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垦与农村集体经济、农户家庭经 济、农民合作经济等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 农业经济体系。探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的问题,必须重视对农垦问题的研 究。1951年,党中央作出发展我国橡胶事 业的决定,而后成立华南垦殖局,广东农 垦事业由此起步。作为全国最早成立的垦 区之一,第一代广东农垦人响应党中央的 号召,在祖国的南疆挥洒青春和汗水,书 写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创业史。经过69年的 发展,广东农垦已成为广东国有农业经济 的支柱和典范,成为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农 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本文从地区农垦创 业史的角度记述广东农垦的开创历程,并 分析总结其历史经验,以期为社会主义农 业经济发展提供历史借鉴。
一、广东农垦事业开创的历史背景
广东农垦事业的开创,与橡胶种植有 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中国,种植橡胶的 历史可上溯至20世纪初。1949年以前,橡 胶虽然在云南和台湾都引种成功,然而真 正形成橡胶种植业的只有广东①。20世纪的 前15年,一些华侨已在海南岛逐步建立起一批总数达数万株的胶园。这些胶园所产 的橡胶质量较优,在市场上的售价甚至高 于南洋所产,因此吸引了一批商人来此投 资橡胶种植生产。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一段时间的销售低迷期,海南的橡胶种植 业在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开始复苏,吸引 了一批新的胶园投资者,老胶园也重新整 顿发展。此外,广东的高雷地区和粤东地 区,也有华侨从南洋引进橡胶种苗回乡试 种,但大多生长缓慢且产量较低,没有形 成规模效益。1906年至新中国成立前,由 于当时的政府不重视橡胶事业,任由私人 和资本家因利而种,无利则废,这些老胶 园基本都缺乏科学的选种、育种、管理和 经营。截至1950年,广东各种类型的老胶 园共有2343个,年总产干胶仅199吨②。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项事业百废待 兴,国家亟待恢复经济。然而,朝鲜战争 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宣布对中 国实行经济封锁和物资禁运,天然橡胶作 为重要战略物资被划入禁运之列,试图将 中国与橡胶隔绝。与此同时,苏联在国家 经济建设中同样掣肘于橡胶资源的缺乏。 苏联方面与中国领导人协商,希望通过提供物资和技术支持,换取中国收割后的成 品橡胶,合作发展天然橡胶产业。
为了粉碎经济封锁,争取橡胶自给, 党中央委派政务院副总理兼财经委员会主 任的陈云和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一书记、 广东省人民政府主席叶剑英负责筹备华南 橡胶种植基地的相关事宜。为贯彻党中央 的部署,1950年9月,广东省人民政府指令 省政府办公厅、省农林厅、华南财委会、 侨委会等部门及中山大学、橡胶业工会等 单位有经验的人员和专家组成广东橡胶考 察团,前往高雷地区和海南岛等地调查了 解种植橡胶和气象情况。中共中央华南分 局、广东省人民政府将考察团考察高雷、 海南岛的情况向党中央汇报后,引起高度 重视。1950年12月,叶剑英指示海南军政 委员会发布《公私合营与民营垦殖橡胶的 暂行办法与决定》,以政府出资三分之 一,私人经营管理,利润与政府按比例分成的方式,鼓励、推动民间种胶。1951年1 月1日,海南军政委员会设立橡胶垦殖处, 组建起5个国营橡胶垦殖场。③1951年8月, 叶剑英在湛江与高雷地委及湛江驻军负责 人研究发展橡胶生产问题,并号召部队官 兵一手拿枪,一手拿锄,参与地方建设, 保护好现有的橡胶树。
军垦开山
1951年8月2—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 召开橡胶会议。会议分析论证华南地区等 地自然地理环境,认为这些地区可以种植 橡胶,并向政务院提供可行性报告。8月11 日,陈云、薄一波就会议情况和大陆种植 橡胶的初步计划向毛泽东报告,提出“在 我国大陆上的上述三个地区(广东、云 南、四川)种植橡胶树是可以种得活的, 如能种活,即可割胶……估计过去大陆上 未大量种植橡胶树的原因,不是因为种不 活,而是因为产量低。当时国内销路既 小,又不能与南洋群岛的橡胶在国际市场 上竞争。但目前国内外的条件变了,我们 必须自种橡胶树。”④
