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贞,字占遇,号子庵,顺德龙江沙田石塘市人(今佛山市顺德区龙江镇西溪社区儒林村石塘市),是广东首位武状元。
朱可贞自幼就读于乡间私塾,熟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他曾考取过生员。后目睹国力衰微,边界战事接连不断,于是放弃举子业,到邻县番禺学武习艺。期间,他一边习练武艺,一边熟读兵书谋略。每天早早起来,舞枪弄剑耍大刀,扎马拉弓练射箭,日日挑灯苦读《孙子兵法》《吴子兵法》等兵书。
天启四年(1624年),朱可贞中武举人,其后寓居京城,常常与北方武学名家切磋武艺。在京城时,朱可贞经常单骑出边关审察形势。监察御史吴裕中为无辜下狱的辽东经略使熊廷弼辩诬而触怒魏忠贤,被害死在狱中,京中戚友害怕株连,竟无人过问其后事。朱可贞与吴裕中非亲非故,仅念及吴裕中早年在顺德任知县有德政,为顺德百姓留下好口碑,现又为诤谏国事而死,于是不顾惹祸上身之危险,凛然偕同一位姓金的举人出面料理丧事,将灵柩运回吴裕中的家乡。崇祯即位,吴裕中得以昭雪,追赠太侍卿,谥为忠烈公。
崇祯元年(1628年),朱可贞高中武状元。
咸丰《顺德县志》载“朱可贞传” 朱可贞夺魁的消息,瞬时之间,传遍了京城。他在京城对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胡作非为,祸国殃民,深恶痛绝。有人企图拉拢朱可贞加入阉党势力的圈子,与之同流合污,遭到朱可贞的严词拒绝。 朱可贞中武状元后,被授职锦衣副千户,历升中都副留守,封昭将军。但朱可贞性格耿直,不懂得溜须拍马,不善于阿谀奉承,在一些日常事务或问题的处理上,常与上司意见不合,无意中触犯了上司,被左迁两广坐营都司,继而谪戍柳州。朱可贞一心保家卫国,并不在意于在哪里,当什么官,也不惧冒什么险,担什么责,只要能为捍卫国家安全出力,他便心安理得,恪尽职守。因为他在柳州治乱安民卓有成效,不久之后,便复职调回广东。 朱可贞刚从柳州奉调回广东,恰逢海盗猖獗,结帮窜犯阳江、电白一带,他首先致力整顿海防,亲临前沿指挥剿捕,大破敌巢,大举打击海盗,缴获贼船数十艘,海盗余党如惊弓之鸟,远远逃去,不敢再来骚扰。曾经一度沉浸在恐慌中的阳江、电白,又恢复了昔日的平静,百姓生活安定有序。 刚狠狠地打击了窜犯阳江、电白的海贼,恢复了一方平静,他又奉调到广西海防。朱可贞出生于水乡顺德,自幼跟父老兄弟划船驾舟穿梭于大小河涌,闲熟水性,熟悉水患,尤其是经过赴阳江、电白剿捕海盗的历练,更加熟悉海防事务。就任广西海防后,他先到兵营、驿站及哨卡巡视,听意见,摸情况,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整顿,不多时,便还海防以安宁,还地方以太平。 正当他把广西海防治理整顿得井然有序,恢复了往日的安宁与平静的时候,北方边患频频,形势紧张。朱可贞多次上书朝廷,请求调他到辽东,但一直得不到批复。 请战无果,报国无门,朱可贞辞官回归故里。 朱可贞著有《丹松斋诗草》,其作品亢爽明快,直言不讳,一如其人。据《龙江乡志》记载其《淡交行》一诗: 盍簪高谊淩千载,君子之交淡如水。 青松白日表同心,车笠死生原不改。 …… 援琴一奏来知音,共挹清风啸明月。 药石金兰素不移,淡交真与古人期。 知我谁无称管鲍,相顾全凭急难时。 君不见,泽中兰,一种清芬耐岁寒。 又不见,槿花红,朝存夕谢逐狂风。 淡中最有如兰气,秾艳无根不久逢。 其诗自然朴质,情真意切,旷达高致,显示了其言行一致、忠肝义胆的为人处世作风。 朱可贞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格,对江山社稷忠心耿耿的担当,能文能武能屈能伸的境界,是值得传承、弘扬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