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 像
唐代贞元十九年(803年),35岁的韩愈在朝廷任监察御史。监察御史级别不高,但权力却不小,负责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纠正刑狱、肃整朝仪等,可以直接参与国家行政事务。
这一年,关中长安地区从正月到七月没有下过一滴雨,旱情严重,到了秋天,又发生霜灾,庄稼颗粒无收。朝野上下面临严重的饥荒,长安的百姓更是不堪重负,困苦难言。唐德宗李适询问灾情,身为工部尚书、司农卿兼京兆尹的李实却隐瞒灾情。于是朝廷不但没有赈灾,反而撤销了减免税赋的命令,加紧催收田租地税。老百姓被逼得没办法,只好拆了房屋、砍了树木凑钱交税,实在吃不上饭了,只好抛妻弃儿。
身为监察御史的韩愈毅然给德宗皇帝上了一道奏章——《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如实汇报今年正月以来,长安地区旱灾严重,饿殍遍野,并向皇帝请求下令免征当年钱粮赋税,等来年收成好了,再征收也不迟,先让百姓渡过难关。
唐德宗看完这道奏章后,起了恻隐之心。据说,朝廷准备按照韩愈的建议去施行。韩愈因此得罪了权贵,加上他曾上疏极论宫市之弊,在上书后的第十天,皇帝的一封诏书就把他远贬到阳山当县令。
这次贬谪,十分凄凉。宣布被贬的当天下午,朝廷派使者来到韩府,催逼韩愈立即离开京城动身去阳山赴任,片刻都不得逗留。韩愈的妹妹久病卧床,得知家兄即刻要离开家门,远去岭南,知道重逢无望,十分悲痛。唐代的岭南还是很荒芜的偏远之地,去的人都是十生九死。她哭着哀求使者多给些时间好好话别,使者却死活不让;身子孱弱的妻子顾不得内外之别,怀中抱着年幼的孩子,匆匆忙忙出来与丈夫拜别。他们都知道这一去可能就是生离死别。
“朝为青云士,暮为白首囚。”韩愈想起早晨还是朝廷的命官,下午忽然被放逐,这如当头一棒使他感到寒心。仓促收拾了一些行李后,韩愈呜咽着辞别了妻儿。当时和韩愈一同联名上疏的还有同僚张署。结果,韩愈被贬阳山县,张署被贬临武县。在宦官的催迫下,张署与韩愈一同匆忙上路。
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阳山风雨路(钟洁华 设计)
长安到阳山,遥隔数千里。韩愈和张署动身的时候恰好是农历十二月,数九寒冬。他们首先来到终南山,眼看这里冰天雪地,漫山遍野白茫茫一片。他们只得搴衣步行,推着马前进,路上无数次滑倒,两人不禁黯然泪下。由于唐代对于贬官赴任在行程上都有着严格的规定,时间十分紧逼,不容拖沓。他们只好冒雪翻过终南山,向着岭南前行。韩愈和张署在这雪虐风饕的道途中度过了贞元二十年(804年)的春节。
一路辛苦奔走,经历了寒冬后,韩愈与张署终于进入了湖南。他们来到洞庭湖,准备坐船南下。这时已是孟春了,洞庭湖上东风迅猛,波浪拍天。湖上的船像会随时被掀翻一样,任凭船夫如何使劲掌橹,船身依然动荡不定,人只要上去就会晕船呕吐。岸上的商贾旅客都不敢上船,只有韩愈、张署在船上荡着,出没于洞庭湖的风口浪尖中。
渡过洞庭湖之后,他们到了汩罗。在那里,韩愈想起了春秋时期楚国的大夫屈原沉江自尽的故事,深有感触。屈原一生忠心为国,最后落得个投汩罗江自尽的可怜下场,一代忠良死于非命。他也想到自己因言事遭贬,与屈原身事相类似,愁恨满怀,感慨万千,于是作《湘中》诗缅怀屈原,也抒发自己对现实的愤懑:
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