1951年8月3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 院第100次政务会议通过《关于扩大培植 橡胶树的决定》,作出创立新中国自己的 天然橡胶基地的战略决策。会议对整个橡 胶发展计划作出部署:“自1952年迄1957 年,以最快速度在大陆上广东(海南岛除 外)、广西、云南、福建、四川等五个省 区共植巴西橡胶及印度橡胶770万亩(海 南岛的任务另定)。其中广东、广西两省 (任务为500万亩)的400万亩巴西橡胶的培植工作,应于1954年完成,以争取10年后,在大陆上每年可达产胶量10万吨之目标。”⑤
面对这样大规模的橡胶垦殖任务,广 东方面必须调集巨大的人力物力,同时做 好相应的组织工作。根据党中央关于发展 我国橡胶事业的决策,1951年9月,陈云和 叶剑英在广州主持召开华南垦殖局筹建工 作会议。在给党中央起草的报告中,叶剑英提出“要把橡胶事业的发展同国防建设 和其他经济建设事业结合起来……”⑥毛泽东十分赞同叶剑英的观点,将报告批转中央军委相关同志参阅。11月,华南垦殖局 在广州沙面成立。叶剑英兼任局长、党委书记。华南垦殖局隶属中央人民政府林业 部与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双重领导,下辖海 南、高雷(粤西)、广西3个垦殖分局。华 南垦殖局的成立,标志着以橡胶种植为中 心工作的广东农垦事业正式拉开了帷幕。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东农垦事业开创的主要历程
1951—1957年,从成立华南垦殖局到 华南农垦总局,广东农垦事业的开创历程 大致可分为橡胶垦殖的大发展、“大转弯”和积极发展多种经营3个阶段。
(一)大力发展橡胶垦殖(1951— 1952年)。从1951—1952年两年的时间 里,华南垦殖局密切关注国内外局势,根据中央的战略决策制定垦殖工作的方针和任务,动员一切力量组建起一支强有力的 垦殖队伍,大力发展垦荒和橡胶种植。
考虑到海南岛的国防安全问题及其与大陆相隔一个海峡,在交通、物资运输方 面不够便利,华南垦殖局决定首先将橡胶 种植的重点放在雷州半岛。1952年2月,华 南垦殖局机关从广州搬迁到湛江市办公, 把指挥中心放到生产一线。2月8日,华南 垦殖局第一次垦殖会议作出决定:“1952 年全垦区采集胶籽128万斤,动员民工40万 人参加橡胶垦殖,准备1.5亿个竹篮培育胶 苗。”⑦4月4日,华南垦殖局第二次垦殖会 议提出:“至1953年2月底止,完成开荒任 务420万亩。”⑧根据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和 林业部的指示精神,1952年7月30日,华南 垦殖局确定“先大陆后海南,先平原后丘 陵,先机器后人力”的橡胶垦殖方针,集 中大量人力和农业机械,在沿海平原地区 垦殖,一部分人力在丘陵地区次生林地开 垦。⑨
因为橡胶垦殖需要较强的专业技术 支持和较高的质量要求,华南垦殖局在确 定垦殖方针和任务后,在中央的支持下, 立即开始为橡胶垦殖工作召集科研力量。 1951年12月12日,华南垦殖局召开橡胶研究座谈会,局长叶剑英在会上强调科学研 究要和生产相结合,以科学指导生产,从研究中得来的理论,要在实践中来考验。 他还勉励专家、科学家利用垦殖提供的科学研究现场,发挥聪明才智,为人民服务。在12月13日中山大学、金陵大学、岭南大学、山东大学等院校首批赴海南工作 的师生的誓师大会上,叶剑英到会讲话, 强调发展橡胶事业对当前保障国防安全 的重要意义:“我们要和平,但也不怕战争,战争必须有力量,所以我们种植橡胶 也就针对着这一点,要抓紧时间,要种得 快、种得好、种得多。”⑩为进一步增强华 南地区橡胶种植的技术力量,1952年2月, 党中央指示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出通知,要求北京、武汉、南昌、浙江等地设有农林 学科的院校,动员和选调农学、林学的教 师和毕业生到华南参加橡胶垦殖工作。⑪这 批大、中专院校毕业的知识分子人数虽然 不多,却逐渐发展成为日后农垦事业勘测 设计、科技、财经、工交、教育等专业的骨干力量。
割胶工洪水中抢割
首批确定的适宜种植橡胶的地方多是 未经开垦的处女地,必须由大量人力先砍 伐杂树,清理藤草,平整土地。为保证垦 荒所需人力,从1952年7月开始至年底, 海南、高雷、广西等地区人民政府共动员 25万民工参加垦荒。同时,华南垦殖局决 定发挥部队有严格纪律严密组织严格管理 的特长,调用部队保障垦荒任务的顺利完 成。在中央军委的支持安排下,1952年7月,林业工程第一师、林业工程第二师和 林业工程独立团组建,立刻参与海南、高 雷和广西的垦殖工作。
