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晋逵(1855—1938),字幼鸿,吴川吴阳霞街人,祖父是粤西历史上唯一状元林召棠;其父林诒燕,道光八年(1828)戊子科优贡,“从化训导,调儋州训导”。林晋逵自幼受家庭传统道德和文化的熏陶,特别是祖父林召棠订定的治家格言:“日食饭当思耕田人辛苦,日着衣当思织布人辛苦”的训教,素性仁慈厚道,天资聪敏,又刻苦学习,学业日进,18岁考取秀才,20岁为廪贡,官为候选训导。
《状元林召棠公家训》,摘自《九牧腾芳》,中国文艺家出版社2019年10月版。
林晋逵刚直不阿,三任吴川县长。他体恤百姓艰辛和生活疾苦,常怀恻隐之心,竭尽所能帮助穷苦人民,远近有口皆碑。他由于德隆望尊,曾于1913年接茂名江景淹任吴川县知事;1918年,“县知事改称县长,同盟会员、本县霞街人林幼鸿,首任县长”;1922年1月,又继曾昭声后再次出任吴川县县长,至同年12月去职。林晋逵三次主政吴川,均是时局需要和众望所归。他公正廉明,处理冤假错案,弘扬正气;剪除奸恶,安稳社会;兴修水利和防洪江堤,发展农商工业和文化教育,是时全县文化教育得到新的发展,仅吴阳霞街有名的书房、书斋如绮霞轩、广秀书房、浣花溪馆、闻妙室、退思斋、砚耕庐、延和前园等就逾90间。他还着力改善农民的生活。可在民国战乱频仍的日子,老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林晋逵深感自己这个“七品芝麻官”挽救不了这个社会贫苦甚至身患疾病的老百姓,便坚辞这个不能为民作主的“父母官”,而潜心研究宗贤先祖进士林闱阶的《药性赋》和历代名医宝典,后来成为驰名遐迩的名医,治愈患者无数。他医德高尚,为病人之所想,急患者之所急,秉性治病救人助人,高风亮节,一生清贫,却为世人所景仰。
林晋逵一生两袖清风。他一家30多人,仅居住在两座一厅两房两臂的半泥砖屋,甚为局促。林晋逵71岁寿辰时,因家徒四壁,唯恐有人送礼来祝寿,既无钱支付车马费,又无钱摆酒应酬,那是十分丢人的事,故他不敢在家庆生日,而逃往广州湾躲避,当地人俗称“走生日”。事后,晚清举人何叔莲书赠一联曰:三仕宰官无喜色,万家生佛有循声。何叔莲的赠联高度概括了林晋逵三任县长的为官廉洁,犹如宋朝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光那样,以关心国事和民生、清廉正直著称,成为深受百姓爱戴的地方官,被世人誉为“万家生佛”。他又在81岁诞辰时,也是跑到广州湾回避,到除夕前几天才回家过年。他的族叔林卓英,寄来寿仪白银20圆,被他戏称为亚叔给侄子的压岁钱。为此,他特写诗作记:
感君高义薄云天,赐我累累压岁钱;
翻笑老人如稚子,得钱在手笑嫣然。
嗟余医药拙医贫,赤手空空羞见人;
知我如君还爱我,恩深如海泽如春。
其才学情怀、仁义道德,跃然纸上,诙谐风趣幽默。
林晋逵除为官清廉外,还精通医学,医术高明,医德高尚。他行医50余年,治愈病人不可胜数;不管富绅贫民求医,全部不收费用和礼物,甚至还为穷苦病人行医送药送粮。他每天诊治多则逾百病号,少则几十。本着先急病、重病的,先诊远道而来的,后诊近邻的。如果是穷苦人家,他便在处方末尾,写上四个字:“记幼鸿数”,叫求医者到县城吴阳街“天保堂”药店买药,困难患者拿药便不用交钱。过一段时间,林晋逵到药店结账付款。林晋逵就是这样为穷苦人民救死扶伤,解除患者痛苦的人。此事一传十,十传百,老百姓无不称赞他。吴川方圆数十里患者,无不寻名问医,使他应接不暇。又如本村林焕池在炎夏的海边拉大网捕鱼,突然中暑发痧,他被村人抬回家已昏迷谵语。林晋逵听说,立即到他家诊病施药,使焕池很快得到康复。再像村中林炎帝久患风湿病,行动不便,家中又因此常常缺粮断炊。林晋逵知道后,帮他把病治愈,并叫家人送去3斗大米。这令林炎帝全家感激涕零。
林晋逵还为时任广州湾赤坎公局局长兼赤坎西营商团团长的陈学谈母亲治愈久患的重病,但不收诊金,让陈感到内疚。于是,陈学谈便根据林晋逵的雅趣,想出个办法,送来两盆鲜花。林晋逵喜欢种花,因此领纳。但刚过几天花枝便枯萎,林晋逵于是倒泥换盆,这才发现两花盆内各有大半盆白银。嗣后,林晋逵派人将白银送还陈学谈。此事传出,一时轰动广州湾乃至粤西地区。到了林晋逵84岁辞世时,全县九都的代表和村人都来为他吊唁。
诗人臧克家说过:“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而林晋逵是情系劳动人民,关心百姓疾苦,数十年如一日,不管严寒酷暑,不管刮风下雨,不管半夜三更,不管本地外地,都随叫随到,妙手回春治愈患者恒河沙数,可谓医德双馨;两次逢诞“赤手空空羞见人”、一清如水而“走生日”的三任县长。他就是一位这样“还活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