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寨大桥位于琴江下游的五华县城水寨镇,东西走向横跨在琴江河上。东起水寨圩寨顶上,西接水潭线县城起端。水寨大桥由五华县建设,省交通厅给予投资补助,并派出工程师技术员进行测量设计及施工技术指导。该桥于1959年11月动工,1961年2月竣工,全部工程投资116.1万元。
水寨大桥全长237.7米,高17米,桥面宽6.8米可双向行车,两侧设有各宽0.75米的人行道。设计荷载汽车13吨,拖车60吨。大桥由主拱和立体交叉旱拱两部分组成。横跨琴江的主拱长155.3米,分3拱,每孔净跨40米。立体交叉旱石拱桥位于河西岸,离主桥72米处,为跨过西河街的跨线桥,全长38.2米,净跨20.3米。主拱和旱拱都为1/5拱矢度等截面圆弧拱,主拱圈厚1.2米,旱拱圈厚0.8米。每个主拱上建有6 个空腹小拱,以减少桥重和利于排洪。主拱两边台基埋置在深度为2.5米的密度砂黏土中,河中两个柱墩采用沉井基础。桥面用0.6米×0.3米×0.2米的条石铺砌,栏杆用石柱和石板通过榫头、卯眼、凹槽相接而成,石栏上镌刻各种图案,各段栏杆立石灯柱,照明线路均藏于圆柱石孔之中。
水寨大桥(古木真 摄)
水寨大桥整座桥体没有用一根钢材,全用花岗石材料砌成。其所用的石料均取材于油田镇下陶村的冷水坑及坑口大嵩河边的花岗岩石,强度均达1000号以上,共用料石13556立方米。建桥石材从开料修琢到安装砌筑,全部出自五华石工之手。 20世纪50年代末,国家正处在经济困难时期,生产设备比较落后。在施工过程中完全无机械设备可供使用,因而施工人员发挥聪明才智,研制出许多专用土机械。譬如要将每个重400—700公斤的料石从堆料场直运到拱顶就位、砌结,就创造出圆盘起重机、双轨运料车。此外,还有脚踏绞 车吊沙架、手摇抓沙斗架、1吨锤打桩架等,从而减轻劳动强度和提高工作效率。施工人员怀着打通两岸交通的渴望与热情,一锤一凿皆用情,一工一序俱用心。 石匠们不但对每块石料精雕细琢,就连对关键位置的石料颜色也认真考究,如桥栏就全部选用微黄而带尊贵、均匀颜色的花岗岩石。在整个建桥过程中也留下了许多 传奇故事。如在大桥竣工时,1万多方的石料,仅多出3块;每拱最后一块拱石安进去后,拱桥模板自动脱落等。
水寨大桥建成之前,河东河西两岸的交通全靠1935年“水寨浮桥”来承担解决。据民国《五华县志·交通志·桥梁》 载:“一九三五年,改建浮桥。瑞屏总其成,竹庵经其事。计有梭船二十四只,每年添置。梭船、桥板及护桥工食各费,由义渡仓谷维持。仍有不敷,由大布乡李姓 祖尝负担,亦有善士乐捐。”琴江河面上建造的水寨浮桥,其位置在现今的水寨大桥上游约100米处,由铁链和24只木梭船与 桥板组架而成,船之间搭木桥板,固定漂浮在水面上,长约200米。浮桥由大铁链连接,两头固定在岸上,遇到涨水,船也升高,桥还能使用。架设浮桥的时候,自然要考虑方便河道中上下往来船只的通行,因而还设置有通航孔。
水寨大桥桥面(古木真 摄)
水寨大桥桥东的石狮子(古木真 摄)
单车轮胎摩擦的槽沟(古木真 摄)
水寨大桥建成通车后,乌水、油汤、水冰等公路畅通无阻,琴江两岸人民来往 自由。大桥全景分别被载入《中国公路桥 梁画册》《人民画报》等多种书画刊物。
水寨大桥内部结构牢固、外形宏伟壮观,集五华传统石雕工艺于一体,是五华石匠智慧之结晶,“是梅州石拱桥建设中规模最大、造型最为美观的一座”(《梅 州市志》),“充分体现了五华县石工工艺的精湛高超,不愧为广东石桥一绝” (《广东省志·交通公路志》),是广东 唯一一座经过60年使用、历经多次特大洪水冲击和众多重型车辆碾压、至今仍几近完好的大型石拱桥。
草木有情,江声依旧;风剪岁月,世相更新。在大桥东岸两侧,各放置着一尊高2米的大石狮。狮口含珠,取之不出,探之滚动自如。游客至此,必然驻足观赏,甚或踮起脚尖去摩弄狮口的石珠,领略五华石匠精湛的工艺,叹为鬼斧神工之作。旱立交桥两侧各设人行石台阶75级,入口亦各设石麒麟一尊,栩栩如生。拾级而上更感大桥雄浑之势,而北侧人行台阶沿桥栏而铺设的斜面石,被从大桥下西河街的 单车轮胎摩擦出一条条深深的槽沟,印证着岁月之沧桑。大桥在两端及中部原有附属建筑的3个石栏岗哨亭,两端的已被拆除,尚余中部的一个。原有的桥名石栏、 灯柱、石兽等装饰物,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坏或损伤,却让人感到莫名的遗憾。
水寨大桥2014年1月被公布为梅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足3000米的琴江河上平行建起琴江大桥、大存纪念大桥、水寨大桥、华兴大桥等4座大桥,加之水中堤、下坝堤的贯通,交通更发达了。然而,由 于水寨大桥处于市中心位置,民众出行比较频繁,所以其东岸几乎在每天下午下班时都发生交通严重拥堵的现象。为缓解拥堵现象,自2018年9月1日起,水寨大桥禁 止除摩托车外的机动车辆通行,以保护水寨大桥。
人行台阶(古木真 摄)
水寨大桥是五华地标性建筑。它用实体证明了五华是名副其实的“工匠之乡”,为五华阿哥硬打硬、实打实的民性作了最好的诠释,是五华游子寄寓乡愁、梦回家园的最为集中的对象。
(作者单位:丁思深,嘉应学院;古江南,中共五华县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