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1日,对广东植物学界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
这一天,依托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而设的华南国家植物园,在广州正式揭牌。这是继设于北京的国家植物园之后,我国正式设立的第二个国家植物园。它的设立,标志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又迈出重要一步。
华南国家植物园(来源:岳思文)
那么,中国第二个国家植物园,为什么能花落广州?华南植物园又走过了怎样一条“晋级”之路?
近百年积淀
要回答上面的疑问,就绕不开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中国著名植物学家陈焕镛。
陈焕镛(1890—1971),出生于香港,籍贯广东新会,1919年从美国哈佛大学树木系毕业,获硕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他的一生都献给了植物分类学研究和教育事业。
1928年,陈焕镛任教国立中山大学农学院,次年,他创建了国立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这便是华南国家植物园的前身。由此算起,华南国家植物园实际上已有近百年的学术沉淀。作为我国历史最悠久的植物学研究和植物保护机构之一,国立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自创建后,历经数次变迁。
1954年,研究所改隶中国科学院,易名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1956年,华南植物研究所建立了华南植物园和鼎湖山树木园(自然保护区),形成“一所两园”布局。2003年,华南植物研究所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2022年,中科院华南植物园依托深厚的学术积淀,成功晋升“国家级”。
三园合璧
作为全球热带亚热带地区植物保育、科学研究、知识传播的重要基地,华南国家植物园由位于广州市的科学研究园区、植物迁地保护园区,以及位于肇庆市的鼎湖山园区三个园区组成。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来源:岳思文)
鼎湖山,位于肇庆市东北部,总面积11.33平方千米,主峰鸡笼峰海拔1000.3米。据清雍正《广东通志》载:“顶湖山在城东北四十里,高千余丈,山顶有湖,四时不竭”,故称“顶湖山”,相传,因山顶天湖周围有三峰鼎立,后改称“鼎湖山”。
1956年6月,由华南植物研究所建立的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它开创了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的先河。
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的影响,北回归线附近的陆地,大部分被沙漠或干草原所覆盖。而鼎湖山因受太平洋季风的影响,湿润多雨,树木繁茂,因此被誉为“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
目前,占地面积约1133公顷的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有高等植物2291种,其中就地保护的野生高等植物1778种、引种栽培植物513种。作为华南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这里也被誉为“物种宝库”。
华南国家植物园植物迁地保护园区(来源:岳思文)
地处广州市天河区的植物迁地保护园区,占地282.5公顷。
园区内,温室群景区、龙洞琪林景区、珍稀植物繁育中心,以及木兰园、棕榈园、姜园等38个专类园区,错落有致,竞相争艳。从空中俯瞰,热带雨林室、沙漠植物室、高山植物室、奇花异果温室等4个景观温室,犹如四朵漂浮在绿色海洋的巨大“木棉花”。在这里,高耸云天的望天树、载人如舟的王莲等来自世界各地的1000多种热带植物,营造出浓郁的热带风情。
报春苣苔(来源:岳思文) 杜鹃红山茶(来源:岳思文) 广东含笑(来源:岳思文)
截至2024年3月,园区内迁地保护植物总数达到1.75万余种,居世界前列。其中,珍稀濒危植物643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37种。
报春苣苔、杜鹃红山茶、虎颜花、龙州金花茶、猪血木、广东含笑、绣球茜36种华南珍稀濒危植物,在这里实现了野外回归。
科研高地
科学研究园区与植物迁地保护园区,是华南国家植物园的核心功能区。
科学研究园区占地36.8公顷,拥有植物科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农业与生物技术三个研究中心,以及馆藏标本118万余份的植物标本馆、图书馆、信息中心等支撑系统。
华南国家植物园科学研究园区(来源:岳思文)
多年来,植物园的科研人员与相关科研单位合作,培育出了我国第一批具有生产价值的杂交水稻、在国内率先完成了香蕉试管苗工厂化生产技术的实验。1982年10月,经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评定,授予全国橡胶科研协作组“橡胶树在北纬18°~24°大面积种植技术”国家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华南植物研究所是主要获奖单位之一。
园林胜境
中国传统园林“师法自然”的美学思想,一直贯穿于植物园的发展全过程。
作为迁地保护园区内的标志性景观,融椰风葵林的热带风情、落羽杉四季分明的温带景象与岭南园林文化为一体的龙洞琪林,于1986年入选“羊城八景”。“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峰回路转”的植物园,于2008年获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龙洞琪林景区(来源:岳思文)
伴随着广东省植物学科学普及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科研科普基地等基地的建成,这片植物研究领域的科学高地,吸引了越来越多市民前来游园观景,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倾听草木生长,触摸岭南四季律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