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石是石灰岩经内部碳酸钙分解和外部风化、溶蚀等自然力作用而形成的天然奇石。其主产地在英德市望埠镇。1997年,广东省原文化厅批准授予英德市望埠镇为“广东省民俗民间艺术(英石艺术)之乡”,2005年11月中国收藏家协会命名英德市为“中国英石之乡”;2006年4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对英石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6年5月,英石盆景传统工艺列入广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英石假山盆景技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1 英山百里图
英石主要分布于英山上、山沟和水中。英石可分为阴石、阳石两类。阳石裸露地面,长期风化,质地坚硬,色泽青苍,形体瘦削,表面多折皱,扣之声脆,适宜制作假山和盆景。阴石深埋地下,风化不足,质地松润,色泽青黛,有的间有白纹,形体漏透,造型雄奇,扣之声微,适宜独立成景。按颜色分类,有纯黑、微青、微灰黑、浅绿、纯白、纯黄、彩色等数种。纯黑色为佳品,红色、彩色为稀有品,石筋分布均匀,色泽清润的为上品。按品质可分为珍品、精品、合格品。具有“皱、瘦、漏、透”四大特点,且色泽纯黑、纯白、纯黄或彩色的为精品;具有“皱、瘦、漏、透”四大特点,且四面中看的为珍品;具有“皱、瘦、漏、透”四大特点之一的为合格品。
英石具有皱、瘦、漏、透的艺术特征。“皱”指英石的纹理美,石表面褶皱深刻,井然有序,不紊乱;“瘦”指英石的体态美,苗条、高挑,体态嶙峋,凸显铮铮风骨;“漏”是对英石提出更深层次的纹理美,石表面有明显的流痕、滴漏,且分布始终有序;“透”是对英石提出更高要求的体态美,整个石体孔眼遍布,相互连通,玲珑宛转。
英石加工品类型主要有园林景观石、几案清供石和假山盆景构件三大类。园林景观石中大器独石成景,中器则3件5件组合成景。
英石假山盆景技艺是当地的能工巧匠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以生动的形式再现人们传统的审美观念、文化态度、生活方式等的手工艺术。英石假山选用英石构件,一般堆砌成峰林状、悬崖状、岩洞状、叠嶂状等。与英石假山相比,盆景选用的构件小得多、精巧得多。
英石盆景的制作分为选石、洗石、拌浆、制作4个环节进行。盆景制作完成后,可根据个人喜好,或植上树,或种上草,形成树附石式、石附树式等各种样式。英石盆景主要有山水式、旱山式、树附石式、石附树式,造型主要有峰、峦、岭、峡、崖、壑、岛、矶、嶂、岫、岑、渚等,用料不多,有的一石成景,有的三五件造成。盆主要用瓦盆、瓷盆、木盆、石盆(如汉白玉、大理石、云石)等,木盆盆景要用沙粒铺面,规格一般是30×40厘米,小的如碗碟大,很少是巨型的。因超声波产生大量负离子,现代英石盆景必须用大量石块砌成大型盆景,才能产生烟雾缭绕的效果。盆要深一些才能盛水,石块要用铁丝固死,仅水泥浆不够稳固。通常规格100×60厘米左右,小的50×60厘米左右,大的不限。在咫尺见方的空间,呈现出一道道意态万千的浓缩景观,既具自然美,又显艺术美,被喻为“立体的画,无声的诗”,给人以自然美的享受。
图2 英石假山盆景
英石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早在宋朝时英石就被列为贡品,到了清朝英石与太湖石、灵壁石、黄蜡石齐誉,并定为全国四大园林名石。深受文人墨客、玩石名家喜爱,历史上诸多文人雅士都曾为英石作诗。英石又是园林美化和制作山水盆景的上乘材料,国内外诸多公园景点、富人庭院都用英石造景。
目前,英石生产经营发展迅速,仅英石主产地望埠镇就已有160多家大小奇石场分布在30公里长的公路两旁,形成一条蔚为壮观的奇石长廊,每年奇石经营收入可达3亿多元,也使运输相关产业收入达5000多万元,仅望埠、沙口两镇就有一、二万人从事英石生产经营,常年从业者达七、八千人,专业人员达三千多人。
资料来源:《英德历史文化普及读本》
图片来源:
图1:望埠镇文化站
图2:望埠镇文化站