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汕头市潮南区,有一座规模宏大、风格独特、保存完好的古寨,占地1万多平方米,为方形围寨格局,已有260年的历史,她就是——东里寨。
东里寨全貌(来源:汕头日报)
东里寨,是位于潮南区陇田镇(古为沙陇)东仙社区的一个自然村落,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由沙陇航运富商郑象德之孙所营建。
郑象德生于清顺治十六年(1659),卒于清乾隆四年(1739),字毓琮,号锦山,峡山都东仙(今属陇田镇)人。幼时家贫,为人放牛,及长,初为鱼贩,后得富商林仲光赏识,为其代理内河货运;数年后,自营北方诸港货运,发家致富,有良田上万亩,成为清康乾年间潮阳境内四大豪富之一。他富而好礼,乐善好施,在雍正、乾隆年间曾捐米赈灾、捐资修桥,当时的知县吴廷元赠匾“济人功普”予以褒奖。德润身,富润屋。郑象德孙郑峻峰等六兄弟,承祖德而为宗族营建东里寨。
东里寨正门(来源:汕头市潮南区地方志办公室)
在潮汕,潮南区原属潮阳县,潮阳县古属潮州府,文脉相同,尤其是民居建筑,建筑工艺精致,有“潮州厝,皇宫起”的俗语。东里寨,是一座民居样式较为完整的潮汕古村落。
东里寨外景(来源:汕头市潮南区地方志办公室)
鸟瞰东里寨,寨呈“国”字形,城墙环抱,庭院栉比,十分壮观。寨围长114米,宽112米。寨门有正、东、西三门,正门坐南向北,门上有牌楼,上匾书“东里腾辉”,为乾隆年间棉城进士萧重光所书,东门匾书“涵元”,西门匾书“配极”。寨中有郑氏家庙1座,“三进三落”样式民居12座,“下山虎”样式民居15座,以郑氏家庙为中轴线,按三街六巷布局,排列有序,整齐划一,环寨墙还建有“平房”108间,整座寨里共有房间416间。流连寨中,好像来到了古时的东里,街巷纵横,府第相连,熙攘之状犹在眼前,喧闹之声犹在耳旁。走进家庙,红楹蓝桷,雕梁画栋,金碧辉煌,木雕、石雕、嵌瓷、漆画等潮汕工艺交相辉映,令人目不暇接,望族气象,可见一斑。
东里寨里的郑氏家庙(来源:汕头市潮南区陇田镇党政办)
入寨门后的牌匾:和气致祥(来源:汕头市潮南区陇田镇党政办)
“脸皮厚过老寨墙”,是潮汕民间讥人“厚脸皮”的俗语,也印证了寨墙之厚。古代潮阳地瘠民贫,匪多为患,潮人为防范匪盗,多聚族围寨而居,故寨墙多厚。东里寨的寨墙有多厚呢?曾有人说,东里寨墙可跑马。虽说夸张,但也足见其厚,听说就有人在寨墙上踩过单车。东里寨的寨墙高6米,厚达60厘米,这在潮汕地区的寨墙中也是罕见的。寨墙四角建有更楼,更楼延伸出寨墙1.5米,墙头上修有跑道,可连通四个更楼,更楼上设有枪炮口,以为护寨。厚厚的寨墙,经风雨剥蚀,已是满面斑驳,墙体上的弹痕仍依稀可辨。
“东里远眺”是原沙陇八景之一。郑氏家庙大门、东里寨门与峡山祥符塔“三点”一线,甚为奇妙。昔时,寨门外平畴千顷,溪流蜿蜒,站在寨门远眺,祥符塔影,依稀可见,北山峰峦,若隐若现,远山近水,令人神怡。
在东里寨,还存有犁、耙、箩、筐等旧时农耕用具,和旧俗婚娶用的面桶、腰桶、脚桶、吊桶、屎桶等“五桶”及家私,这些“旧时物”,见证着潮汕先民的生产生活,是潮汕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
东里寨内巷道(来源:汕头市潮南区陇田镇党政办)
东里腾辉,人才辈出。东里寨,就是泰国华侨、著名爱国侨领郑午楼(1915—2007)的故里。1945年,郑午楼在暹罗(即泰国)倡议成立暹罗华侨救济祖国粮荒委员会,并任会长,募集大米5万多吨救济潮汕地区;1991年7月,郑午楼率领泰华各社团组成的赈灾慰问团来到祖国,慰问发生严重水灾的华东地区。郑午楼历任泰国银行公会主席、潮州会馆永远名誉会长、泰国公益金委员会主席等职,除在泰国捐资兴建华侨医院、创办“华侨崇圣大学”、设立泰国公益基金委员会之外,还在家乡捐建沙陇东仙华侨学校、东仙小学、沙陇自来水工程、沙陇中心医院等等,1999年被汕头市人民政府授予“荣誉市民”称号。
东里寨里的郑午楼故居(来源:汕头市潮南区陇田镇党政办)
东里寨,于2015年12月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东仙社区,于2019年6月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中国传统村落”称号。
东里寨,是东仙社区的一张名片。近年来,东仙社区对古寨进行了修缮,对周边环境进行绿化美化,全力打造东仙社区民俗文化中心,打造“旅游东仙”,不断擦亮东里寨这张旅游名片。
古寨焕新彩,东里再腾辉!
东里寨周围的景观(来源:汕头市潮南区地方志办公室)
参考书目
《潮阳市志(1979—2003)》,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单位:汕头市潮南区地方志办公室
作者:汤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