此外,1952年至1953年5月,中央从各 军区和当时的察哈尔省、华东、中南地区 抽调来一批部队转业干部、地方干部、土 改工作队员共计7000多名。华南垦殖局从 粤东、粤中两地区23个县、市招聘志愿参 加祖国建设的3万名城镇职工和社会青年。 一批归国华侨也加入垦荒队伍。至此,一 支由林业工程部队、农民、土改干部、城 镇青年、归国华侨、大中专毕业生等以及 当地民工数十万人组成的农垦队伍奔赴荆 棘丛林,开荒种植橡胶。
1952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在《关于 华南橡胶垦殖工作几个问题的决定》中作 出新的指示:“华南垦殖总任务暂定为800 万亩,1955年完成。”⑫为了能按期完成 中央提出的数量巨大的橡胶垦殖任务,广 大农垦职工鼓足干劲,开启一场建设华南 橡胶基地的“战斗”,垦荒种植区域迅速 增加。据统计,1952年,华南垦殖局完成 海南、高雷和广西南部的橡胶宜林地勘测 设计工作,面积达852万亩,折合净面积约 680万亩,为种植橡胶树提供了土地资源。 经历几个月的采种,华南垦殖局完成采运 橡胶种子达42.5万公斤,然后播种育苗。 通过机垦和人垦,垦区内累计开荒153.78 万亩,橡胶树定植83.32万亩,共2143.86万株。⑬
(二)橡胶垦殖事业的“大转弯” (1953—1954年)。1953年7月,朝鲜战争结束,国际形势有所缓和,天然橡胶可以在国际市场购买,国内橡胶种植任务压力得到缓解。而1953年初因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苏联建议中止中苏两国合种橡胶的协议,同时还撤回在华南进行橡胶种植的专家并停止提供相关物资。苏联提出中止协议后,对华南橡胶生产基地的建设确实有一定影响,但也不全是消极的。因为以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的财政预算情况看, 要完成每年向苏联出口1.5万至2万吨橡胶 的协议,可以说是要顶着巨大压力,“砸锅卖铁”来种植橡胶。时任林业部特种林 (橡胶)司司长的何康回忆到:“主席跟总理讲,本来就是不平等的,我们花了 这么大力量,现在我们只能根据自己的力 量,按照科学的办法,实事求是地去发展 橡胶。”⑭当然,客观地说,当时苏联掌握的橡胶生产技术主要是橡胶草的种植和生 产合成橡胶,在天然橡胶种植生产上并没 有具备很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华南橡胶种 植开发初期,苏联提供的资金和机械设备还是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从国内的橡胶种植实际情况看,之前 定下的到1955年完成橡胶树种植800万亩的 任务存在要求过重、时间过急的情况。要 适应如此大规模的种植橡胶,必须具备较 高的科学技术和较好的土地资源情况,广 东垦区在开创之初均未具备这些主客观条 件。以影响橡胶种植的两大主要灾害寒害 和风害来说,雷州半岛较海南岛所处纬度 较高,容易遭受寒流影响。且雷州半岛在 “大发展”阶段的平原垦荒过程中,存在片面追求进度快的情况,导致垦荒时森林 被砍光,却没有及时营造防风林。遇到台 风和寒潮,橡胶苗缺乏防护林网,就会造 成很大损失。经过前两年的大干快上,橡 胶种植出现只求数量、不讲质量的问题, 使种下的橡胶苗存在生长不良、抗灾性差的情况。
根据国际局势的变化和国内橡胶种植 的情况,党中央决定修改原来的计划,改 为到1961年完成橡胶树种植200万亩,并 提出“提高质量,增加产量,改善经营, 降低成本,巩固发展,稳步前进”的方 针,同时决定将植胶重点转移到海南岛。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新决定,华南垦殖局 于1953年6月13日召开第四次垦殖行政会 议,宣布垦殖工作开始“大转弯”,对天 然橡胶发展进行调整和收缩;提出“大转 弯”阶段的“加强、精简、合并、裁撤” 的具体方针,并确定“大转弯”期间的任 务:一是在“提高质量,增加产量”的要 求下继续生产;二是处理海康以北地区的 土地、苗木和工人等问题。通过调整和收 缩,保留工人6.95万人,资遣工人13.5万 人,占工人总数的70%;处理编余干部1.55 万人,保留干部9900人。放弃已开垦但不 宜种植橡胶树的土地284万亩,对已定植橡 胶142万亩中该淘汰的88万亩予以放弃,保 留54万亩,保存率为38%。⑮
1953年12月,华南垦殖局召开第五次 行政会议,对开展半年的“大转弯”工作 情况进行梳理和总结。会议首先确定今后 垦殖工作的方针是:“以整顿、巩固为主,把基础打好,稳步向前发展”,强调 过去“把垦殖事业单纯作为一个政治任务 来办,现在却要把它作为在一定政治目的 下的一个经济任务来办,因此就要完全遵 循企业经营的道路来进行。这是我局工作 转弯的基本性质”。⑯其次,华南垦殖局 从总结经验教训入手,重新制定“依山靠 林”的植胶方针,并决定把发展重点从大 陆转到海南,从平原转到山区。会议提出 在平原地区发展橡胶垦殖,首先是大造防 护林,改造环境,为橡胶树生长创造适宜 的条件,然后再植胶。会议还强调“大转 弯”工作开展以来橡胶种植“减少数量, 为的是提高质量”,今后的种植要“注重 加强科学管理和科学经营”。⑰总的来说, 这次会议重新确定的垦殖方针和植胶方针,对之后广东农垦橡胶事业的发展起到 了关键性的促进作用。
