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昌齐(1742—1820年),字宾臣,号观楼,又署噉荔居士,清代广东海康(今雷州市)人,著名学者、教育家。
陈昌齐像
陈昌齐自幼天资聪颖,过目成诵,有神童之誉。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中进士,选庶吉士;后授编修,累迁中允。参与编校《四库全书》、校勘《永乐大典》。在京期间,为了方便粤籍来京人士,牵头组织海康、遂溪、徐闻三县人士集资在北京裘家街倡建雷阳会馆;在将赴温州任浙江温处道时,将自家原住宅30多家房屋改造为雷阳新馆。又在京捐资建立广东义庄,资助死于异乡的粤人归葬。他廉洁奉公,刚直不阿,不依附权贵,拒绝了大学士和珅的拉拢。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陈昌齐任河南道监察御史;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转任广西道监察御史;翌年,任河南道监察御史,巡视西城。嘉庆元年(1796年)升任兵科给事中。
嘉庆二年(1797年)六月,父丧,陈昌齐因家贫凑不齐盘川,直到第二年五月才到家乡;因无钱举行殡葬,只好放弃守孝旧制,勉强答应为粤秀书院讲授《大学》《中庸》。在京和居家期间,他成功化解了家乡南田村和禄切村的纠纷,留下了“有千年禄切,无百年观楼”名言。嘉庆六年(1801年),补刑科给事中。
陈昌齐海边出生长大,熟悉“洋盗情状”,他向嘉庆帝上折奏广东防海剿盗事:
洋匪上岸,率不过一二百人,陆居会匪助凶行劫。沿海居民皆采捕为生,习拳勇,谙水势,匪以利诱,往往从匪。可以为盗,即可用以捕盗。宜令地方官明示,有能出洋剿捕,或遇匪上岸,歼擒送官验实者,船物一概充赏。被诱从匪者,能擒盗连船投首,免罪。则兵力所未及,丁壮亦必图赏力捕。仍令地方各官稽户口,编保甲,以清其源。于各埠访拏济匪粮物,各市镇严缉代匪销赃,俾绝水陆勾通之路。庶几洋面肃清,地方宁谧。
此项建议为嘉庆帝所重视,召见他并询问再三,采纳了他的意见。在刑部任职期间,他纠正了不少冤假错案。
嘉庆九年(1804年),陈昌齐补授浙江温处道。这时,浙江沿海海盗活动猖獗,民受其害。他组织修造战舰,选拔战士,幕人绘制浙闽海洋全图;通报敌情不论远近,稍有虚妄之词,必会遭到斥责。他与提督李长庚密切配合,互通情报,共同防御海盗。奉命按阅闽浙沿海的大臣“议申海禁”以绝海寇,陈昌齐为沿海数万渔户据理力争,“海禁”措施最终没有执行。陈昌齐为官任上,清正廉明,勤政为民,致仕时温州士民万人夹道送行。
嘉庆十五年(1810年),陈昌齐致仕后,主要从事书院教育和修志。先后掌雷阳书院、粤秀书院讲席。在雷阳书院,他要求学生首先要戒骄傲、戒轻薄、戒忿怒、戒强酒、戒嫖赌,然后再治学写作。他谆谆诲人,以立品笃行为先,被称为“观楼先生”。他还倡捐修复海康平湖书院以及雷州府考棚等。
陈昌齐为嘉庆《雷州府志》所作序(部分)
陈昌齐应海康、遂溪、徐闻三县之聘,纂修《雷州府志》。他在《雷州府志·序》中述及其“志地志人均详细考订,无有舛互,而后笔之于书。其康熙十一年以前有采之旧志则注明出处,不敢掠美云”。在编志时,他亲力亲为考据雷州的舆地形势。嘉庆十六年(1811年)府志修成,修志诸位同仁议论,说是“郡者县之积,郡志既成而县乘阙如,非先河之义也”。因此,请示海康知县,发起修县志。同年,陈昌齐应聘任续修《海康县志》总纂。因旧志删并门类,由前志的十八门并为八门,兵防、勋烈、流寓已统于府志中记载,就不再记载了。然后广采事实,从当年初冬至翌年中秋稿成,嘉庆十七年(1812年)刊刻。在修志中,陈昌齐形成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地志实为府州县之全史”,有辅助治理之效;编修新志要以旧志为基础守正创新;要搜罗一方文献,精于考据;记载人物要据事直书等。《雷州府志》《海康县志》均被梁启超列为“可称者”。
陈昌齐所纂嘉庆《海康县志》(部分)
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两广总督阮元奏请纂修《广东通志》,聘陈昌齐为《广东通志》总纂,名列四位总纂之首。《清史稿》陈昌齐传中有“修通志,考据详核”之说。
陈昌齐任道光《广东通志》总纂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九月,《广东通志》初步完稿;十月,陈昌齐归里;十二月,病逝于家中。在病逝前一天,他对其子说:“吾以清白遗汝,于愿毕矣。”
陈昌齐书法
陈昌齐于学无所不窥,精于考据之学,天文、历算、乐律、音韵尤为洞悉,著有《吕氏春秋正误》《淮南子考证》《荀子考证》《测天约术》《临池琐记》等。所著《赐书堂集钞》是研究清代广东地方文化的重要著作;同时,他对雷州歌的发展也有贡献。清代学者王念孙誉之为“粤东硕儒”,梁启超推之为“粤中第一学者”。
参考文献:
1. 赵尔巽、柯劭忞等:《清史稿·列传一百四十九》,中华书局1977年版。
2. 林子雄:《陈昌齐研究》,《广东史志》2003年第2期。
3. 吴茂信:《陈昌齐》,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岳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