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建设中的深中通道(黄春华 摄)
深中通道,东起深圳市宝安区鹤洲立交,西至中山市横门枢纽,是构筑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交通圈的重要工程,是国家“十三五”重大工程《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确定建设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是连接广东自贸区三大片区、沟通珠三角“深莞惠”与“珠中江”两大功能组团的重要交通纽带,也是粤东通往粤西乃至大西南的便捷通道。这是一个世界级的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跨海集群工程,全长约24公里;也是世界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最难的工程之一。自2016年开建,将于2024年通车;但如果自其提上日程开始算起,整个过程其实超过了20年。
念头
广东省河流众多,其中西江、北江、东江与珠江三角洲诸河,构成珠江流域在广东省的四大水系,经由珠江三角洲的虎门、蕉门、洪奇门(沥)、横门、磨刀门、鸡啼门、虎跳门和崖门八大口门流入南海。经过千百年来的冲刷堆积,珠江口从狮子洋到伶仃洋,逐渐形成呈倒V字形的入海口,其南北长约100公里,最宽处约60公里,成为珠江沿岸城市的天然屏障,中山、珠海、江门等城市盘踞西岸,而深圳、东莞、惠州等驻于东岸,倒V字形顶端则是广州和佛山。其中,深圳与中山两市位于珠江入海口两岸中游隔江相望,直线距离只有24公里。但两地若要互通,只能取道倒V字顶的广州、佛山,再折道而下,陆路全程接近200公里。如此,在交通基础设施不发达的时代,东西两岸人民,同饮一江水,却难以相见。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决定发挥广东毗邻港澳、华侨众多的优势,正式批准广东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让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先走一步。1994年,“珠三角”作为区域经济概念,首次在中共广东省委七届三次全会上提出。此后,珠江三角洲的城市群不失时机地进行大胆探索,充分发挥优越条件,成为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行地区、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也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其间,珠三角地区公路交通的改革开放也在全国先行一步,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及公路大桥建设持续快速增长。
但“深莞惠”“珠中江”城市群之间一直没有直接的连接通道,“经济一体化”时代也并没有如约而至。
先从地理概念上实现一体化成了当下最好的选择。1991年,广东省政府推进虎门大桥项目。1997年,东莞直通广州的虎门大桥在万众瞩目的期待下建成通车,成为珠江入海口第一座大桥,大大缩短了珠江口东西两岸的距离,极大促进了东莞经济社会的发展。
此时,对于地处珠江两岸中游、直线距离只有24公里、对发展潜力挖掘有强烈渴望的深圳、中山来说,人们每每通过虎门大桥折道往返两地,对直接通道的呼唤便日渐强烈……
2019年12月,建设中的深中通道(长标 摄)
规划
2002年8月,广东省计划委员会委托中国公路工程咨询监理总公司进行“深圳至珠海过江隧道”方案的研究工作。但后来,深圳前往珠江西岸的落脚点由珠海变成中山。2004年,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研究工作正式启动,深中直通通道,终于被提上日程。
2008年1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明确重点建设“中山至深圳跨珠江口通道”等交通基础设施项目。2010年,广东省“两会”上,“深中通道”被列入全省重点建设预备项目计划表。2011年,“深中通道”写进广东省“十二五”规划草案,并在省发展改革委的“广东省2011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草案)”被列为“前期预备项目”。
2011年5月,深中通道专题会议确定按照A线方案(深圳机场南至中山新隆)开展下一阶段前期工作。2012年,完成项目海上工程方案比选论证工作。11月,省政府召开深中通道前期工作协调小组第二次会议,明确海中桥隧跨江段推荐采用A3方案(东隧西桥)。2013年,深中通道获列入《加快推进全省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方案(2013—2015)》和《广东省2013年至2017年高速公路建设计划》。同年8月,广东省政府常务会议议定以A3方案为推荐方案上报国家立项。2014年,广东“两会”期间,深圳、中山、珠海等地的代表纷纷建议深中通道建设“提速”。根据代表们的意见建议,省《政府工作报告》在“推进珠三角地区优化发展”部分,增加了“积极推进深中通道建设”内容。2015年12月,深中通道项目工程获国家发改委批复。
2021年9月20日,深中通道中山大桥施工现场。21日,该桥东主塔顺利封顶。至此,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中山大桥“双桥四主塔”全部封顶(曹阳 摄)
建设