综上,广东农垦初创时期经历的这 次“大转弯”,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是强 调“根据自己的力量按科学的办法发展橡 胶”⑱,开始从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转 弯”,调整压缩植胶面积,提倡科学种植 科学管理。二是华南垦殖事业要开始转向 企业化的道路。按照这一思路,华南垦殖 局资遣了十多万名正式工人,动员大批临 时工人回家。1954年2月20日,林业工程第 一师、第二师和独立团也开始复员转业。 经历“大转弯”的调整,华南垦殖系统从 最初的半军事化性质开始向国有企业进行蜕变。
(三)探索“以橡胶为主,开发其他热带作物”的经营道路(1955—1957 年)。广东农业垦殖工作开创初期,属于 国家投资开发的全民所有制经济,从华南 垦殖局至每个垦殖所、场、站,都是事业 管理。1955年8月20日,华南垦殖局在广州 召开华南第一次垦殖工作会议,决定在管 理上由供给制的经营方式转为企业化的经 营方式,确定转向企业化的方针和步骤, 在生产上确定“积极的开发热带资源”的 方针。会后,各垦殖场依据会议精神逐步 建立起经济责任制、生产责任制等一系列 经营管理制度。⑲
按照华南第一次垦殖工作会议精神, 垦区的经营内容开始由原来单一的橡胶种 植转为以橡胶为主发展多种热带作物垦殖。1954年秋,华南垦殖局下辖的各农场 开始注意发展多种经营,使用通过橡胶垦 殖“大转弯”转移出来的人力物力发展 农、牧、渔的生产。在组织管理方面,华 南垦殖局由垦殖处(1957年改称生产技术处)负责管理发展多种经营的组织管理工 作,各垦殖分局和规模较大的农场成立农 牧科,规模较小的农场则在生产科里配备 农牧技术员。
中共广东省委积极为广东农垦发展多 种经营提供支持。1955年8月,中共广东省 委根据全国国营农场会议精神,正式成立 在省委直接领导下的广东省亚热带资源开发委员会,负责海南、湛江、合浦3个地 区热带、亚热带资源勘察规划工作。1956 年,广东省亚热带资源开发委员会在对海 南进行5个多月的勘察规划后,研究制订《广东省海南、湛江、合浦地区热带、亚 热带资源开发方案(草案)》。在前期勘 查调研的基础上,1956年2月,华南垦殖局 召开场长会议,讨论制订《1956年至1967 年热带经济作物12年发展规划》(以下简 称“12年规划”),会后随即付诸实施。这一规划,是之后一段时期广东发展热带 经济作物,开发热带亚热带资源的政策依 据和指南。
广东垦区积极响应省委和华南垦殖 局的政策规划,大力发展多种经营。种植 业方面,1955年垦区开始种植油料作物, 当年播种1.58万亩,总产294.2吨。1956年 在合浦地区的南康、水井坪地区建立了两 个甘蔗农场,连同转产的4个农场共6个农 场,当年发展了糖蔗1000亩。同年,广东 垦区开始建立养鸡场,养鸭、养鹅专业 队,生猪饲养、役牛饲养量也逐年增多。 1956年,广东农垦开始发展淡水养殖业, 利用山塘,或用低洼水田挖建鱼塘养殖传 统鱼类。多种经营的发展,使垦区各国营 农场的生活资料保障及经济效益都有了显 著提高。⑳
在发展多种经营的同时,得益于垦区对作物科学种植和科学管理的不断加强, 作为主业的橡胶垦殖也随之快速发展。1951年12月华南垦殖局成立之初,就开始 筹建专业科研机构,至1956年,垦区科研 机构研究的范围也由原来的以橡胶为主的 特种林研究增至亚热带作物研究。加强科 研力量的同时,垦区还积极依靠和借助华 侨对橡胶的种植管理经验,在橡胶的选育种,技术培训方面逐步积累经验。如爱国归侨知识分子徐广泽编辑出版中国第一部 《橡胶育种》教科书,一批爱国归侨发挥 自己特长,开办芽接技术训练班。1955年9 月,爱国华侨陈嘉庚对广东垦区进行为期 半个月的橡胶考察,并向周恩来总理作书面汇报,对橡胶育苗、抚育、水土保持、间作等问题,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截至1957年,垦区橡胶种植面积达92.81万亩,共2579.37万株;开割面积0.68万亩, 共14.07万株;年总产干胶149吨。21
随着经营项目和管理方式的转变,一 个以橡胶为主,农、林、牧综合发展的广 东垦区已初具规模。1956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垦部成立,华南垦殖局归属农 垦部直接领导。1957年1月4日,华南垦殖 局改为“华南农垦总局”。至此,广东地 区的垦殖工作开始以“农垦”这个名字继 续发展推进,汇入全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大潮。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东农垦事业开创历程的历史经验
