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孚,字孝元,东汉番禺下渡村(今属广州市海珠区)人,为史载第一位有著作传世的岭南学者。汉章帝建初二年(77年),杨孚举贤良,授议郎,历经章帝、和帝两朝,任上以诤言著称。
杨孚塑像
当时,由于五岭的阻隔,中原人士对岭南了解很少。为了使人们了解真实的岭南风土物产,以及供交趾刺史部及各级属员资政之需,杨孚撰写了《异物志》(又称《南裔异物志》《交州异物志》《交趾异物志》)。
《异物志》内容广泛,首次分类记载了岭南别具特色的动植物种类、形态、经济价值以及民俗风情。据《异物志辑佚校注》初步统计,共涉及动物52种、植物37种、器物9种,特殊风俗物类14种,从中可得知岭南地区居民的食物来源、社会结构及其经济的多样性,为后人留下了极为珍贵的史料。
曾钊辑录的《异物志》
《异物志》有对岭南地区双季稻的最早记录,水稻“夏冬又熟,农者一岁再种”。
《异物志》记载了东汉时期岭南柑桔生产情况,“桔为树,白华而赤实,皮既馨香,里又有善味。交趾有桔官一人,秩三百石,主岁贡御桔。”桔官为专门负责柑桔进贡事务的官员,设置此官,可见当时岭南柑桔生产的繁荣。
《异物志》在我国古籍中首次记载了芭蕉,“叶大如筵席。”还记载以芭蕉之茎煮丝为布的纺织技术,“其茎如芋,取镬煮之为丝,可纺绩,女工以为絺綌,今交阯葛也。”这种纺织技术虽今已失传,仍可见东汉时期岭南纺织业之发达。
《异物志》在我国古籍中最早记载岭南栽种和食用槟榔的情况,“槟榔……以扶留藤、古贲灰并食,下气,宿食消谷。饮设以为口实。”“俗曰:槟榔、扶留,可以忘忧。”
《异物志》对荔枝、杨桃、橄榄、龙眼等果树的形状、用途和采收方法均有扼要的记载,对甘蔗和制糖工艺也有记录:“生取汁为饴饧,益珍。煎而暴之,凝如冰。”还记载了岭南地区造船所用梓棪、科藤等材料。
《异物志》记载了雕题国、西屠国、乌浒、穿胸人、儋耳夷等岭南原始族群的风俗习惯。如,对雕题国文身习俗的记载,“画其面及身,刻其肌而青之,或若锦衣,或若鱼鳞。”
《异物志》记载了扶南国(位于今柬埔寨)、金邻(位于今泰国西南部)、斯调国(位于今斯里兰卡或印尼爪哇岛)等国家以及与岭南地区交往的情况。
《异物志》叙事后的“赞”均为四言诗,运用藻言韵语,语言生动,极富文采。如,赞“榕”:
榕树栖栖,长与少殊。
高出林表,广荫原丘。
孰知初生,葛蔂之俦。
细叶榕
再如,赞“鹧鸪”:
鸟象雌鸡,自名鹧鸪;
其去怀南,不思北徂。
清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把《异物志》看作岭南诗歌创作之始,有“诗始杨孚”之说。
《异物志》开我国地区性物产专志之先河,此后至唐宋时期,为后人所效仿,仅以《异物志》为名的著作就有近20种。《异物志》是粤人第一部学术专著,也是广东第一部地方志。曾钊谓:“粤人著作见于史志,以议郎为始。”议郎即指杨孚。《异物志》在宋以后失传,清人曾钊从类书和史籍中重新辑录出近百条,今人也有《异物志辑佚校注》出版。
为了纪念杨孚,后人曾在广州市海珠区漱珠岗建有南雪祠。至今,广州市“河南”“下渡路”等地名和位于杨孚宅第遗址的“杨孚井”还流传着关于杨孚的故事。
参考文献:
1.(汉)杨孚撰,吴永章辑佚校注:《异物志辑佚校注》,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陈泽泓:《岭表志谭》,广东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3.江永红:《杨孚<异物志>之物类记述及其影响》,《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
4.王丽英:杨孚《南裔异物志》的价值,《图书馆论坛》2016年第7期。
(作者: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岳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