2015年12月25日,深中通道深圳机场互通立交先行工程正式动工。2016年1月,深中通道管理中心正式挂牌成立。12月,深中通道西人工岛动工建设,深中通道实际工程进入实施阶段。自此,距离“深中通道”概念提出,已历经近15年。
深中通道地处珠江三角洲核心区域,采用东隧西桥方案,起自广深沿江高速机场互通,向西跨越珠江口,以特长海底隧道穿越机场支航道及矾石水道,经中滩西人工岛桥隧转换后,再采用特大跨径桥梁方式跨越伶仃西航道及横门东水道,最后于中山市马鞍岛登陆,与规划建设中的中开高速对接。项目总投资500亿元,线路总长24公里,全线采用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为100公里/小时。有超过1万人次的建筑工人参与建造,并预定了5项世界纪录:72.5米——伶仃洋大桥世界最高通航净高度,270米——世界最高跨海大桥主塔,1666米——世界最大跨径海中悬索桥,双向8车道——世界最宽最长海底沉管隧道,西人工岛——世界最大圆筒结构人工岛。
2022年6月28日,深中通道中山大桥合龙(缪晓剑 摄)
2023年,是深中通道土建工程的收官之年,6月,深中通道海底沉管隧道的最终接头顺利推出,实现与E24管节的精准对接,标志着世界最长最宽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正式合龙。至此,分处珠江口东西岸的深圳和中山在伶仃洋海底实现“牵手”,距离通车又更近了一步。
未来
深中通道通车之后,意味着从深圳市往返广州南沙区和中山市,将只需不到30分钟。“深莞惠”与“珠江中”两大城市群,终于有了直接的珠江口跨海“内环通道”。
随着珠江口交通的一体化,联动发展规划、政策、机制的制订与优化,有了打破要素壁垒、行政壁垒的物理基础和政策基础,将催生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和价值链的深度调整和融合,转身变为人流、物流、资金流、要素流快速流通配置的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
2023年,晨曦下的深中通道(黄秋文 摄)
资料链接:
深中通道,又称“深中大桥”,全长24千米,设计时速100千米每小时,主要有特长海底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伶仃洋大桥、中山大桥、非通航孔桥、东人工岛、西人工岛以及互通立交等关键构造物。其中:
西人工岛 承载着隧、桥快速交通转换的重要功能。岛长为625米,呈风筝形,最宽处456米,陆域高4.9米,海域使用面积25.3万平方米。该岛于2016年底开工。2017年5月1日振沉首个钢圆筒;9月23日完成主体结构封闭,转入陆域形成阶段。2021年5月19日,岛上主线现浇隧道主体结构完工。2022年10月27日,完成岛上现浇隧道主体结构建设。
东人工岛 位于深圳宝安机场南侧,是国内首个高速公路水下枢纽互通立交,是沉管隧道与桥梁交通转换设施,实现深中通道与广深沿江高速、宝安机场、大铲湾港区、大空港区之间的快捷交通转换。2017年12月21日,东人工岛工程正式开工。2021年8月22日,岛内主线堰筑段隧道主体结构最后一段底板顺利完成浇筑,进入顶板施工阶段。2022年7月15日,岛壁完成合龙。
深中通道海底隧道 全长6845米,海底隧道沉管段由32个管节和1个最终接头组成,为世界最宽、最长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2019年12月10日,工程首个钢壳沉管完成浇筑,启动世界上首例特长双向八车道海底沉管隧道建设。2023年1月31日,沉管隧道主体工程完成浇筑。2月28日,沉管隧道最终接头与E23管节实现合体。
伶仃洋大桥 主跨长1666米,主塔高度为270米,相当于90层楼高,共有213个钢箱梁节段,是世界上最大跨径海中钢箱梁悬索桥和世界上最高通航净空尺度的跨海桥梁。2021年6月17日、7月19日,伶仃洋大桥东主塔、西主塔分别完成封顶,大桥建设全面转入上部结构施工阶段。2022年4月22日,大桥猫道实现全线贯通。2022年10月11日,完成主缆紧缆施工。2023年1月12日,大桥首片钢箱梁完成吊装,进入上部结构钢箱梁吊装施工新阶段。
中山大桥 主跨580米,为双塔斜拉桥,建成后主塔高213.5米,相当于70层楼高。2021年9月21日,中山大桥东主塔封顶;11月24日,中山大桥首片重达490吨的钢箱梁完成安装。2022年6月28日,中山大桥正式合龙,转入路面及附属设施施工阶段。2023年3月12日15时,中山大桥钢桥面铺装顺利完成,当日铺装面积22600平方米,再次刷新该项目创下的热拌环氧沥青钢桥面铺装世界纪录。
参考资料:
1.《广东省志》编纂委员会:《广东省志·资源·环境卷》,方志出版社2014年。
2.《广东省志》编纂委员会:《广东省志·专记卷·珠江三角洲经济》,方志出版社2014年。
3.深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深圳市志·改革开放志》,方志出版社2014年。
4.深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深圳市志·经济管理卷》,方志出版社2006年。
5.深圳年鉴编辑委员会:《深圳年鉴·2013》《深圳年鉴·2014》。
6.东莞市年鉴编纂委员会:《东莞年鉴1997—2001》,中华书局2001年。
7.中山年鉴编纂委员会:《中山年鉴》2012、2013、2016、2020、2022年卷,广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中山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李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