新中国成立初期,广东农垦事业的成功开创,对广东乃至全国的社会主义建 设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经济发展方 面,广东农垦根据华南地区的地域和自然 条件,为国家建设提供大量工农业产品。 在军事方面,华南橡胶垦殖事业有力保障 了新中国天然橡胶战略资源安全,发挥了稳定国防的功能。在制度探索上,农垦作 为社会主义农业的“国家队”,在社会主义农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 用。“创业艰难百战多”。回顾这段光辉 历史的同时,我们也要总结其中的宝贵经 验,为农垦事业在新时期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借鉴。
(一)必须坚持发挥农垦事业在发展 社会主义农业中的重要作用。农垦是在特 定历史条件下为承担国家使命而建立的, 是中国特色农业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 组成部分,在发展社会主义农业中发挥着 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党中央把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农业摆在十分重要的位 置。相较于发展以农业合作化为主的农村 集体经济,发展以国营农场为主的农垦事 业的探索要更早一些。新中国成立初期, 国家大力发展国营农场,希望通过国营农 场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工作方式,起到引 领和示范的作用,引导小农经济走上集体 化道路。1952年8月22日,政务院财政经 济委员会颁布《国营机械农场建场程序暂 行办法》,对国营农场的性质和任务作出 明确规定:“国营机械农场是社会主义性 质的农业企业……完成国家和人民所给予 的生产任务;并以启发引导个体的小农经 营,走向机械化、集体化的生产道路。”22 1955年8月,华南第一次垦殖会议强调广 东农垦事业对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 意义:“移民垦荒是解决耕地不足和提高农业产量的一个基本措施,是必须要走的一条路。而国营农场就是移民垦荒的一个主要形式……我们不仅要从(垦殖)场的 现在的生产中了解它对国家的贡献,还要从培养干部、创造经验,为将来全面开展 做准备这一点来了解它的意义”。23新中国成立初期,华南地区国营橡胶农场(垦 殖场)从资金支援、种苗提供和技术支持 三个方面支持民营橡胶的发展,经常分期 分批地派出芽接、植保、割胶等各类技术 人员指导附近社队搞好橡胶生产。在各级 地方人民政府的重视和国营橡胶农场(垦 殖场)的帮助下,广东民营橡胶种植业取 得较快发展。广东农垦的国营农场(垦殖 场)充分发挥自身在资金、技术和设备上 的优势,较好地带动了地方的农业的发 展。时光荏苒未改初心,新形势下,农垦 事业承担着更加重要的历史使命,必须进 一步坚持农垦事业的国有属性,发挥国有 经济主导作用,完善国有农业经济实现形式,构建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需要。
广垦橡胶(湄公河)有限公司
(二)必须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 发展政策的工作方法。客观实际是我们认 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 的客观基点。新中国成立初期橡胶垦殖事 业经历的“大转弯”,提醒我们在制定发 展政策时绝不能脱离客观实际这一基点。 1952年,中央定下1955年完成种植800万 亩橡胶的任务,然而在1953年,又做出了 大幅度缩减至1961年前完成200万亩的决 定。在任务削减四分之三后,华南垦殖局 在1953—1954年资遣工人13.5万人,放弃已垦殖但不宜种橡胶的土地284万亩,对已种植橡胶的放弃88万亩,经济损失达8550 万元。24出现这样的情况的原因,一方面当然是由于缺乏橡胶垦殖经验,然而另一 方面则是由于缺乏对垦区实际情况的充分认识,才出现了脱离实际的过高要求,提 出不符合自然情况的种植区域和面积,投入巨大却收效甚微。出现片面追求速度忽 视效益的“急于求成”的问题。针对这个问题,经历了“大转弯”后的华南垦殖局 通过总结经验,突出了橡胶的科学管理和 科学种植的重要性,在经营管理和经营内 容上也更加切合实际,从而实现了种植效 益的提高。这也提醒每个决策者在制定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发展方针时,一定要充分把握所处的客观环境实 际,以避免超越阶段的错误决策。
