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老广来说,岭南饮品中的“扛把子”,一定非凉茶莫属。这种苦得让人望而却步、又让人趋之若鹜的饮品,到底有什么样的魔力,能让老广们甘愿“自讨苦吃”?
王老吉凉茶博物馆
凉茶溯源
说到凉茶,外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凉的茶”。
实际上,粤语一般称冷水为“冻水”,称冷的茶为“冻茶”。所以,凉茶,它既不凉,也不是茶,而是以生性寒凉的中草药为原料,炮制出来的具有清热祛湿等功效的饮料,其历史源远流长。
岭南地区,夏季漫长,湿热多雨,古时瘴疠流行。唐元和十四年(819),韩愈被贬任潮州刺史,期间便曾上表曰:“州南近界,涨海连天,毒雾弥瘴,日夕发作。”对于岭南之地生存环境的恶劣,宋代的陈昭遇也是感同身受,在他编著的《太平圣惠方》中,便有这样的描述:“岭南土地卑湿,气候不同,夏则炎毒郁蒸,冬则温暖无雪,风湿之气易于伤人。”
于是,为应对湿热天气对身体造成的侵害,岭南先民在长期预防疾病与保健的过程中,根据岭南的气候、水土特征,以本土出产的中草药为主要原料,以中医养生防疫经验为指引,总结出一种具有清热解毒、生津止渴、祛火除湿、解感等功效的饮料,这就是凉茶。
岭南人饮用凉茶,究竟源自何时,已很难考证。但有据可查的是,一些凉茶配制技艺传承下来,已有数百年历史。
凉茶文化
广东水土环境下诞生的凉茶,主要流行在今天的粤、港、澳等地。
晚清时期,伴随着岭南商业的发展,凉茶成为一种日渐兴旺的产业,各种凉茶铺遍布城镇和乡村。这些凉茶铺,大多主打家族祖传配方,在地方上赢得良好口碑。一些著名中医生和民间郎中,秉承传统的养生保健理念,开发、研制出不同功效的凉茶配方,形成广州和港澳地区的“廿四味”、“癍痧”,潮汕地区的“潮州暑茶”,粤东客家地区的“竹壳茶”等种类繁多的岭南凉茶系列。王老吉、上清饮、健生堂、邓老、白云山、黄振龙、徐其修、春和堂、金葫芦、星群、润心堂、沙溪、李氏、清心堂、杏林春、宝庆堂等众多凉茶品牌,以及一系列成熟的配制技艺,为广东民众广泛认可,形成了具有浓郁岭南特色的凉茶文化。
传承悠久的岭南凉茶
晚清时期,凉茶的性味伴随岭南人远行的脚步,漂洋过海。林立于岭南地区以及海外华埠的凉茶铺,承载着岭南人民满满的味觉回忆,构成了岭南文化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香港街头的凉茶铺
澳门街头的凉茶铺
凉茶传承发展
其实,凉茶中不仅有让人苦到发癫的“癍痧”、“廿四味”,也有沁人心脾的“竹蔗茅根水”、“菊花雪梨汤”等甜茶。正是这些以苦为主,兼有甘甜的凉茶,支撑着岭南人渡过“热气”滋生、“上火”频繁的炎炎夏季。时至今日,凉茶依然是岭南地区众多家庭“秋冬防秋燥,春夏去暑湿”的养生保健首选。
广州街头的凉茶铺
据《广东年鉴2006》记载:2005年8月,由省文化厅、省食品行业协会联合组成的广东省食品文化遗产认定委员会向社会公布,认定凉茶为“广东省食品饮食文化遗产”。这是广东认定的首批食品文化遗产,同时获得认定的还有33个凉茶配方及其专用术语。作为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凉茶配制技艺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王老吉、白云山等18个品牌凉茶的54个秘方名列其中。
今天,一些传统凉茶品牌,借助现代设备和工艺,推出了众多凉茶新品。这些新款凉茶以其甘甜的味道和养生的功效,风靡大江南北,广为天下知。
但在广东人看来,苦苦的传统凉茶,才是饮品中永远的“扛把子”。对他们来说,这相伴四季的苦涩中,有生活的方式,生存的智慧,生命的记忆,以及世代相承的岭南文化。
参考资料:
1. 冷东、肖楚熊:《十三行与广东凉茶之兴起》,《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
2. 《“土”凉茶打败“洋”可乐》,《南方日报》2009年6月19日
广东年鉴编纂委员会:《广东年鉴2006》,广东年鉴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