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初,佛山地区(下辖12县2市)曾掀起号称“波澜壮阔”的推广应用“九二〇”新农药群众运动,旨在促进水稻等多种作物增产增收。但由于缺乏冷静的头脑和严肃的科学态度,一哄而起,不少地方出现产品质量不合格,使用效果不理想,不久又一轰而落。经过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才逐步走上正轨。
一、“九二〇”的由来与广东易名
“九二〇”其实是一种植物生长素即赤霉素,当年科学工作者为便于农民通俗易懂,以“九二〇农药”称呼。
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主席视察山东农村棉花地时的指示:“你们要研究一下为什么落桃的问题,是否可以研究个办法,叫它少落或不落。”上海高校师生经过多年研究探索,终于找到了用赤霉素能减少棉花的落桃率,随即走出校门,到上海郊区农村,同贫下中农结合开展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土质、肥料、水利等条件下,不用“九二〇”的棉桃脱落率为60%—70%,用了“九二〇”的脱桃率下降到20%—30%,也就是说结桃率增长40%左右。单株测定,平均每株棉花多结棉桃2—4个。农民高兴地说,棉花落铃问题,现在有办法解决了。据79块棉田测定,增产率高达15%—30%。更令人高兴的是,在水稻、瓜果等多种作物上应用,同样获得明显的增产效果。与此同时,上海高校师生与工农相结合,研究出一套土法上马生产赤霉素工艺,为大面积推广提供方便。
这项成果1969年首先在上海推广应用,当年是中共九大召开,又是新中国成立20周年,故上海取名“九二○”。1970年1月7日,上海《文汇报》发表记者采写的5000多字题为《科学种田越种越甜——“九二〇”农药土法上马的调查报告》长篇报道,并发表题为《科学实验的广阔天地》的评论员文章,拉开了全国推广应用“九二〇”的序幕。
广东省1970年“在学习上海经验的基础上”也全面推广使用“九二〇”,但有关部门不叫“九二〇”而改名“七〇一”,寓意是20世纪70年代广东第一项科技成果。《南方日报》1970年7月21日以《我省群众性农药科学实验成绩显
著》为标题,“用‘七〇一’农药对几十种农作物进行实验和大田推广,增产效果显著……”为副题长篇报道。但有些地区、县不同意改名,认为不严肃,有窃取他人成果之嫌,还是称“九二〇”好,佛山地区就是其中之一。故广东当年曾有“‘九二〇’与‘七〇一’之争”。
二、大搞群众运动推广应用“九二〇”
在上海《文汇报》发表《科学种田越种越甜》的长篇报道鼓舞下,佛山地区和各县、市纷纷组织人员到上海参观学习,回来后“雷厉风行”组织行动。围绕“九二〇”的示范推广,召开大会,领导讲话,发出文件,下达任务,全地区上下迅速掀起“工农结合、厂社(工厂与农村人民公社)挂钩、大协作、大会战”的大搞“九二〇”推广应用群众运动。至1970年6月,全地区90%以上的人民公社、70%的生产大队和50%的生产队都办起土法生产“九二〇”工厂,生产自己需要的产品。围绕“以粮为纲,多种经营”的方针,在水稻、甘蔗、花生等多种作物上推广应用,有的县、公社还扩展到畜牧业和水产。据统计,1970年早稻应用面积156万亩、甘蔗1万多亩、花生2000多亩、生猪2500多头;晚造水稻使用面积增加近一倍,达到300万亩。
由于片面强调大搞群众运动,违反科学实验规律,群众尚未认识“九二〇”,掌握其生产工艺及科学应用方法,造成大批产品不合格,使用方法不正确,应用效果不理想。小面积试验大多数获得增产,大面积推广效果不佳,局部地区得不偿失。1971年后推广应用进入低潮。于是出现两种不同声音,一种说法是:“九二〇”,用到哪里哪里灵;另一种说法是:“九二〇”,它的作用等于零。
三、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进入低潮后,各县、市对“九二〇”的使用效果没有全盘否定,特别是地区和县(市)两级科技部门,认真总结大起大落的教训,坚持试验示范,加强产品质量管理,总结使用规律,提高使用效果,使推广工作逐步走上正轨。1971年后,台山、顺德、中山、新会等多个县早稻和晚稻使用面积都在万亩以上,其中台山县1972年早稻达20多万亩,其余各县都保持千亩以上。