萍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
离开了汨罗,韩愈、张署便坐船溯湘江南行。他们来到长沙谒见了湖南观察使杨凭。唐代的阳山隶属连州,临武隶属郴州,而连州、郴州均由湖南观察使管辖。杨凭与韩愈长兄韩会是好朋友。杨凭与韩会交好,也影响到了杨凭与韩愈的关系。韩愈早期任四门博士时就写过《送何坚序》,盛赞杨凭之贤,语气恭维之至。
贞元二十年(804年)仲春,韩愈与张署到达了郴州。郴州刺史李伯康设席宴请他们,还拿自己的文章和书法跟韩愈交流。出于对李伯康的感激之情,韩愈到达阳山之后,给李伯康送去当地的特产黄柑。李伯康又回赠韩愈纸笔,从此,两人结下深厚情谊。
离开了郴州,便很快到达了临武。这里是张署上任的地方,分别之前,张署和韩愈到县城北面的山上游憩,后人称此山为“韩张山”。而后,韩愈辞别了张署,他的贬地更远,于是独自一人翻越南岭,奔向阳山。
自湟水顺流而下,很快便到了连州城,韩愈先向管辖阳山的连州刺史报到,然后继续乘船往阳山方向去。他的船首先要穿越连州的贞女峡。江水从狭窄的山峡中穿过,加上春天水流湍急,那涛声便如风雷搏击般,令人胆战心惊。韩愈被眼前的景象吓到了,他在《贞女峡》诗中用了“湍、逃、悬、射、泻、翻、漂、裂”等字形象地描绘出了贞女峡雄壮险恶的水势。
贞女峡
江盘峡束春湍豪,雷风战斗鱼龙逃。
悬流轰轰射水府,一泻百里翻云涛。
漂船摆石万瓦裂,咫尺性命轻鸿毛。
接着,韩愈便进入了阳山县境内,来到了同冠峡。经过颠簸辗转,行程三千八百里,才来到这个被贬的地方,他在《次同冠峡》中写到,自己已记不清“今日是何朝”了。
次同冠峡
今日是何朝,天晴物色饶。
落英千尺堕,游丝百丈飘。
泄乳交岩脉,悬流揭浪摽。
无心思岭北,猿鸟莫相撩。
阳山同冠峡风光(来源:《韩愈与阳山》)
在这里,韩愈眼界大开。天空渐渐晴朗起来了,这里的风物丰富、景色优美,想不到风光竟是如此绝好!江水流动渐渐放缓,韩愈站在船头,抬头向同冠峡两边望去。悬崖上生长着闹洋花,一些花瓣从千尺高处纷纷落下,在这样的春日里,常有虫类吐出的丝,在高空中飘荡着,岩壁上的钟乳石千姿百态,瀑布从峡顶冲下来,像要把浪掀起来又盖回去一样。
这些景物,在来自中原的韩愈看来,显得十分新奇美好。可是他却对那些景物和猿鸟说:“我真没心思去想念岭北的家乡,你们不要挑起我那平静的心!”这像是正话反说,其实韩愈那心境正是忧烦苦闷,而且处处带着飘泊异乡的悲情与心凉。
唐代的阳山地处骑田岭山脉南侧,东临韶州、西界贺州。自从去年冬天十二月被逐出京师,韩愈几乎是日行百里,才来到阳山。这时大概已是“南方二月半”了。他又在《同冠峡》里写到:他乘坐一叶扁舟,止于山水间,听百鸟和鸣,看宿云的变化,观日出的奇景。在这曲折之路上,那欲留不能留,待离又不愿离、不敢离的思绪一直缠绕着,其间心事一言难尽。
在贞元二十年(804年) 二月中下旬, 韩愈到达阳山县,他成为阳山历史上首位有史可考的县令。任上,韩愈关心百姓疾苦、宽徭薄赋、传播中原先进文化,提高了阳山的文明开化程度,百姓深感其德。《新唐书》称韩愈任县令时“有爱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韩愈在阳山留下了《同冠峡》《县斋读书》《叉鱼招张功曹》《送区册序》《别知赋》等30多篇(首)诗文。这些诗文记载了唐代阳山自然地理、气候物产、民风民俗等,成为了阳山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昌黎先生集》韩愈撰,宋刻本,国家图书馆藏
(清远市档案馆 钟洁华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