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谥号文献,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人,唐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千古佳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出自其名篇《望月怀远》。
张九龄以科举入仕,宦游三十余载,职位自秘书省校书郎至中书令,几经沉浮。从政期间,他为朝廷选拔了不少人才,孟浩然、王维、李泌、卢象等一批能诗善文出类拔萃的人物,都得到他的提拔、奖掖。他以直言敢谏著称,提出一系列“政惟重谷”的改革措施,为唐代开元时期的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称赞他:“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
张九龄是一位具有桑梓情怀的政治家。对故乡岭南而言,张九龄突出的功绩就是主持修建大庾岭路,极大地改善了中原通往岭南的交通状况。
南粤雄关(南雄市史志办供图)
大庾岭又名梅岭,位于今韶关南雄市北部,坐落在广东与江西省界之上。大庾岭“居五岭之首,为江广之冲”。对于岭南地区来说,大庾岭是通往中原的捷径,但道路十分崎岖,沿途多悬崖峭壁,竟容纳不下一车通过,只有靠人力用背负送。如果想避开大庾岭,自岭南往中原,可取道今湖南境内的衡阳、郴州北上,然而这样要绕过一段弯路,而且陆路部分比重大,无法有效利用水路。对于古人而言,水路交通费用便宜,而且比较舒适;而陆路价格昂贵,而且十分艰辛。从广州到南雄,经过大庾岭能够更充分地利用水路,只有在南雄北部到江西大余县的梅岭一带需要离开水路,走陆路,因而,到隋唐时期,人们仍然把险峻的大庾岭作为出入岭南的通道。
道光《直隶南雄州志》所载梅关古道图
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告病归乡时经过大庾岭,见“岭东废路,人苦峻极,行径寅缘,数里重林之表;飞梁嶪嶻,千丈层崖之半”,路人因崎岖狭窄的山道而苦不堪言,便上奏玄宗,请求开凿大庾岭路,改善南北交通,以利“齿革羽毛之殷,鱼盐蜃蛤之利”运抵中原,达到“上足以备府库之用,下足以赡江淮之求”目的。玄宗很重视这条路的价值,于是下诏委任张九龄以原官左拾遗内供奉职为修路特使,负责督修大庾岭路。接到命令后,张九龄亲往大庾岭,“缘磴道,披灌丛”,履险攀岩,观察山谷地势适宜利用之处和旧路中陡险的地方,设计了一条避开险峻的北岭、从南坡比较平缓的地方过岭的筑路方案。是年十一月,大庾岭路动工,当时正是农闲季节,附近农民踊跃参加道路的修建,工程仅用了两三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建成的道路平坦,可以并行五辆马车,转运物资可以靠它省掉很多劳力,过去高崖深谷的危险不再威胁行人。
梅关古道(南雄市史志办供图)
驿道成功开凿后,大庾岭路很快成为五岭中最庞大的交通要道,取代原来几条路的大部分功能,成为沟通岭南岭北的主要交通孔道。南来北往的运输、邮驿、商旅开始络绎不绝,海外及岭南的货物往往都会转取大庾岭路抵达江西,再沿章水下到赣江,最后出长江。张九龄在《开凿大庾岭路序》中描述大庾岭路凿通后情形:“于是乎鐻耳贯胸之类,殊琛绝赆之人,有宿有息,如京如坻。宁与夫越裳白雉之时,尉佗翠鸟之献,语重九译,数上千双,若斯而已哉”。大庾岭路商贸活动出现“商贾如云,货物如雨,万足践履”的繁盛。日本汉学家中村久四郎在《唐代的广东》一文中赞美道:“张九龄开凿新路,就是将南北的喉咙,也就是把广东北面的重镇南雄岭开通,使广东的港口和中原交通得到便利,并且间接使广东与中原及海外各国的通商得到便利。”
张九龄开凿大庾岭,功在千秋。唐玄宗下诏以左补阙职召张九龄入朝,以表彰他修筑大庾岭驿道的功勋。唐宋以降,许多诗人墨客过梅岭古道,咏张文献公,留下许多不朽诗篇,为岭南增添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如宋代余靖《和王子元过大庾岭》云:
秦皇戍五岭,兹为楚越隘。
尉佗去黄屋,舟车通海外。
峭巘倚云汉,推轮日倾害。
贤哉张令君,镌凿济行迈。
地失千仞险,途开九野泰。
安得时人心,尽夷阴险阂。
清代诗人杭世骏的《梅岭》诗曰:“荒祠一拜张丞相,疏凿真能迈禹功。”而比较全面评价开凿大庾岭历史作用的是明代思想家邱浚,其所著《唐丞相张文献公开凿大庾岭碑阴记》道:“兹路既开,然后五岭以南之人才出矣,财货通矣,中朝之声教日逮矣,遐陬之风俗日变矣。公之功于是为大!”
唐代以后,历代重视岭路修葺。南宋嘉祐年间,建立关楼,并修整岭路;元明清时期,多次对岭路进行修补,用石砌古道。梅岭很早就以梅著称于世,至今有白梅、红梅、黄梅、绿梅和珍珠梅上万株。直到近代粤汉铁路通车,粤赣公路相继兴起,这条通衢大道才失去它的交通意义。
南粤雄关与古道全景(南雄市史志办供图)
土地革命时期,梅岭是红军多次战斗过的地方。毛泽东曾三次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经过粤赣交界的梅岭,进入广东南雄从事革命活动。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陈毅带领余下部队在梅岭、油山一带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并留下《梅岭三章》《登大庾岭》《偷渡梅关》等诗篇。2016年12月,南雄市梅关古道景区入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梅岭三章》碑刻(南雄市史志办供图)
参考书目:1. 《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2. (唐)张九龄著,刘斯翰校注:《曲江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李锦全:《岭海千年第一相——张九龄》,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5年版。
4.熊飞:《张九龄大传》,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3年版。
撰稿人:孙景(广东省方志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