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大钦(1511—1545),字敬夫,广东海阳东莆都(今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人,故自号东莆。林大钦是潮汕地区唯一的文状元,也是我国古代比较年轻的状元。
光绪《海阳县志》“林大钦传”(部分)
林大钦自小家境清寒,但非常聪颖,十分勤勉好学。十几岁时,他曾随其父林毅斋到潮州城,在书肆中看到宋代苏洵《嘉祐集》即爱不释手,请求父亲购回家中,日夜研读。接着又研读苏轼、苏辙的文章,揣摩苏氏父子三人的文法,行文酷似之,“操笔为文,屈注奔腾,神气宛肖”。十六岁时,其父去世,家境更为贫寒。族伯林廷相、林廷泰以家藏万卷书籍供林大钦研习,遂“博通子史百家”。同时,他不得不代人抄书,或受聘于私塾,以养活母亲刘氏,维持生计。
林大钦像(潮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供图)
嘉靖十年(1531年),刚满十九岁的林大钦,在乡试中初露锋芒,中第六名举人。其间,广东按察副使、提督学政王世芳十分欣赏他的文章,并把他推荐给广东道御史吴麟,以李纲十事为题考林大钦。他们看到林大钦写的文章,考据详核,词旨凛然,赞叹不已,认为:林大钦必大魁天下。
嘉靖十一年春,林大钦上京赴考。殿试那天,“天子临轩赐对。一时待问之士,集于大廷者凡三百余人”。
在《廷试策》中,林大钦针对嘉靖所提出的“耕者无几而食者众,蚕者甚稀而衣者多,又加以水旱虫蝗之为灾,游惰冗杂之为害,边有烟尘,内有盗贼”等严峻的社会问题,指出当政者“未知斯民冻馁流离之实,未得足民衣食之道”。认为“天下之所以长坐于困乏”,在于“游惰”“冗杂”之弊。游惰之弊有二:游民、异端。冗杂之弊有三:冗员、冗兵、冗费。最后,他总结出八项除弊措施:均田、择吏、去冗、省费、辟土、薄徵、通利、禁奢。林大钦指出,若能采纳实施他的主张,就能达到“田均而业厚,吏良而俗阜,冗去而驻除,费省而用裕,土辟而地广,徵薄而惠实,利通而财流,奢禁而富益”。
在考前,主考官、礼部尚书夏言上书要求整顿文风,对于过分追求华丽词藻、内容华而不实、标新立异破坏文体的一律不予录取,获得嘉靖皇帝批准,并命令礼部起草规定,向领卷的考生宣布要按程式答卷,毋立异。但在宣布规定时,林大钦当日未到场领卷,没有听到,所以他没有顾忌各种条条框框,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答题,文章写得得心应手,流畅自然,有“策论似苏”之说。这个不合程式的卷子,却脱颖而出。都御史汪鋐看到林大钦试卷后惊叹到:“怪哉,安有答策无冒语者。”大学士张孚敬认为,林大钦卷“是虽破格,然文字明快,可备御览。”他们把林大钦卷和此前内阁已确定的两卷一并送呈嘉靖皇帝。林大钦的卷子得到嘉靖皇帝的欣赏,亲擢第一。
状元及第后,林大钦依例被选为翰林修撰,参与编修《武宗实录》,但其在《廷试策》中的主张没有得到实行。林大钦事亲至孝,嘉靖十三年(1534年),借母病归养,遂不复出。
乡居十余年间,林大钦在宗山书院讲学著述。喜阳明学,与薛侃、罗洪先、王畿等多信函往来,切磋学问。他关切当地民生,曾倡筑东莆一带堤围。林大钦创作了大量诗歌,其诗有“冲淡闲适,极似陶潜”之誉。
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林大钦去世。后人编有《东莆先生文集》《林大钦集》行世。
林氏家庙(潮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供图)
参考资料:
⒈黄挺校注:《林大钦集》。
⒉乾隆《潮州府志》。
⒊光绪《海阳县志》。
⒋龚延明主编:《天一阁藏明代科举录选刊·登科录》。
5.黄赞发:《明代状元林大钦述议》。
作者单位: 潮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