塔,兴建钱澳大烟墩、火斗山烟墩。康熙四十二年(1703)升守备府为海门营参将署(署址在海门城内北门),设参将1员,守备1员,千总2员,把总6员,兵丁1059名,统领招收都(达壕)守备府,分置把总镇守靖海神泉,分防钱澳炮台、莲花炮台、靖海炮台、赤澳炮台、神泉炮台等地。每有敌情,举烽火为号。整个海防体系戒备森严,官兵严阵以待。
至清乾隆年间,海门的海防获得“商渔都仰望”的美誉。海门尖山现有8处清乾隆时期的摩崖石刻。
缉私抗匪:清中期功能转变及清末撤防
清中期以后,海门千户所肩负“抗击海贼,缉鸦片走私”的艰巨任务,涌现出一批保家卫国的英雄。如道光《广东通志》载,嘉庆七年(1802)二月,海门参将陈名魁、守备李象斌,“出海遇贼众十余艘,纵击之,会东南风,作战失利遇害……海门士民设祀配食文丞相祠。”还有道光十八年(1838)补海门参将赖恩爵,当时海上多事,恩爵率部守御,日夜不懈,夷船、匪船侦知其有防备,不敢贸然进犯,道光二十九年(1849)卒于广东水师提督任上。更为人津津乐道的是林则徐虎门销烟时,宣读道光皇帝圣旨者,为海门籍东门人羊英科,当时为游击提标,后升南澳总兵。
海门古城内的街巷(林洛洪 摄)
清末,海门的海防随清王朝的没落而逐步土崩瓦解,至清宣统二年(1910年)彻底撤防,莲花峰顶有清王朝最后一任海门参将、三水人唐玉山的碑刻。全文如下:
森森玉立水云边,望帝登临思渺绵。
海气迷濛难见日,河山残剩怎回天。
千年一瓣心遥结,片石三生骨自坚。
亭长无人谁吊古,渔歌空绕隔江船。
宣统二年春正月,将解海门参将之任书此志别,三水唐玉山题。
今日蝶变:从边疆卫所到滨海景区
位于练江出海口的海门湾,自古以来就是天然的避风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镇。明洪武二十七年设置海门守御千户所后,逐步形成为潮阳临海的政治、军事、经济、交通中心,通过海上丝路,中国的陶瓷、刺绣、茶叶、蔗糖、生柑、菜籽、中药材等特色产品畅销到海内外,北上津沪,南下今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汕头埠清咸丰十年(1860)开埠后,海门港海上贸易更加兴旺,各种洋货贸易十分繁荣。改革开放后,海门在全国首设了“台湾渔民接待站”,促进大陆与台湾两岸经济交流;海门港设立了海门航运公司,加强了台港澳贸易往来。而今海门渔港已成为国家中心渔港。
海门莲花峰(图片来源:汕头市潮阳区政府网)
海门海上贸易发达、气候宜人,除了原来驻兵的后代在这里居住,从全国各地迁来的人也特别多,姓氏超过100个,迁入海门所城的人久而久之就会讲一口流利的海门话,虽然也属于潮汕方言,但发音较重、自有特色。海门所城外的莲花峰,因有奇石俨若莲花之状而得名,史称“莲峰海色”。1998年,莲花峰风景区对清代所建海门南炮台(莲花炮台)旧址进行修葺,莲花峰也由昔日海防的前沿变身今天的AAAA级风景区,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成为汕头八景之一。
古城美食海门糕仔,口味清甜,口感软中带韧,是当地人喝工夫茶时的传统茶配。海门糕仔精选新鲜糯米,混着细砂一起放进铁锅炒熟,再用筛子把细砂筛掉,把糯米碾成粉状,在湿度适中的环境下存放半个月后,再把粉泥摁进木模制出糕仔。
海门店铺中摆卖的糕点(林洛洪 摄)
海门镇作为滨海临港小镇,2015年入选第三批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2017年入选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2021-2024年,连续4年入选全国千强镇。
海门,这处大海之门户,就象一把南天锁钥坚守在青山碧波之间,那亘古不息的涛声,仿佛在讲述着这里动人的保家卫国的历史故事。
(作者系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青年委员会委员)
参考文献:
1.南方都市报著:《走读广东古城》,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22年7月版。
2.明陈天资等:《东里志》,饶平县地方志办公室2001年校订注释本。
3.明隆庆《潮阳县志》,《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影印本。
4.清康熙《潮阳县志》,《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影印本。
5.清嘉庆《潮阳县志》,《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影印本。
6.清道光《广东通志》,《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影印本。
7.清光绪《潮阳县志》,《广东历代方志集成》,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影印本。
8.潮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潮阳市志》,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9.《“全国千强镇”海门镇致力打造产业融合新样板》,汕头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4年3月25日。
10.汕头日报:《海门镇入选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https://mp.weixin.qq.com
11.南方日报:《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 广东14镇入列》,https://go.huanqiu.com/article/9CaKrnK4Zw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