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召棠(1786—1872),清朝道光三年(1823年)状元,广东吴川吴阳霞村人,字爱封,号芾南。少年时,他被当时的广东学政、状元出身的姚文田称为“海滨俊才”;嘉庆十七年(1812年)中拔贡,又被当时的广东学政程国仁收为门生,三年后中举;道光三年(1823年)癸未科状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充国史馆纂修官,曾奉旨主考陕甘两省。林召棠主张不拘一格选育人才,一生淡薄仕途,潜心教育,不求显贵。
状元林召棠塑像
林召棠从事教育工作,始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当年,林召棠跟学恩师程国仁到山东济南。山东安丘、青州、济南等地官府先后请林召棠帮阅县试或府试的试卷。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林召棠设馆于东安县(1915年改为云浮县,其父林泰雯任该县教谕)的文昌宫,有弟子8人。道光元年(1821年),经历三次会试落选的林召棠,深感仕途多艰,身心疲惫,再次回到东安县文昌宫执教,门生50余人。
道光五年(1825年)十一月,林召棠父亲去世,从北京回家。七年(1827年),林召棠应聘高州高文书院,其弟子梁巍、刘汝新等后来均考中了进士。
道光十一年(1831年),召棠任陕甘正主考官。此时,林召棠决心为国求才,立下三条规矩:一不徇私舞弊,受贿贪财;二不崇尚浮华,误选纨䴘;三务求真才实学,择其优秀。他也是这样做的,此次选拔举人呼延甲(后易名呼延桭)等65名,副榜杨逢泰等15名,均为一时之选。呼延甲当时才20岁左右,林召棠非常看好他,认为他一定会成为少年翰林。后来,这批举人中呼延桭等11人也都考中了进士。回京后,林召棠写《陕西乡试录序》上报,并结合自己人生经历艰辛的11次乡试、会试,提出“读书经世”和“不拘一格”选人才的主张。
道光十二年(1832年)秋,他以侍母为由,告假回乡,此后从事教育,终身不出。次年春,两广总督卢坤聘请林召棠主讲端溪书院,为方便林召棠侍奉母亲,商定半院居、半家居,春去秋归,订下十五年合约。因其母去世,林召棠提前三年辞去教职回家尽孝。
林召棠撰《重建金莲庵记》(部分)(来源于《九牧腾芳》)
应聘端溪书院期间,他从霞街到端州,春来秋往十二年,培育了一批人才。据统计,当时朝廷有尚书、御史等文武官员三十多人出其门下。如,罗惇衍,道光十五年(1835)中进士,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户部尚书、工部尚书兼英武殿总裁;冯誉骥,道光二十四年(1844)中进士,著名书画家,曾做过陕西巡抚。
林召棠辞政从教,桃李满园,这是他人生的一大功绩。
光绪《吴川县志·林召棠传》
参考文献:
1.林召棠:《心亭亭居文存》,载《吴川文存》,2020年。
2.光绪《吴川县志》,光绪二十三年校订重印本。
3.林卓才:《斗南一老——岭南状元林召棠传》,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4.卢承奕:《状元书迹砚铭永流芳——林召棠的书法及砚铭》,《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5.《九牧腾芳》,中国文艺家出版社2019年版。
(作者单位:吴川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