(三)必须坚持把改革作为推动发 展的动力源泉。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国家通过高投 入力求在国营农场实现高度的机械化和 高技术水平,并在经营方式上实行企业 管理。1952年8月9日,农业部通过的《国 营机械农场经营规章》中规定国营农场 的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农业企业,增强 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作用”。25然而从国营 农场实际的经营情况看却并未能达到预期 的效果。农业部《关于一九五三年国营机 械农场的情况和今后工作意见》提到: “过去在建场、生产和经营管理上,曾发 生了许多的缺点和错误,致使大多数农场 产量低、成本高、浪费大……自一九五〇 年至一九五三年,国家对国营机械农场投 资总额共约一万亿元。全国平均每亩耕地 投资五十余万元,四年来总计亏损约一千 余亿元,收益约三百亿元,净亏约八百亿 元。”261955年8月,华南第一次垦殖工作会议 决定“在管理上由供给制的经营方式转为 企业化的经营方式”。然而,华南垦殖局 在开展企业化运动一段时间后,却收效甚微。1955年华南第一次垦殖工作会议上, 农业部副部长张林池在会上就指出:“群 众对垦殖场不满的原因之一,是垦殖场的 职工‘好吃,好穿,就是生产不好’”, 职工生产中有“‘太阳很高不起床,太阳 没落就下工’的作风”。271956年3月,华 南垦殖局场长会议亦指出华南垦区的农场依然存在“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表现在管理上某些场长“不懂生产,不了解情 况,不动脑筋”,在劳动组织上“还没有责任制……谁好谁坏也没有办法知道”, 分配制度“不能体现按劳取酬的原则,没有实行计件工资,也没有超额奖励”。28客观地说,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是由于垦 区成立之初某些领导经验不足,缺乏企业 管理意识。然而进一步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落后的管理体制、分配制度、用工形式,都体现出计划经济中一些 不符合经济发展客观现实情况的体制机制的弊端。
胶林新姿
为改变这一情况,农业部针对农场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一系列制度改 革。在华南垦殖局内部,也动员各垦殖场 “争取早日走上企业化经营,实行经济核 算制”29。然而,1958年随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广东国营农场的 管理体制上经历场社合并再分开的波折,经营生产上受到“一平二调”和“共产风”的影响,一些积极的、正确的制度改 革意见并未能得到推广。随后,广东的农垦事业也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徘徊和曲折,直到改革开放才重新取得新的更大发展。
中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客观实际。当发展水平不适应这个实际时,就需 要党领导人民不断深化改革,不断去改变 不适应实际的体制机制。这不仅是广东农 垦创立历程中总结出的经验,也是71年来党领导人民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实践验证了的重要经验。
2015年11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 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2017年6月29日,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广东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赋予广东农垦在新形势下承担更加重要的历史 使命。新时期广东垦区的改革发展对于当 代农垦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 举足轻重的意义。新一代广东农垦人,将吸取老一辈农垦人的宝贵经验,继续发扬 “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不断发展壮大农垦事业,为农业现代化建设 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发挥重要作用。