为了进一步了解“九二〇”的增产效果,1971年秋收期间,佛山地区科技办公室会同顺德县科技办公室到坚持在水稻使用“九二〇”的农村生产队调查,所到之处群众都异口同声地称赞“九二〇”“好嘢”(广东方言,意思是“很好”)!“今年晚造丰收,‘九二○’立了一大功”。调查组在大良公社红英生产队调查,该队晚造170多亩稻田全部用上“九二○”,还搞了多种试验,已实割验收的10个试验区全部增产,每亩比对照区(没有使用“九二〇”)增产50多斤。调查组为了亲身体会使用“九二○”的增产效果,直接参加实割验收,共验收了5个小区,面积0.96亩,都比对照区增产,其中折算亩产增加100斤以上的有3个小区,说明“九二〇”就是“灵”。
1973年11月,经佛山地区革委会同意,地区科技局(原科技办公室)在顺德县召开“九二〇”推广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各县、市科技局负责人、部分农村公社和生产队代表共60多人。会议总结交流自1970年起4年来推广使用“九二〇”的经验与教训,部署下一步推广工作。会议认为,全区“九二〇”推广工作,经历大起大落的教训,已进入稳步发展阶段。不少公社、大队4年来坚持在水稻等作物上大面积使用,普遍获得增产。特别是来自生产第一线的代表,用4年来坚持使用“九二〇”的实践证明,把使用“九二〇”作为一项增产措施是可靠的。
会议认为,做好“九二〇”的生产和应用,需要工业、农业、科技、商业等部门在当地革委会的统一领导下,妥善分工、通力合作。工业部门要抓好产品生产,保证产品质量合格;商业部门管好销售;农业部门抓好使用方法;科技部门负责组织技术协作攻关。通过这次会议,佛山地区“九二〇”推广实现稳步发展。
四、遵循科学规律推广科技成果
笔者当年是佛山地区革委会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直接参与制定“九二〇”大搞群众运动的工作方针,是积极执行者和热情鼓吹者,地区革委会领导在推广大会上的讲话稿也是我起草的,“参谋”不称职,“助手”帮倒忙,教训深刻,由此造成的损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愧疚之心,半个世纪过去了,至今不忘。
科学工作者认为,“九二〇”(赤霉素)不是肥料,也不是杀虫灭病的农药,而是在一定条件下促进植物生长的激素。给农作物使用“九二〇”,目的是使农作物向人们需要的高产优质方向发展。要达到此目的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是产品质量合格;二是使用方法正确,缺一不可。
科学实验(包括技术推广)是认识自然现象、掌握自然规律的一种活动。对待科学实验必须要有科学态度,这就是实事求是,严肃认真,“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摘自毛泽东:《实践论》)。事物有两面性。我们的错误在于片面看到“‘九二〇’,用到哪里哪里灵”的一面;而忽视产品质量不合格、使用方法不正确,其效果“等于零”的另一面。
产品质量是第一关,连产品的特性和生产工艺尚未搞清楚,就急于求成,强调“土法上马”;使用方法是第二关,还没有被群众掌握,就提出“全面推广”,这注定要失败。
佛山地区推广“九二〇”的教训表明:科学实验不宜搞群众运动。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是通过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来实现的。科研成果只有潜在的生产力,推广出去才能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特别是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必须遵循“试验—示范—推广”的步骤,即先在小范围试验,证明有效,再扩大为多点示范,然后才推广。试验、示范阶段,是验证科技成果是否有推广价值阶段,也是“练兵”阶段,即让群众熟悉成果的特性及正确的使用方法,之后再推广。
参考资料:
1.《科学种田 越种越甜 ——“九二〇”农药土法上马的调查报告》 ,《文汇报》1970年1月7日。
2.《我省群众性农药科学实验成绩显著》 ,《南方日报》1970年7月21日。
3.佛山专区革委会科技办公室编:《科学种田 越种越甜》(1970年8月)。
4.佛山地区科技局编:《增产的新途径》(197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