注释:
1 1950年以前的胶园主要分布在今海南省(海南当时隶属于广东),其次是广东高雷和粤东地区。
2 《广东省志·农垦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6页。
3 参见伊始等:《突破北纬十七度》,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4 中央文献研究室:《陈云文集》(第二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76页。
5 参见伊始等:《突破北纬十七度》,花城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页。
6 许人俊:《开国元勋与中国橡胶事业的启航》(上),《湘潮》2015年第2期。
7 华南垦殖局:《第一次垦殖会议决议纪录》(草稿),广东省档案馆藏,档案号264-1-4-1。
8 华南垦殖局:《第二次垦殖会议决议的各项决议》,广东省档案馆藏,档案号264-1-4-9。
9 《广东省志·农垦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6页。
10 《叶主席在中大、金陵、山大、岭大、师范等校出发海南工作的誓师大会上的讲话》,广东省档案馆藏,档案号264-1- 1-1。
11 许人俊:《开国元勋与中国橡胶事业的启航》(上),《湘潮》2015年第2期。
12 吴克辉:《陈云与华南橡胶垦殖事业的开拓》,《理论界》2012年第10期。
13 《广东省志·农垦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86页。
14 何康:《陈云对天然橡胶事业的贡献》,《农垦事业发展历程回顾》,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15 《广东省志·农垦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版,第87页。
16 易秀湘:《在第五次垦殖行政会议上的报告》,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64-1-12-1。
17 易秀湘:《在第五次垦殖行政会议上的报告》,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64-1-12-1。
18 何康:《陈云对天然橡胶事业的贡献》,《农垦事业发展历程回顾》,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年版,第45页。
19 易秀湘:《在华南第一次垦殖工作会议的报告》,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64-1-32-1。
20《广东省志·农垦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57—174页。
21《广东省志·农垦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7—123页。
22 农业部政策研究室、农垦部国营农业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农经所农场研究室编:《农垦工作文件资料选编》,农业出版社1983年版,第59—60页。
23《在华南第一次垦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64-1-32-17。
24 《广东省志·农垦志》,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第87页。
25 农业部政策研究室、农垦部国营农业经济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农经所农场研究室编:《农垦工作文件资料选编》,农 业出版社1983年版,第70页。
26 《中央人民政府关于一九五三年国营机械农场的情况和今后工作意见》,原载《中国农报》1954年第10期。
27 张林池:《在华南垦殖工作会议上的报告》,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64-1-32-43。
28 《在场长会议上的报告》,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64-1-44-32。
29 易秀湘:《在华南第一次垦殖工作会议的报告》,原件藏于广东省档案馆,档案号264-1-32-17。
(作者单位: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